尿毒症有3个明显特征,肉眼可见,上厕所时可以注意观察一下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3 16:55 1

摘要:有些事啊,不是非得到了医院才懂得重视。身体早就悄悄给过信号了,只是我们太忙、太粗心,或者太能忍。尿毒症,不是一夜之间冒出来的,它是身体一天天累积的“账”,终于有天还不起了。

有些事啊,不是非得到了医院才懂得重视。身体早就悄悄给过信号了,只是我们太忙、太粗心,或者太能忍。尿毒症,不是一夜之间冒出来的,它是身体一天天累积的“账”,终于有天还不起了。

很多人一听“尿毒症”三个字,脑子里立刻浮现的是透析、器官衰竭、痛苦的治疗过程。它并不是突然袭来的灾难。早期它就已经在用很“明显”的方式提醒我们,只不过我们大多数时候都忽略了——尤其是在厕所里的那些“小动作”。

尿毒症最早的蛛丝马迹,很多时候都藏在“尿”里。是的,不用高科技、不用抽血检验,只要上厕所的时候多留个心眼,就能察觉出端倪。

尤其是三个特征,够明显,不难发现。有人可能会说,不就是尿黄点、泡沫多点,有啥大不了的?可这些“看起来没事”的现象,其实可能就是肾脏快撑不住的信号。

很多人尿完一泡尿,瞥一眼马桶,看到泡泡多,就顺口一句“水压大”。确实,有些时候水流快、冲击力强也会有泡沫,但那种泡泡很快就散了,几秒钟就没影儿了。可如果泡沫又多又厚,还久久不散开,那就得小心了。

这种现象,背后其实是尿液中蛋白质含量异常升高。正常人的尿液里,蛋白含量非常低,基本不会让泡沫“站得住”。

但当肾小球开始受损,蛋白质就从血液里漏进尿液,泡沫就变得浓密且持久。很多慢性肾病患者在早期,其实就是从“尿泡多”开始的。遗憾的是,大多数人觉得这不痛不痒,就耽误了。

有些朋友以为“尿里有泡沫,不就是蛋白尿嘛,我吃点药控一控就好了”。可真相是,一旦蛋白尿持续存在,就说明肾脏滤过系统已经受伤了,而这是不可逆的。再往后发展,肾功能一点点下降,到了尿毒症那一步,想不透析都难。

正常人每天尿量大概在1000到2000毫升之间,当然喝水多了会多点,出汗多了会少点,这都正常。但如果一个人发现最近总是尿得特别少,甚至一天尿不满两三次,那就得警觉了。肾脏是负责过滤和排出代谢废物的器官,尿少,很可能是它已经开始“罢工”。

尿量减少并不一定是水喝少了的问题。很多尿毒症患者在早期就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起初尿多,一天上七八次厕所,甚至晚上都得起夜好几回。

后来慢慢地,尿越来越少,颜色也越来越深,味道越来越重。这是肾小球滤过功能减退的信号。等到肾功能下降到一定程度,人体内的水、电解质和毒素都排不出去,就出现浮肿、乏力、恶心,甚至高钾血症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更别说,有些人因为尿少,就想着“反正也不口渴,干脆少喝水”。这种做法,无异于火上浇油。肾脏需要水分来帮助代谢废物,少喝水反而会加重它的负担。尿量忽多忽少,其实就是肾脏一边努力工作,一边力不从心的挣扎。

很多人对于尿的颜色并不上心,觉得只要不是红的,不是黑的,就没事。可尿液的颜色、透明度、甚至气味,都是肾脏健康的“晴雨表”

正常尿液颜色是淡黄色,透明无沉淀,味道轻微。但如果你发现尿液颜色变得浑浊、带有泡沫状沉淀,甚至出现类似氨水、腐败的异味,那可不是“天气热”的问题。

当肾功能下降,尿素氮、肌酐等代谢废物无法及时排出,就会在体内积聚。这些物质通过尿液排出去时,就会让尿液的气味变得刺鼻,甚至出现“尿骚味特别浓”的情况。有些患者到了尿毒症晚期,甚至会出现所谓的“尿毒口臭”——这其实就是体内毒素已经多到通过呼吸也排出的地步

尿液发红或呈酱油色,也不是小事一桩。很多人误以为是吃了火龙果、甜菜根之类的食物造成的短暂变色,但如果排除饮食因素,还持续几天,那极有可能是血尿。这时候肾小球或泌尿道受损的可能性就很大了,也可能是肾炎或肾结石的先兆。

很多人习惯把身体的小毛病压下去,等到实在顶不住了才上医院。可等到尿毒症确诊那一刻,很多人都后悔没早点重视尿液变化。医生不是神仙,也不是非得靠机器才能判断病情。很多判断,其实从你上厕所的那一刻就开始了

上厕所,不仅仅是生理需求,更是一次“身体自检”。一个人如果能每天多留心一次自己的尿液,就能更早一步发现问题。尤其是有糖尿病、高血压、肾炎病史的人群,更要警觉。肾病发展成尿毒症,往往是个缓慢的过程,但一旦跨过某个临界点,就再也回不去了。

尿毒症不是绝症,但它是个“拖出来的病”。早期发现,早期控制,是目前最有效的方式。定期体检、尿常规检查、关注血肌酐和尿素氮指标,是及早发现肾功能异常的重要手段。但最基础的,还是每次上厕所时多留个心眼,别把身体的“求救信号”当成小毛病。

很多人都有一个习惯:不舒服就忍一忍,过几天就好了。可身体不是机器,出问题了不是按个按钮就能恢复的。特别是肾脏,它不像肝脏那样有强大的再生能力,一旦受损,就是不可逆的。肾病早期没什么明显症状,这才是它最狡猾的地方。

有人明知道尿液异常,却总是拖着不去检查,觉得年轻、没事、扛得住。可等到浮肿、乏力、贫血、恶心呕吐都来了,再去医院,医生给出的可能就是“你需要透析了”。那时候,才知道什么叫“悔不当初”。千万别小看身体给的微小提醒,尤其是尿液的变化,它最诚实,也最直接。

尿毒症的发生,和我们每一天的生活息息相关。多喝水、少熬夜、控制血压血糖、合理饮食、不乱吃药,都是保护肾脏的关键。可最简单、最被忽视的,还是上厕所时的那一瞥。泡沫、尿量、颜色、气味,这些都是身体在说话。你听得见吗?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 王海燕,刘志红.慢性肾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进展[J].中华肾脏病杂志,2022,38(9):741-745.

2. 张茜,李小鹰.尿液变化在肾脏疾病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1,41(5):387-390.

3. 陈建国.慢性肾功能不全进展为尿毒症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3):112-114.

来源:胡医师讲科普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