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巩固提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成果综述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3 15:23 1

摘要:地处祖国北疆、黄河“几字弯”腹地的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坚持高起点谋划、系统化推进、全域化创建,创新培塑“暖城石榴籽”品牌,持续巩固提升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成果,扎实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各族儿女在一项项

这是9月9日拍摄的准格尔旗大路镇小滩子村黄河稻渔生态观光园内的稻田(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摄

9月11日,杭锦旗农民在吉日嘎朗图镇光前村田间展示收获的葵花盘。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摄

工人在位于伊金霍洛旗乌兰木伦镇的天骄绿能50万千瓦采煤沉陷区生态治理光伏发电示范项目区巡查光伏板(7月30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摄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校园。

康巴什区2025年“民族团结进步杯”民歌、民族器乐大赛现场。

在草原丝路文化景区康镇,游客观赏特色歌舞、非遗展演,沉浸式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

“蒙超”联赛、“村BA”篮球联赛、草原村排、“村歌嘹亮”等赛事激情上演,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文旅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载体不断丰富;

在农村牧区,民族团结进步宣讲“轻骑兵”倾情传唱着身边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党的民族理论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

……

地处祖国北疆、黄河“几字弯”腹地的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坚持高起点谋划、系统化推进、全域化创建,创新培塑“暖城石榴籽”品牌,持续巩固提升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成果,扎实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各族儿女在一项项可感可知、有形有效的活动中,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嵌入心中、融入血脉、铸入灵魂。

加强党的领导,稳步有序推进创建工作

民族团结是发展进步的基石,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是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证。

鄂尔多斯市切实加强组织领导,高位推动工作落实,构建全域联动、全民参与的创建工作格局。

——强化组织领导体系建设。市委、市政府以巩固提升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成果为抓手,提出“全面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的目标,建立统筹推进“双创”组织领导机制,强化各级党委(党组)主体责任,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落实,深化内涵、丰富形式、创新方法,全力打造创建工作“升级版”。

——强化政策制度体系建设。出台《全面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的实施方案》《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工作方案》等指导性文件,将“铸牢”写入全市68个部门250个事业单位的“三定”规定,推动“铸牢”贯穿各项工作,植根各族干部群众心灵深处。

——强化基层组织力量建设。配齐配强9235名专(兼)职民族工作干部及基层联络员,构建上下联动、全域覆盖的创建格局。依托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市“铸牢”促进会等平台,以项目、课题、宣讲为载体,发挥社会组织智力支撑作用。深化1088个各级“铸牢”促进会功能,基层民族工作活力不断激发。

通过一系列举措,鄂尔多斯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单位)9个,全市9个旗区全部进入自治区级以上示范区行列,现有599个集体、1088名个人获评市级以上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2024年1月,鄂尔多斯市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域示范创建的实践获评全国统战工作实践创新成果。

强化思想引领,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

漫步在鄂尔多斯市的大街小巷,处处可见“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宣传标语,民族团结进步理念润物细无声地传播到“暖城”的每一个角落。

近年来,鄂尔多斯市坚持把“铸牢”融入宣传思想工作大格局,线上线下同频发力,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不断完善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创新推行“理论筑基、文化赋能、宣教浸润”的“三位一体”模式,积极构建“点、线、面、体”多维度、全覆盖的宣传教育体系,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断增进“五个认同”。

——推进理论实践研究。依托鄂尔多斯市“铸牢”实践研究中心、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鄂尔多斯市分基地、中央民族干部学院现场教学点以及各级“铸牢”实践基地,深入开展鄂尔多斯“铸牢”实践研究、《南京知青在草原》等重点课题研究,形成《鄂尔多斯交融佳话》《鄂尔多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鄂尔多斯历史故事》等理论成果104项,为“铸牢”工作提供坚实理论支撑。

——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深入实施北疆文化建设提升行动,系统推进萨拉乌苏遗址、鄂尔多斯秦直道遗址、阿尔寨石窟等160处文化遗产保护,编纂164部古籍文献丛书。打造《黄河几字弯里的青铜文明展》等精品展览,民歌漫瀚调登上巴黎国际博览会,《黄河从草原上流过》获评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精品。创作《驮着魂灵的马》等160部文艺精品,乌兰牧骑作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赞》亮相全国少数民族优秀声乐作品展演,《马铃摇响幸福歌》获得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团结主题舞剧《胡笳十八拍》入选北京市演艺服务精品剧目,以艺术形式生动诠释民族团结进步内涵。

——推进宣传教育走深走实。构建“端、网、微、视、报、屏”全媒体矩阵,推出系列宣传报道、新媒体产品2万余条,《石榴籽微课堂》短视频播放量破2亿次,有形有感有效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多点发力推动宣传教育全覆盖;举办“民族融合家园 历史文化暖城”研讨会,推动“道中华”大讲堂走进鄂尔多斯;创新打造1756个实践平台、组建1905支宣讲队伍,开发18条“暖城同心”体验线路,宣讲效果和影响力持续提升;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校建设,23所学校获评自治区级试点;通过实施“红色文化三年行动”,推动“五个认同”在各族群众心中落地生根。

推动共同现代化,促进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伊金霍洛旗率先设立共同富裕资金,成立全国首个共同富裕基金会,推动工业反哺农业、二产拉动一产,紧抓“地企合力”“万企兴万村”等专项行动,广大工业企业积极参与,共认捐3.686亿元,促进农牧业高质高效、农牧区宜居宜业、农牧民富裕富足;

达拉特旗全面推行“党建引领 统种共富”土地合作经营模式,全旗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达120万亩,132个嘎查村集体经济纯收入均突破20万元,有效推动村集体增收、农牧民致富;

准格尔旗聚焦共享服务维度,完善机制、做优服务,创新打造“一体两翼”养老服务模式,搭建青少年线上线下联动共享学习交流平台,全方位守护“一老一小”幸福生活;

……

这些是鄂尔多斯聚焦缩小区域差距,不断探索先富带动后富、实现共同富裕,推动各民族共同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方法、新模式、新场景。

近年来,鄂尔多斯市始终坚持把发展落实到改善民生上、落实到惠及当地上、落实到增进团结上,把各项工作放在更好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中来推进,持续提高群众收入水平、不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以高质量发展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以民族团结进步保障高质量发展,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的物质基础。

——实施“共同富裕+创建”工程。推进一产重塑、二产升级、三产重构,推动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力当好全区经济发展的顶梁柱、排头兵。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6363亿元,总量位居全国地级城市第43位,人均GDP位居全国第一。

——实施“民生保障+创建”工程。突出抓好民生实事,每年财政70%以上用于民生支出,各族群众生活水平持续提升,部分社会保障指标位居全国前列,科技创新、文明创建、平安建设等领域获评多项国家级荣誉,“暖城”品牌效应加速释放。

——实施“乡村振兴+创建”工程。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建设农牧业强市,全力打造粮食、羊绒、肉羊、肉牛、奶业5个百亿级产业,着力培育“暖城多味”农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以“特色产业+文旅融合”为导向,对18个和美乡村试点嘎查村进行升级打造,农牧业农村牧区现代化快速推进。

——实施“生态守护+创建”工程。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深入实施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全力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完成沙化土地治理446万亩,扎实推进黄河内蒙古段十大孔兑综合治理。

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一项项民心工程、一件件惠民实事,让民族团结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让全市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在全区推进共同现代化进程中走在前列。

践行以民为本,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走进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伊金霍洛校区,大门右侧“火红石榴籽 殷殷团结情”的石榴籽景观小品格外醒目;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一条街”上,一尊刻有“聚蒙旗学子、谢母校领航”的领航舵,是“石榴籽”班毕业生留给母校的纪念品;在展陈长廊,有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人民政府赠送的挂毯,学生笑脸墙、藏袍、藏文作业本、签名校服以及几袋青稞麦,这些展品在无声地讲述着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美好故事。

伊金霍洛旗与河南县签订教育委托培养计划,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伊金霍洛校区承担委培任务,建立“石榴籽”班,已培养了120名高中毕业生。以“石榴籽”班为纽带,两地多次开展“青蒙一家亲”线上线下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扎根青少年心灵深处。

交往交流交融,是增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必由之路。近年来,鄂尔多斯市深入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三项计划”,全面打响“三项计划·暖城行动”品牌,绘就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生动画卷。

——深化教育领域交往交流交融,与四川成都、吉林延边等28个地区签订“手拉手”协议120余项,与青海省实施跨省学生培养计划,书写各族青少年跨地区学习交流的佳话。推行集团化办学,组织16万各族青少年参与“小石榴籽章”争章活动,推动城乡学校结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范化达标校创建率达99.6%,促进教育资源共享融合。

——以互嵌式社区为主阵地,设立“石榴籽”服务窗口,推进“城市社区综合服务体”建设,打造幸福会客厅、口袋公园等150个公共空间,促进各族群众日常互动。创新社区集体经济模式,培育自治区级互嵌式发展试点24个,选树“石榴籽家庭、学校、企业”711个,在苏木乡镇、机关等领域建成示范点738个,形成悦和社区、“暖城驿站”等典型案例,编写《互嵌式发展典型案例》,强化示范引领。

——出台文旅融合扶持政策,推动构建“民族团结+体育+文旅+产业”互促模式,推出41条示范线路,并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联合实施“百万人互游”计划,累计开展“黄河两岸是我家”等文旅活动3000余场次。乌兰牧骑文艺演出、非遗项目亮相巴黎国际博览会等国际平台,向国内外全方位展示“暖城”的独特魅力。

行走在鄂尔多斯大地,处处能看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情景。在这里生活、工作的各族群众,手挽手、肩并肩,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

坚持法治护航,营造团结奋斗良好氛围

“我们社区是一个多民族融合居住的社区,一直以来,各族居民和睦共处,亲如一家。”康巴什区康新街道悦和社区党支部书记郭佳介绍,社区创新实施“红暖悦和、情暖小窗、温暖集市、暖暖相伴、温暖共享”五大类18小项“21℃暖”系列服务项目,组织开展“一个新书包”“暖心生日宴”“幸福来敲门”等系列活动,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民族和谐共居局面。

悦和社区现有居民7500余人,流动人口占99%。社区把居民的“小需求”精准精细做成“大民生”,用暖心服务的“小行动”托起居民生活的“大幸福”,让每一位居民都成为“悦和合伙人”,实现居民“入圈”、治理“破圈”、幸福“出圈”。

基层治理增效,百姓幸福“加码”。悦和社区的实践,是鄂尔多斯市域社会治理模式不断创新的缩影。作为全国首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鄂尔多斯市持续擦亮“暖城善治”品牌,从“平安”迈向“长安”,全力打造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新样板。

——坚持依法治理。结合“两月一周”活动(民族政策宣传月、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月、民族法治宣传周),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提升各族干部群众法治意识。建立“铸牢”前置审核机制,对行政规范性文件进行梳理和修订。开展“清朗网络·石榴籽行动”,筑牢网络安全防线。鄂尔多斯市民委被命名为“全国普法工作先进单位”。

——坚持创新治理。推动数字赋能民族工作,实施“民族工作+大数据”工程,建成“智慧石榴籽”信息平台,构建“宣传教育+事务服务+指挥调度”功能体系,实现事务“一网通办”、教育资源“一站共享”。在康巴什区率先试点推行“码上生活、码上服务、码上治理”的“二维码+”智慧治理模式,“多多评”智能平台在自治区全面推广,平台运行以来,接入网格事件11.2万件,办结率达98.6%,构建起“数据跑路代替群众跑腿”的智能化治理模式。

——坚持系统治理。系统推动数字化改革赋能基层减负,将民族事务纳入城乡网格化管理体系,总结推广“根数据库”“三分吸附法”“千里草原安睦隆”等基层治理经验,推进“三调联动”机制化,实现群众诉求“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持续提升。连续三年获评“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获得平安中国建设最高奖项“长安杯”。

籽籽同心,幸福暖城。站在新起点上,鄂尔多斯市将坚定不移以“铸牢”为主线,促进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持续擦亮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金字招牌”,共同谱写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鄂尔多斯市民委供稿,图片除署名外由鄂尔多斯市民委提供)

来源:中国民族报

来源:活力新视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