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青岛一位保时捷女销售的经历让不少人既愤怒又揪心——据南方都市报、上观新闻等权威媒体披露,这位连续两年(2023年、2024年)以170台销量蝉联保时捷中国北区销冠的牟女士,近期被卷入AI造黄谣风波,大量用她公开照片合成的虚假不雅视频在社交群组扩散,还伴随
最近,青岛一位保时捷女销售的经历让不少人既愤怒又揪心——据南方都市报、上观新闻等权威媒体披露,这位连续两年(2023年、2024年)以170台销量蝉联保时捷中国北区销冠的牟女士,近期被卷入AI造黄谣风波,大量用她公开照片合成的虚假不雅视频在社交群组扩散,还伴随电话轰炸和个人信息泄露,好好的职场精英,平白蒙受不白之冤。
说起来,牟女士的业绩本身就够“亮眼”:170台保时捷是什么概念?相当于平均每两天就卖出一台,在豪华车销售领域实属少见。可这份成绩没换来多少认可,反而早有网友在评论区阴阳怪气,说她“拿命换钱”“靠别的本事成交”。好在有客户愿意站出来说句公道话——有长期合作的女性客户直言,选牟女士是因为“她能精准记住我家有老人小孩,推荐车型时会主动提座椅加热和后备箱空间,连选装方案都分了通勤、自驾两种”;还有企业客户提到,她为了对接一笔团购订单,连续一周加班整理车型参数对比表,专业度远超同行。
更让人觉得没必要的是,牟女士早就结婚生子,丈夫也是汽车行业的,在本地奔驰4S店做销售,两口子都是靠专业吃饭的普通人。翻她公开的社交动态,没有所谓的“应酬照”,反而多是加班后拍的展厅夜景、给客户发的用车小贴士,甚至还会分享自己整理的“销冠笔记”,里面记着“客户提车当天要提前检查空调滤芯”“下雪天主动提醒换雪地胎”这类细节。她之前接受采访时也明确说过:“从业5年,从没跟客户私下吃过一顿饭,业绩靠的是把每个客户的需求当自己的事办。”
可就是这样一位踏实做事的女性,还是没逃过恶意的“围剿”。这次AI造黄谣事件里,造谣者仅凭几张公开照片,就用AI工具合成了虚假视频,成本低到离谱,传播却快得惊人——牟女士发现时,视频已经在十几个汽车行业交流群里流转,还有人私信她进行恶意骚扰。好在她没选择忍气吞声,第一时间报警,委托律师做了证据公证,目前青岛市公安局李沧分局已对一名转发谣言的男子作出行政拘留5日的处罚,后续还会追究其他造谣者的责任。
这事儿越想越让人唏嘘:为什么总有人见不得女性成功?好像女性只要业绩好、挣得多,就一定“来路不正”,却看不到她们背后付出的时间和精力——牟女士的同事说,她怀孕7个月时还在陪客户试驾,孩子刚满百天就回到工作岗位;为了熟悉新款车型,她把几十页的配置表背得滚瓜烂熟,连不同车漆的保养区别都能讲得明明白白。这种对成功女性的恶意揣测,本质是传统刻板印象的残留,仿佛女性只能在“家庭”和“低成就”里二选一,一旦突破这个框架,就要被泼脏水。
更值得警惕的是AI技术的滥用。以前造谣还需要“编故事”,现在靠AI换脸、合成视频,几分钟就能造出“看似真实”的假证据,让“有图有真相”的常识彻底失效。
就像这次事件,不少人一开始看到视频就信以为真,直到牟女士拿出销量记录、客户证言和警方通报,才知道自己被虚假信息误导。这种技术如果被滥用,不仅会毁掉一个人的名誉,还会破坏整个社会的信任基础——以后再看到类似内容,大家是该信还是不该信?
不过牟女士的反击也给了我们一个提醒:面对造谣,沉默只会让恶意蔓延。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像她这样,第一时间固定证据(比如公证视频链接、聊天记录),及时报警追究法律责任,同时在正规平台发布澄清声明,用事实击碎谣言。而作为普通网友,我们更要保持理性——看到涉及个人隐私的内容时,先别急着转发评论,多想想“这个信息有权威来源吗?”“会不会是虚假合成的?”,不做谣言的“传声筒”,就是对他人最好的保护。
说到底,技术本身没有对错,关键看使用者的初心。AI可以用来做动画、搞设计、提升工作效率,而不是成为伤害他人的工具;成功也不分性别,女性靠专业能力赢得业绩,理应得到尊重,而不是无端的质疑和抹黑。希望这次事件能让更多人意识到: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无论是造谣者还是传播者,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也希望每个认真生活、努力工作的人,都能被世界温柔以待,不用再面对这种无妄之灾。
来源:热情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