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问题的答案,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浪漫。“创作”这个词听起来很高尚,但在现实中,它依旧是一种劳动。而任何劳动,如果长期没有回报,就会逐渐丧失动力。人类的行为系统天生依赖正反馈来维系行动:有人看、有人评论、有人点赞、有人付费——这些都是反馈。
这问题的答案,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浪漫。
“创作”这个词听起来很高尚,但在现实中,它依旧是一种劳动。而任何劳动,如果长期没有回报,就会逐渐丧失动力。人类的行为系统天生依赖正反馈来维系行动:有人看、有人评论、有人点赞、有人付费——这些都是反馈。
没有反馈,就像向真空里喊话。声音传不出去,也收不回回声。
因此,所谓“创作热情”,其实往往建立在“被看见”这件事上。
一旦这种被看见的幻觉消失,创作就会变得像是一场自言自语。
但话说回来,我在今日头条上的创作收入——如果硬要称为“收入”——对于我的整体收入水平而言,连“聊胜于无”都算不上。
所以我能坚持的理由,不仅是“收益”,还有更个人化、更内向的东西。
我在互联网的创作,更多是一种自我表达,而不是迎合算法、追逐热点的“内容生产”。
我写我想写的,而不是写别人想看的。
这意味着,我的文字往往不讨巧,不会让算法推得更远,也不会迎合平台的流量逻辑。
平台期待的是“顺应”的声音——迎合社会节奏、强化集体情绪、重复可预测的立场。
但我所做的,恰恰相反:我想保留一个人的思考的纹理。
这就是我在没有多少创作收益的情况下,仍然断断续续写下去的原因。
我写的每一篇文章,其实更像是对自己的一种记录,对自己思想轨迹的留痕。
哪怕读者数量寥寥,它依旧是我与世界之间最真实的对话方式。
现实是,大多数人都活在这种“平台逻辑”里:
用户选择平台,平台筛选用户,平台之上再筛选创作者。
这种分层机制下,创作者要想“被看见”,就必须学会迎合。
算法要什么,流量要什么,平台政策的导向是什么——只有顺应,才能活下去。
而当你顺应得越久,你就积累更多换取平台回报的积分。
创作变成了“制造内容”,表达变成了“完成任务”。
人和算法一起陷入一个温和而高效的循环:
——平台需要内容填充页面;
——创作者需要反馈维系热情和金钱。
于是,表达的动机被市场化,创作的诚意被算法稀释。这是商业社会的本质,我并不反对。
所以,如果问我“没有收益,你还会坚持创作吗?”——
我的回答是:也许会,也许不会。
我不会为了理想主义去“坚持”;但也不会因为收益微薄而“放弃”。
它更像是一种生理惯性:当一个人习惯了用文字思考,他就无法用沉默来生活。
哪怕创作没有收益,哪怕没有掌声、没有回声,我仍然会在某个清晨,打开电脑,敲下几个字。
那一刻,我不是在取悦世界,而是在对自己说——“你还在这里。”
来源:星神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