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国《灌县志.教育》云:“学之所关大矣!积人成国,不学则无以为人,且无以为国也。古之学者文行并茂,后世文胜鲜实用焉。清末废科举设学堂,民国承流益恢厥,绪起衰救敝端,在此乎!”
灌县教育民俗
文/兰字尧
民国《灌县志.教育》云:“学之所关大矣!积人成国,不学则无以为人,且无以为国也。古之学者文行并茂,后世文胜鲜实用焉。清末废科举设学堂,民国承流益恢厥,绪起衰救敝端,在此乎!”
教育,起源于原始生活教育和技艺教育。如古籍记载的黄帝教人种芋、烤芋,嫘祖教制衣,大禹教人种薏苡,蚕丛教人植桑养蚕,就是原始的生活教育。
为了提高生产效率,以满足人口增长扣生活质量提高的需求,于是开始了技能培训,如耕牛的饲养、农具的管理保护、犁耙滚压、播种栽插、苗期管理、气象观察、收储管理等。这类技能培训,局限于言传身教和在实践中纠正,并且是父传子、子传孙,代代相传。
特种技艺的泥工、木工、雕工、刻工、石工、筏工、织工、篾工、铁工和厨工、糖艺糕点工、茶艺工及理发,培训学习形式为拜师、跟师、参师,三年满师后可从业、执业和开业。
要学特种技艺,须拜师。
拜师须经人介绍,其程序为:
一、送见面礼。见面礼有猪肉、白酒、挂面、点心,称“四色礼”。
二、拜行业祖师像。意思是从即日起已是师父家庭的成员和行业的传承人。
三、拜师父和师娘。拜师父师娘时,行跪拜叩首礼。行完礼后给师父、师娘敬酒和茶。
四、敬完酒、茶后,师父用“五尺”在徒弟头上轻轻敲一下,意思是学艺要开窍。
礼毕,师父治酒、莱招待徒弟的家长,徒弟在师父身边伺候。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文化教育从技艺培训学习中分离出来,逐步有了官学、私塾和社学。
私塾,始于汉代,“西汉大儒”严君平在横山所办的“读书台”和文党在都江堰仰天窝所办的“蜀学”,很负盛名。唐代,私塾渐多,“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北宋时,隐士张俞和侠女蒲芝在青城山王婆岩办的私塾极有名气。明清时,私熟遍布城乡,至民国时,国民政府曾一再下令改良、查封,仍禁而不止。
私塾举办的形式有:
一、大家族举办,塾址设在家族祠堂,家族资产支付塾师工资,招收族中子弟和附近他姓人家子弟入学。
二、有名望的告老还乡的教授、教谕、训导、教师择址举办,招收学童以教。
三、富家联董合办,择址聘师招收学童。
四、有子弟的富家于家聘师而办,招收附近学童。
学童入学,称“发蒙”,要行拜师礼,拜师礼在学馆或家庭书斋举行。拜师,首先要给老师送见面礼。见面礼有腊肉、酒、挂面、点心,大户人家还要送银两或银票。
仪式时,在孔子像前焚香、燃帛,然后三叩九拜拜孔子像。拜完孔子像,拜老师,一跪三叩。拜完之后,伸出左手,张开手掌,老师用戒尺在学童的掌心轻轻拍打一下,称“学戒”,意思是要学童遵守学规,勤奋苦读。拜完老师,拜师母,师母慈言勉励。
仪式完了之后,塾师设宴款待学童家长,宴席丰盛与否,由学童家长送礼多少而定。
社学,始于明洪武间。清顺治九年,诏天下乡置社学,选文行兼优者仼社学教师,给教师一定的报酬,学政经常到学校考察。康熙末,社学被定义为义学,雍正初又复为社学。其后,公私皆立社学。社学自由讲学,学校声誉很高,家长纷纷送孩子入社学,成为社会风气。
官学,官办的学校。民国《灌县志.教育》云:“学校之制,尚矣。昔人设官以董之,顾有学无庙。四时祭先师,曰释奠,入学祭先师,曰释菜,皆于学。唐贞观四年,诏天下郡县皆得孔子庙,于是学附于庙。五季学废而庙存。宋庆历间诏天下立庙,自是庙与学皆皆称学,学宫即孔子庙也。其建官则古有司徒,实总邦教。汉世郡县有经师。乡聚庠序,有孝经师。唐敕县置博士助教,每乡置学择师。宋诏诸路州军监各立学200人以上,许更置县学。熙宁中,教授始受命于朝廷。元制各省授学正外,有书院山长亦属职官。明初选国子生分教北平诸郡,后遂推及他省为教谕等职。故与清制服官本省,异学官考课殿最,则以乡举之有无多寡为衡,非若清季之名存实亡仅尸厥位已也。”
县学学生,以上、中、下县为差。元代15~50人。明初县学学生20人。宣德中,加增广生。正统间,又加附学生。清初,童生进学不拘额数。顺治四年规定大县40人,中县25人,下县12人。康熙十二年,规定上县15人,中县12人,下县8人。灌县额设廪膳,增广各20名。三年岁科两试,各取8名为附学生,武童岁进亦如之,无廪增。
明代规定,在学诸生十年无成及有大过者,追夺廪饩。犯重者,罚充膳夫斋夫,期满为民。
清代,惩劝并行,惕以卧碑之文优以宾兴之礼。禁其联盟、结社,而示以尊德。
明代,县学例有月课季考,终年不到者革除学籍。
清雍正初,生员优劣,学臣皆严核,任满报部。
诸生例分廪、增、附、青、社五等,四等挞责,五等递降,降为六等,六等为黜革。
自政令不纲,衡文者务为宽大,概置三等,听其浮沉。不肖者恃衿为符,横于乡党,试场舞弊,真伪纷淆,如疽附骨。
古代,教育者先勗以六德六行,启及六艺。汉代,选举取人以经明行修为准。魏晋,以降门阀相高中正制。隋代,科举兴学。唐代,重诗赋。宋代,尚策论。明清,并用制艺。
清末罢科考,县以旧时书院义馆改高等小学堂。民国2年,改为高等小学校及国民学校。民国13年,改为高级小学校及初级小学校。
学校管理,清光绪29年没学务局,32年没劝学所。民国2年,教育科隶县署。民国14年,改为教育局,教育独立,提高职权,于所辖机关皆用令。民国19年,县署改组,教育局为其一部门。
教育经费方面,自学校兴办开始,学田、卷费、月课、宾兴和书院、义塾诸产皆为学校承袭,学务局管理,并提取神田庙会附加税等用于学校。其项目有:租息、契底、票捐、靛釐、庙会助款、加抽中质捐等。民国15年,征碾磨捐以办初级中学,于18年秋开学。办学款项来自社济仓田、文庙帮米和加抽中资捐、肥猪过境捐等。
学校之兴,尤赖督察。灌县地分两河,其河东查学路线出自东门,经丰都庙、天庆寺、万寿寺、正林寺、法华寺、净土寺、金马场、胥家场、土什寺、蒲阳场、回龙寺、石碑冈、桐麻坎、深溪沟、白沙场,入县西门。复东,出经高庙子、姚家桥、金祥寺、永续庵、土桥场、海云寺、崇义场、聂源场,回县。其河西查学路线出自东门,经玉堂场、宝瓶寺、中兴场、广福寺、普陀寺、皂角庙、石羊场、崇福寺、柳街场。折回,经洪君观、太平场、大观场、东岳庙、安龙场、金沙寺、味江院、泰安场。折回,经双钟寺、石笋堂、青山寺,入县东门。自西门出,经青云营、麻溪场、漩口场、兴仁场,事毕回县。沿途学校,顺便视察,不容挂漏。河东之金马场、蒲阳场、崇义场,河西之石羊场、太平场、漩口场,皆据冲要,可以旁及,故须住宿。
学校教育,仪礼为先。
入学考试,农历六月上旬。考试前,知县设宴欢迎考生。辰时一刻,响头鼓,执事齐集。二刻,响二鼓,诸生齐集。三刻,响三鼓,开门,塾师带领学生入公堂,晋见知县,向知县行礼。知县赐座、看茶、赐宴。宴后塾师谢宴,三叩,知县站立还礼三揖后,送走塾师和诸生。
考试后,发榜,发布开学日期。
开学这天,新生齐集县衙,叩见知县。礼毕,学生换上蓝衫参谒,行四拜礼,知县站立答揖。随后,知县给新生簪花挂红,设宴庆贺新生入学。酒至三巡后,新生离座起立,行拜谢礼。礼后,在鼓乐声中出仪门。出仪门后,知县带领新生到文庙参加祭祀孔子仪式。
古时文庙大成殿内正位祀孔子,另有四位从祀和十二哲人塑像。两庑有六十二位贤人。祭器为八笾八豆。祭品为酒、牛、羊、猪、鹿、兔、太羹、和羹、黍稷、稻粮、盐、干鱼、枣栗、榛、菱芡、韭、芹、笋鱼。大成殿左右门内南北各设一案,北案南向,陈笾四、香盘四、尊三、爵二十七;南案北向陈笾三、香盘三、尊三、爵二十四。殿中设先师香案,陈炉一、灯一。稍南设祝案,西向设祝版一。先师位前设供案,陈登一、铏二、簠二、簋二、笾八、豆八、俎一,前中供三牛一羊一豕。殿中设案一,陈太尊一、牲尊一、象尊一、山尊一、雷尊一。复圣、宗圣、述圣、亚圣前,设四香案,各陈炉一、灯二、铏二、簠二、簋二、笾八、豆八、爼一。十二哲分为两组,毎组设香案一,陈炉一、灯二、爼一。十二哲各设供案,各陈铏一、簠一、簋一、笾四、豆四。两庑先贤先儒位各设案一,陈篚四、香盘四、尊六、虚爵十二。设香案二,各陈炉一、灯二、爼一。
知县带领学生到大成殿午阶,肃立。晋鼓三百六十通昭警戒,乐舞生齐列阶下。鸣转班鼓十二节,乐舞生各就各位。迎神钟鼓齐鸣,然后合乐,迎神,奏昭平之章,赞唱:“大哉孔子,先觉先知。与天地参,万世之师。祥征麟绋,韵答金丝。日月既揭,乾坤清夷。”赞毕,诣西北隅神。神降复位,赞唱。参神,赞唱。拜行三跪九叩礼,兴年身(众官俱立),乐止赞唱。
行奠帛初献礼,奏宜平之章,舞宁平之舞,赞唱:“予怀明德,玉振金声。生民未有,展也大成。爼豆千古,春秋上丁。清酒既载,其香始升。”承祭官浴手净巾,诣酒尊由北阶上入左殿门,到孔子神位前赞唱,跪上香,奠帛,献爵,三跪九叩,起身到祝位前,跪。众人皆跪。承祭官读祭文:“维年月日某官致祭先师:孔子之神曰圣,由天纵缅万世师表之尊。道协时中继三代明伦之治,学校遍乎乡,国秩祀著在彝章。仰维先师孔子教范,古今德称宇宙,达天尽兴渊源,集群圣之成,受道遵经,文轨洽大同之盛。稽崇儒之钜典,先朝久重明伦,扩兴学之鸿规懿训,特升上祀风声所树,承钜献于三雍,教泽无垠,广甄陶于百代。大义炳如日月,馨香承以春秋,于戏玉振金声,亿代犹存。夫讫慕麟祥凤德,八方莫外于尊亲,文治恢昭,苾芬歆格,以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亚圣孟配尚。”
读完祭文,叩首,起立,承祭官领众分别给颜子、曾子、子思子、孟子神位下跪,上香,奠帛,献爵。其后复位,乐止。
行亚献礼,举亚献乐,奏轶平之章,作安平之舞。赞唱:“式礼奠,升堂再献。肃肃雍雍,誉髦斯彦。礼陶乐淑,相观而善。”其仪式同初献礼。
行终献礼,举终献曲,奏叙平之章,作景平之舞。赞唱:“自古在昔,先民有作。虔心祭奠,于论思乐。唯天庇民,唯圣时若。彝伦攸序,至今木铎。”复位,仪同前。
乐止,饮福受,承祭官跪,众跪,饮福酒。起身,复位。
谢神,行三跪九叩礼。撤馔,举撤馔乐,奏懿平之章。赞唱:“先师有言,祭则受福。四海学宫,畴敢不肃。礼成告撤,毋疏毋渎。乐所自生,中原有菽。”跪叩首,起身,乐止。
送神。承祭官领众到西北隅,读祝(文)者捧祝,执帛者捧帛,执爵者捧爵,到望燎所,举望燎乐,奏德平之章,赞唱:“凫绎峨峨,洙泗洋洋。景行行止,流泽无疆。聿昭祀事,视事孔明。化我烝民,育我胶庠。”赞毕,举柴焚祝(文)、帛,酬酒,复位,乐止,承祭官退位,众退位。
祭祀完毕以后,新生被送往明伦堂,请出教谕,向教谕行四拜礼。接着,新生被教谕领到卧碑前,下跪,听礼生宣读卧碑。最后,知县委托教谕宣布学规。学规宣布完后,新生入讲堂学习。
民国时期,各校均举行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开学典礼程序为唱国歌、向领袖像鞠躬和请地方行政长官致辞。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开学典礼为升国旗、唱国歌,地方领导和学校领导讲话。
民间和学校均惜字如金。不准将书籍、写有字的纸页随意丢弃、践踏,因为那样会“至(字)无衣禄"。不准将写有字的纸页放进灶火门里烧,因为那样会“家中无才(柴)。不准用写有字的纸页擦屁股,因为那样会“黑(瞎)识(视)眼”。清代及之前,学校(宫)均建有字库,作焚烧写有字的纸页之用。
来源:动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