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刷到这条老档案,烟民群里瞬间炸锅:38块6,连一条红塔山都买不到,却救活了两座厂,养活了今天长江边6800个家庭。
“涪陵烟厂当年连工资都发不出,账上只剩38块6。”
刷到这条老档案,烟民群里瞬间炸锅:38块6,连一条红塔山都买不到,却救活了两座厂,养活了今天长江边6800个家庭。
1992年,涪陵地委会议室烟雾浓得呛鼻,书记把茶杯一磕:“不求所有,但求所在!
”拍板让红塔山的人进来。
不是慷慨,是真没钱——财政账上负数,改制费都凑不齐,只能“借鸡下蛋”。
褚时健带着三个人、一张配方、半箱云南烟种,下了飞机直接钻进车间。
没有欢迎横幅,食堂加了个炒腊肉就当接风。
他把机器拆开,零件泡进汽油桶,手把手教徒弟:“烟丝要喘口气,温度降两度,香味才能跑出来。
”三个月后,涪陵烟厂机器一响,银行欠账先还一半。
延安那边更绝。
窑洞改仓库,烟叶堆在炕头,老乡烧煤取暖顺带给烟叶“烘焙”。
褚时健蹲了三天,把炕温记了满满两页纸,回去就让工人焊了台“土烘箱”——成本不到两千,却能把烟叶含梗率从15%拉到5%。
后来这套“土法”写进教材,成了行业通用模板。
1994年,涪陵和延安干脆“拼桌”搞了个三峡烟草集团。
当时有人笑:“穷兄弟搭伙,越搭越穷。
”结果2021年集团利税127亿,啪啪打脸。
现在厂区门口那排银杏,还是褚时健顺手插下的枝条,秋天一黄,拍照都得排队。
学术圈也没闲着。
《管理世界》去年发论文,把这事叫“技术+管理+市场”三位一体,数据一摆:效果比单纯给钱高300%。
国资委直接拿去当央企帮扶模板,文件里那句“先造血再输血”,几乎原封不动抄的褚时健原话。
故事还没完。2022年,三峡烟草拿出2000万设了个“褚时健创新基金”,专门给穷县的小厂“续命”。
贵州一个做辣椒烘干的乡镇企业,拿到第一笔80万,半年就把产能翻了两番。
员工说:“褚老的基金不装逼,真看账本,真下车间。
”
延安老厂去年改成记忆馆,进门就是一台锈迹斑斑的卷烟机,旁边循环播着2019年褚时健和老员工视频。
画面里他耳朵已经背了,还比划着“温度降两度”的手势,底下弹幕刷成一片:“爷爷,现在两度的误差,电脑自动调。
”
最魔幻的是数字。
当年那38块6,像一粒种子,今天长成500亿产业集群,20万农户靠烟叶吃饭。
云南、重庆、陕西,连一条高速公路的收费站名字都叫“红塔山”,地图一放大,像给长江经济带打了条黄金补丁。
有人算过,如果当年涪陵硬撑,最多再拖两年,机器当废铁卖,工人四散。
现在呢?
厂区幼儿园每天下午四点放《彩云之南》,小孩儿跑回家第一句话就是:“妈妈,我闻见烤烟香了。
”
所以别再把褚时健神话成“烟草教父”,他不过是在最对的时间,把最土的办法、最真的心思,塞进了两座奄奄一息的厂。
剩下的,交给时间、窑洞、银杏叶和一代又一代想翻身的普通人。
下次路过涪陵,别只买榨菜,顺一包“三峡”牌,抽一口,烟丝里还留着当年炕头的温度。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