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变秋愁!山西玉米地变“汪洋”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13 04:06 1

摘要:天公不作美,山西的秋收季硬生生被连绵阴雨搅了局。从九月开始,老天爷仿佛拧开了水龙头,全省平均降水量比往年多了六成多,南部一些地方甚至翻了好几倍。太原的刘先生望着自家三十亩地,心里五味杂陈,雨下了五六天,地里的玉米眼睁睁看着发了霉。收割机、拉粮车,只要一开进地里

天公不作美,山西的秋收季硬生生被连绵阴雨搅了局。从九月开始,老天爷仿佛拧开了水龙头,全省平均降水量比往年多了六成多,南部一些地方甚至翻了好几倍。太原的刘先生望着自家三十亩地,心里五味杂陈,雨下了五六天,地里的玉米眼睁睁看着发了霉。收割机、拉粮车,只要一开进地里,就深陷泥潭,动弹不得。这愁云,笼罩着三晋大地上无数像刘先生一样的庄稼人。他心里直犯嘀咕:“这雨到底要下到什么时候?一年的收成,难道真要泡在这汤汤水水里了?”

田间地头一片汪洋,玉米棒子在高湿的环境里加速霉变,那画面看得人心疼。这可不是一村一户的烦恼,从太原到长治,再到临汾,情况如出一辙。许多农户刷着手机里彼此发的视频,看着那发霉的玉米,心里像是被针扎一样。晋中、长治、临汾、运城、晋城等地,农田渍涝的风险高悬,秋粮收不回,冬小麦也播不下去。山西省气象台甚至在十月八日拉响了暴雨蓝色预警,这无疑是给焦急的农民心上又压了一块石头。大家伙儿聚在村口,望着灰蒙蒙的天,唉声叹气:“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这秋收秋种,一步慢,步步慢,这可如何是好?”

面对天灾,坐以待毙从来不是庄稼人的性格。山西省农业农村厅早已闻令而动,十月五日一纸紧急通知,吹响了“抢收抢种保丰收”的冲锋号。这消息传到村里,像一剂强心针,让不少人心里重新燃起了火苗。核心思想就一个字:抢!抢晴天,抢时间,把损失降到最低。怎么抢?办法总比困难多。机械下不了田,那就找能下田的。省里火速摸排了全省的履带式收割机,这些“铁甲军”能在泥地里大展身手,并第一时间公布了分布信息,让农户能就近联系。刘先生赶紧掏出手机,对照着名单打电话,心里念叨着:“这下有盼头了,只要能下地,就有救!”

收回来的湿粮怎么办?省里同样想到了前头,把全省的粮食烘干点都列了出来,确保湿粮能及时烘干,避免霉变损失。十月八日和十日,这些信息接连发布,就像一场及时雨,给迷茫的农户指明了方向。除了硬件支援,科学的指导也必不可少。农业专家们纷纷支招,告诉大伙儿要时刻盯紧天气预报,抓住雨歇的宝贵时机,该收的收,该晒的晒。实在排不出去水的地块,也得想办法人工抢收,能收一点是一点。对于冬小麦的播种,更是要讲究策略,土壤湿度合适了再下种,晚播一天,播种量就得相应增加,才能保证来年的收成。老农们听着专家的建议,连连点头:“这话说得在理,听人劝,吃饱饭,不能蛮干!”

这场秋雨,是对山西农业的一次严峻考验,却也映照出人们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从政府部门的果断决策,到技术人员的精准指导,再到田间地头农民的奋力抢收,一幅众志成城的画卷正在展开。风雨过后终见彩虹,只要科学应对,全力以赴,就一定能守住这片土地的希望,确保颗粒归仓,为来年的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来源:农家事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