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外地转上海国际学校两年,我悟了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13 09:10 2

摘要:当初爸妈带我从外地来上海,很多人都以为选中这所学校是因为看中了它的升学成绩——80%的同学都能申到全球TOP50。

从体制内转学两年后,我再也没为刷数学卷子熬到凌晨12点,却感觉比以前更忙了。

当初爸妈带我从外地来上海,很多人都以为选中这所学校是因为看中了它的升学成绩——80%的同学都能申到全球TOP50。

其实,最真实的原因是我第一次来参观的时候,正好碰到同学们在操场办宠物领养市集,有人举着流浪猫的照片宣讲,有人在义卖自己做的猫窝,那种鲜活的感觉瞬间就打动了我。

国际校的作业少,是骗局吗?

刚入学的时候,我一度偷偷窃喜,笔头作业比体制内少多了,基本上半小时就能搞定。但没过几天,就被“口头作业”给打败了……

国际校的口头作业不是站起来读课文,上周我刚做完一个“可持续发展”主题的presentation,前后磨了一个星期:先找理论支撑,再查上海本地的环保数据,还要用Prezi做动态演示。

我们老师特意强调不能只念PPT,得设计互动环节,比如让同学猜“一个奶茶杯降解需要多少年”

更重要的是,这类口头作业不像体制内那样“交上去就完成任务了”,老师会当场点评你的逻辑、表达甚至肢体语言。

后来才知道,这其实是在对接美国大学的课堂模式。我表姐在UCLA读大一,她说现在每周要做2-3次presentation,要是当初没在高中练熟,很难跟得上。

还有一种“隐形作业”更费时间

比如AP心理学老师布置过一个课题,要我们调查“睡眠习惯与情绪之间的关系”,我得设计问卷,至少找30个不同年级的同学填写,还要用Excel做数据图表,最后写一份分析报告。

这种作业是没有标准答案的,老师更看重你怎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以前在体制内的时候,更多训练了我记答案的速度,而在这里,提升了我寻找答案的能力。

别信国际生轻松!

想冲藤校,要过4道关

很多亲戚问我:“你们国际生是不是不用太努力,就能上名校?”

每次我都哭笑不得,其实我的学习清单比体制内还长,只是侧重点不一样,至少要过4道关:

第一关:GPA是“生命线”

美国大学看的GPA不是期末考分数,是四年加权GPA。我现在11年级,选了3门AP,分别是微积分BC、化学、心理学,还有2门Honors课。目前我的加权GPA是3.9分(满分4.0),想冲藤校,至少要保持在3.8分以上。

第二关:用标化做敲门砖

读美高,托福和SAT是必须过的坎。我的目标是托福考到110分以上,现在每天雷打不动练1个小时TPO。

除此之外,SAT就比较考验“英文逻辑”了,比如阅读部分涉及到很多历史文献,像是林肯的演讲、《瓦尔登湖》节选等等,不仅要读懂意思,还要分析作者的立场。

第三关:AP是加分项

国际生都知道,AP成绩不仅能换大学学分,还能向学校证明你有足够的学习能力。一般冲藤校的学生,会在11-12年级考3-5门AP。

我打算今年先考3门,其中包括很多理工科专业看重的微积分BC ,化学能对接我想申请的环境科学方向,所以会尽我所能考到5分。

第四关:活动要精不要多

美国高校最后录取的不一定是活动达人,我的学姐告诉我,招生官更喜欢“有深度的参与者”

我目前参加了三个活动——山区慈善项目、宠物公益活动、孤独症儿童陶瓷项目,都是围绕社会责任感和个人兴趣展开的。

这些项目不仅锻炼了我的能力,还让我学会了理解与尊重,这也是藤校看重的软实力。

从埋头刷题到主动成长

国际校教会我的3件事

在体制内时,我习惯“老师喂什么,我吃什么”,每天盯着分数,生怕比别人少考几分。

转来国际校后才慢慢明白,学习不是为了和别人比,而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

比如时间管理,以前总等老师催作业,现在我习惯记录所有的deadlines,托福考试日期、AP化学模考日期、11月中旬的慈善项目汇报…… 然后把大目标拆成小任务,这样反而不容易焦虑。

再比如人际关系,现在我当上了班长,要协调学习小组的复习计划,甚至包括调解同学间的小矛盾。上次有两个同学因为presentation分工发生了分歧,我帮他们列了任务单,最后大家合作得很顺利。我觉得这种沟通能力比多考10分更有成就感。

还有身心健康,以前总觉得熬夜刷题才是努力的表现,现在我知道了,身体垮了什么都白搭。而且我参加体育运动的时间更多了,每天都会花一个小时打篮球,周末去打羽毛球,偶尔还会和朋友去看漫展。

如今我也算是个“过来人”,这里有几个建议给想转国际赛道的学弟学妹:建议大家10年级开始,别犯这3个错误。

首先,最好10年级就开始准备标化。

因为11年级时间很紧,到时再准备怕是措手不及。10年级可以先考一次托福,感受一下难度;SAT可以从背单词、练阅读开始,循序渐进。

其次,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

不能看到别人参加竞赛,你也去;别人做公益,你也做。比如喜欢画画就组织“校园画展”,喜欢编程就尝试做一个“公益小程序”。活动深度比活动数量更重要,我从10年级就开始做孤独症项目了,坚持了两年,我觉得比一年做5个短期活动更有说服力。

最后,千万别赶DDL。

国际校的作业很多是“阶段性提交”的,如果每次都拖到截止前一天才做,不仅质量差,还会影响GPA,到时候得不偿失。

现在的我每天虽然忙,但很充实。有时候想想感觉很庆幸:终于找到了“为自己学习”的感觉

明年我就要申请大学了,我的目标是冲刺康奈尔、UCLA ,申藤校很难,但我相信那些练习口语“抓狂”的早晨,和孤独症孩子一起捏陶瓷的周末都不会白费。它们会变成我的底气,让我在未来的留学生活里更勇敢、更从容。

如果你也有转轨体制外的打算,不知道哪条赛道、哪所学校更合适,不妨参加11月1日在上海浦东嘉里大酒店举办的第八届IEIC国际教育创新大会

✅平和、世外、领科、WLSA、万科、圣华紫竹……100+热门国际学校都将出席,您可以面对面交流解锁最新资讯

✅不同教育体系升学路径全剖析,告别信息差,精准拿捏升学趋势和关键决策点

✅聚焦国内升学新变化,深度解读幼小初高各学段招生动态,为孩子规划多元成长路径,平稳度过升学关键期

来源:远播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