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记者发文称后悔没有报道莫言的真实面目!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13 08:43 2

摘要:一场多年前的关于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莫言的采访,为何让一位央视记者至今如鲠在喉?莫言到底在记者面前暴露出了什么样的真实嘴脸?作为一个中国人,当莫言能那么坦然面对诺贝尔文学奖给他的那种颁奖词的时候,我们其实就可以分辨出此人的到底是个什么货色了!

文/胡铁瓜

一场多年前的关于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莫言的采访,为何让一位央视记者至今如鲠在喉?莫言到底在记者面前暴露出了什么样的真实嘴脸?作为一个中国人,当莫言能那么坦然面对诺贝尔文学奖给他的那种颁奖词的时候,我们其实就可以分辨出此人的到底是个什么货色了!

“这是我记者职业生涯中最失败的一次采访。”近日,央视记者孔琳琳在个人社交媒体上的一篇帖文,将人们的视线拉回到了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那个秋天。她在文中直言不讳地表达了当年的遗憾——未能报道出她所目睹的“真实一面”。

这篇迅速引发网络热议的帖文,不仅重提旧事,更是暴露出莫言对待中外记者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我们可以想象出这位“大作家”在面对洋人时那种卑躬屈膝,以及在面对国人时那种趾高气昂!

孔琳琳的这篇帖文,措辞严厉,反思深刻。她明确指出,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那次采访,是她职业生涯中“最失败”的一次,教训“太深刻”。

她反思的核心在于,自己当时敏锐地察觉到了一个中国作家在面对中外记者和媒体时所展现出的“不同态度”,却最终未能将这一面公之于众。在她看来,与价值观紧密相关的新闻报道,理应更加“敏锐”、“直接”,从而更快地影响受众的价值判断与取舍。

帖文中,她还附上了已故作家李敖对诺贝尔文学奖的著名论断:“你不出卖祖国,就得不到诺贝尔文学奖”。这一引述,为她的反思提供了注脚,也点燃了争论的导火索。

对于熟悉孔琳琳的公众而言,她做出这样的表态并不完全意外。此前,她在英国工作期间,曾因勇敢守护祖国尊严的行为而广受关注和支持。在许多人眼中,她是一位“三观正”的记者。正因如此,她此次对文化领域现象的直言批判,才更具分量!

时间回溯至2012年10月。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传来,中国文学一时间站上了世界舞台的聚光灯下。作为央视记者的孔琳琳,亲身参与了那一历史时刻的报道。

然而,在她如今的叙述中,那份荣耀背后,隐藏着让她至今不安的观察。她所谓的“不同态度”,具体指什么?由于时隔多年,且当时的采访细节并未完全公开,我们无从得知确切答案。但可以从莫言获奖后的公开言行中,窥见一些可能引发争议的端倪。

孔琳琳在帖文中引用李敖的观点,绝非偶然。李敖对诺贝尔奖,尤其是文学奖的批判态度,在中文世界广为人知。他那句“你不出卖祖国,就得不到诺贝尔文学奖”的尖锐论断,虽然偏激,却代表了一部分人对于西方评奖机构根深蒂固的不信任感。

这种观点认为,西方主导的荣誉体系,其评价标准内嵌了特定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偏好。某些作品之所以受到青睐,并非纯粹源于其艺术成就,而是因为它们或多或少地迎合了西方世界对中国的某种“想象”乃至“偏见”。

将这一逻辑套用在莫言身上,争论便不可避免。支持者认为,莫言的文学成就世界公认,其作品植根于高密东北乡的沃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批评者则质疑,他的作品中对特定历史时期苦难的描绘,是否恰好为西方提供了他们乐于见到的“中国叙事”?

孔琳琳的“后悔”,是在看穿了莫言对中外两国记者的态度后,深刻认识到这位作家到底真正依靠的是什么获得的诺贝尔奖,于是对李敖的话才深表认同!

在帖文中,孔琳琳强调:“与价值观相关的新闻报道!应该更敏锐更直接,更快影响受众的价值观取舍及判断。” 这句话,可以视为她新闻理念的核心阐述。

她认为,在全球信息战中,价值观的博弈是无声却激烈的。西方长期垄断着国际话语权和价值评判权,中国的媒体人必须有意识地、主动地去打破这种垄断,通过更敏锐、更直接的报道,帮助公众建立起清晰的价值判断框架。

她的这一立场,与她此前在英国的经历一脉相承。当时,她因为在公开场合挺身而出,驳斥不实言论,维护国家利益,而被众多网友称赞为“勇敢守护祖国”。这一事件塑造了她作为“敢说真话”、立场坚定的记者形象。

因此,她对莫言采访的“后悔”,并非简单的个人职业遗憾,而是嵌入了一场更大的、关于中国文化自信与话语权建设的讨论中。她呼吁的,是一种在新闻报道中更加自觉、更加主动的价值担当。

孔琳琳在帖文的结尾,留下了一个展望:“西方一直垄断荣誉体系和价值观引导,总有一天,中国在这方面的差距会迎头赶上!”

这“差距”二字,意味深长。它可能指文化软实力的差距,指国际话语权的差距,也可能指像她这样的媒体人,在复杂国际舆论环境中,如何精准把握和传递中国声音的能力差距。

她的帖文,与其说是在批判一个作家,不如说是在引发一场关于“如何讲述中国”的行业自省。在西方仍握有“荣誉体系”定义权的当下,中国的文化工作者是应该努力适应并融入现有体系,还是应致力于构建和推广属于中国自己的价值评判标准?

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孔琳琳的直言,至少撕开了一道口子,让公众得以窥见文化传播前线所存在的阻力和困惑。正如许多网友在她帖文下的留言:“现在去报道莫言问题也来得及,致敬每个敢说真话的人!”

围绕莫言的争论,或许永远不会有一个定论。但孔琳琳的这次发声,其意义已超越了事件本身。它像一个信号,提醒着所有人:在文化自信成为时代命题的今天,每一个身处聚光灯下的中国面孔,其言行都会被置于价值评判的放大镜下。

可以说,自从莫言获奖后,他曾经的所作所为以及对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态度已经足够充分的暴露在世人面前了,就像在《红高粱家族》中,莫言对侵华日军的描写充满美化,如“日本兵的脸美丽,温暖,漂亮,亲切”“容貌俊俏”“漂亮眼睛”等。在《蛙》中也有“侵华日军司令文质彬彬,文明礼貌,有吃有喝招待中国人”的内容。莫言甚至还直接宣称日本人值得全世界学习!其实那个央视记者不用后悔没报道出莫言的真面目了,因为我们已经见识到了!

来源:胡铁瓜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