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事儿听着就邪乎,可确是实实在在的真事儿,大唐贞元年间,有个读书人连着三回考进士都落了榜,等到第四回进场,一瞧考题乐了——这不跟头年一模一样的题目么?再定睛一看,连主考官还是那位陆贽大人,您猜怎么着?这小子心一横,竟把头回落榜的那篇文章原封不动的又写了一遍,结
这事儿听着就邪乎,可确是实实在在的真事儿,大唐贞元年间,有个读书人连着三回考进士都落了榜,等到第四回进场,一瞧考题乐了——这不跟头年一模一样的题目么?再定睛一看,连主考官还是那位陆贽大人,您猜怎么着?这小子心一横,竟把头回落榜的那篇文章原封不动的又写了一遍,结果您猜怎么着?这回反倒中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位胆子肥的考生,就是后来名满天下的韩愈,可别看他祖上是昌黎望族,到他这辈儿家里早就不行了,更惨的是,娃才俩月就没了娘,三岁上爹也没了,全仗着乳母李氏给人缝补浆洗,这才勉强把他拉扯大了。
小时候的韩愈最爱蹲在私塾窗外头偷听,拿着树枝在地上划拉认字,乳母常叹气:“娃啊,念书是好事,可咱哪来的银钱哟?”等到十一岁上,收养他的大哥韩会也撒手去了,寡嫂郑氏带着他和侄女,从河中郡一路投亲靠友,最后在宣城郑余庆家落了脚。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郑家那些年,韩愈白日里帮着干活,晚上就着油灯苦读,郑余庆常跟家里人说:“别瞧这孩子现在苦,将来准有出息。”
贞元二年,二十岁的韩愈头回进京赶考,那时候的长安贡院人山人海,考生都得解衣搜身才能进场,韩愈展开考卷,看见《论宽仁》这题目,心里有底,挥笔就写,他主张“宽政惠民”,觉得治国该以仁爱为本,交卷时他信心满满,觉着这篇文章准能打动考官。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可放榜那天,他在东市红榜前从早等到晚,眼睛都瞅花了,硬是没找见自己的名字,同乡劝他:“别灰心,来年再考。”可韩愈心里跟个明镜似的,对他这样的寒门学子,每回赶考都是倾家荡产。
贞元三年、五年,他又考了两回,回回名落孙山,最艰难的时候,他住在破庙里,靠着给书坊抄书糊口,等到贞元八年,韩愈已经二十五岁了,在大唐,这岁数还没中进士,基本上前程就悬了,可他咬咬牙,又凑足盘缠进了长安城。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一进贡院,他傻眼了——考题《论宽仁》,主考官陆贽,竟跟八年前一模一样!周遭考生窃窃私语,有欢喜的有发愁的,韩愈却愣在那儿琢磨:是顺着考官的喜好写,还是坚持自个儿的主张?
忽然间他明白了:不是他文章不好,是时机未到,这四年来,他亲眼见着藩镇割据的祸害,更坚信“宽政惠民”才是正理,心一横,他决定赌一把,把四年前那篇落榜文章原样的重写一遍!
图片来源于网络
放榜那天,韩愈紧张得在客栈里来回转悠,忽然外头锣鼓喧天,同窗兴冲冲跑进来:“中了!韩兄中了第十四名!”韩愈冲到榜前,果然看见“韩愈”俩大字,当时就热泪盈眶,八年苦熬总算没有白费。
更让他意外的是,主考官陆贽特意召见他说:“你的文章,四年前我看过,那会儿觉得太过理想了,可这些年时局变了,朝廷正需要你这样敢说真话的人才。”原来这四年间,藩镇问题越来越严重,皇上也觉着一味强硬不是办法,韩愈那套“宽政惠民”的主张,正好说到了点子上。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中了进士只是头一步,要想当官还得通过吏部考试,韩愈又考了三回才过,这时已经二十八岁了,好不容易当上了九品小官,又因为敢说真话被贬到阳山当县令,那地方穷山恶水,可他毫不气馁,修桥铺路,兴办学堂,老百姓没有不夸的。
后来他当过国子博士、刑部侍郎,到哪儿都兢兢业业,他常跟学子们说:“读书真能改命,我就是活例子。”
图片来源于网络
韩愈最大的功劳是发起“古文运动”,那会儿流行骈文,讲究对仗工整,可内容空洞,韩愈主张恢复秦汉古文,强调文章要有真性情、真内容,他在《师说》里写:“文以载道。”意思是文章不是用来炫技的,是要传播道理的,他的主张影响了一代人,苏轼、欧阳修都受到他的影响,可以说,韩愈改变了整个唐宋的文风。
长庆四年,五十六岁的韩愈在蓝田病逝,临终前他还在修改自己的文集,从二十五岁中进士到五十六岁去世,他在官场浮沉三十一年,可初心从来没有变过,那些曾经被说“不合时宜”的主张,最后都证明是真知灼见。
图片来源于网络
韩愈这事儿给咱提了个醒:坚持对的东西,比迎合别人更重要,他四回考试的经历特别值得琢磨,头回落榜不是文章不好,是时机未到,四年后同样的文章却能高中,说明真理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现今有些年轻人总想着走捷径,可韩愈用一辈子证明了:真正的成功,属于那些坚持初心、耐得住寂寞的人。
就像他在《进学解》里写的:“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话放到今天,照样在理儿。
来源:荔枝男孩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