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党中央高度重视基层治理工作,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都对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提出了明确要求。全省各地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有关部署,积极推动党的组织体系与治理体系深度融合,有效提升治理效能,涌现出一批基层创新实践。近期,有关部门和单位对相关创新实践进行调研,
党中央高度重视基层治理工作,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都对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提出了明确要求。全省各地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有关部署,积极推动党的组织体系与治理体系深度融合,有效提升治理效能,涌现出一批基层创新实践。近期,有关部门和单位对相关创新实践进行调研,形成了系列调研报告。
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是服务居民的前沿阵地,是党在基层的形象窗口,更是感知社情民意、凝聚党心民心的关键纽带。建好用好这一阵地,对于强化社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意义重大。城市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南京市建邺区也同样存在:阵地利用不充分,部分功能室“忙闲不均”,甚至个别功能室长期空置;服务对象覆盖面不广,对中青年居民吸引力不足;专业化水平不高,以居民“自娱自乐”的活动为主;财政兜底压力大,基本要靠政府资金支持。
面对现实瓶颈、居民需求,建邺区以聚人气、聚人心为指引,聚焦“服务什么、在哪服务、谁来服务”三个问题,全域试点开展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服务集成供给,推动服务资源从“被动接受”向“主动汇聚”转型,服务对象从“一老一小”向“全龄友好”延伸,服务内容从“普通公益”向“精品低偿”拓展,实现了“居民群众得实惠、经营主体愿参与、财政负担能减轻、组织引领更有力”的目标。
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核心作用是服务。做好服务的前提是摸清摸准需求,只有摸清需求,才能真正满足居民对社区服务的企盼期待。
城市社区人口集中,需求摸排的任务量极大,仅靠社工难以有效覆盖怎么办?建邺区在社区微网格基础上,吸纳楼栋长、物业管家、离退休党员、“五老”志愿者等组成微网格服务队,每人负责100—150户,由社工网格员牵头,开展“邻里敲敲门”集中走访。在商务楼宇、商业综合体,动员物业企业、产权单位、骨干企业党组织负责人担任“楼长”,与园区街道“小莫”企服专员、社工同走访、摸需求。沿街商户由“社工+安全员+城管队员”结合工作开展对接,实现差异化管理、无盲区问需。
为了尽可能摸全需求,建邺区针对工作日白天部分家庭无人的情况,专门推出社区人员“错时服务”机制,组织部分社工轮流带领微网格员在晚间、周末入户走访,通过“预约走访”“亮灯必访”等弹性方式,登门了解需求。建立网格“一家亲”微信群,网格员“时时在群”,发动居民“家家入群”,实现网格服务问需“24小时不断档”。定制推送“服务直通车”问卷,精准抓取青年居民、企业职工需求。
但还有一些不好摸的需求,“有些居民参与社区事务意愿不高,问了就说没需求”。对此,建邺区想方设法把问需嵌入群众活动中去了解。比如,社区举办“睦邻文化节”时在现场设置心愿“树洞”,更有效地收集“高冷”居民需求。再如,考虑到家家户户都会遇到物业问题,社区就常态化参与“我与业主面对面”活动,在协调解决物业矛盾过程中进一步掌握需求。又如,将12345政务热线、“@红小莫”平台等作为了解居民真实意愿的有效途径,通过高频词汇、共性问题分析,及时敏锐地去捕捉平时不太容易关注的需求。
收集到需求以后怎么办?合并同类项的同时,重点关注特殊项。通过归类发现,北部片区老旧小区集中、阵地条件普遍较差,居民更需要居家养老中心、社区食堂等便民生活设施;南部片区中高端楼盘集中,希望提供快修缝补等“老手艺”、平价果蔬超市等服务的呼声较高;中部片区学龄儿童集中,大多数家庭希望有“四点半课堂”托管班等延时、错时服务以及低价优质的教辅课程等服务。让社区意外但满意的是,一些过去不清楚的个性化需求也被摸了出来,比如,商务楼宇“白领”对午间瑜伽服务、青年居民对“社区夜校”服务、安置房片区“洗脚上楼”的原住民对就业技能培训服务等需求。
服务需求能不能摸上来,始终秉持“用户思维”并落到实处很关键。只有以需求为导向,针对群众特点建立健全常态化、多渠道的需求摸排机制,掌握差异化、阶段性诉求,建好高频、个性清单,才能变“有什么给什么”为“要什么给什么”,让社区服务供给始终对准靶心,切实提升群众满意度。
需求找出来之后,就面临选定服务空间的问题。建邺区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硬件基础差异较大,老城区服务用房短缺、载体分散且产权复杂;新城区空间相对充足,但存在功能设计不够合理、空间闲置等问题。建邺区按照“办公空间最小化、服务空间最大化、功能布局最优化”的原则,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形成三种比较成熟的空间利用方案。
原来阵地设施相对齐全、面积超过1500平方米的,就顺势而为打造为单体枢纽型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采取“改造+置换+挖潜”的策略,将使用频率低、以展示为主的空间,改造为缝补便民站、暖心理发室等实用性功能区域;对需步行上楼的婴幼儿托育、为老助残等设置不合理的功能室进行科学置换,方便居民直接在一楼使用;挖掘服务大厅中庭、走廊等“留白区域”,嵌入充电驿站、共享书吧等便民设施,实现“角落焕新、服务入微”。聚焦“全龄段”需求,强化资源导入,打造亲子活动室、青年创客坊、百姓健身房等功能区,“一站式”满足多元化、分众化需求。
单体枢纽型-新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
原来空间有限、沿街分布的,就分步渐进打造为街区陈列型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对出租在外的区属国有产权门面房等,采取“到期一个、协商一个、置换一个”的渐进策略,逐步将沿街阵地串联成线,纳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统一使用。在此基础上,对街区阵地进行整体规划、连片打造,逐步形成集社团活动、文体休闲、便民服务、养老托幼、议事协商于一体的街区式服务综合体。同时,打破服务时间限制,引入智能门禁与微信扫码认证系统,配套政务自助终端、共享打印等设备,打造“24小时不打烊”的服务街区。
街区陈列型-庐山社区党群服务中心
原来场所零星分散、辐射距离有限的,就科学统筹打造为多点聚合型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采取“差异化服务、互补式配置”策略,依据居民集聚度、服务半径可及度,链接周边学校、公共文体场所、共建单位、热心商户等“飞地”资源,构建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核心、多个功能点位为支撑的“一主多副”阵地集群。对于老年人急需的社区助餐服务,与餐饮商户合作,完成适老化改造,接入银发助餐系统,建成“邺食无忧”助餐点。依托小区物业配套用房,打造“睦邻里”公共服务驿站,提供小修小补、健康理疗等便民服务。规划“15分钟全要素党群服务圈”,让居民在步行可达范围内享受优质、便捷的服务。
多点聚合型-莫愁湖社区党群服务中心
针对不同社区的资源禀赋、现实条件,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很关键。只有不搞“一刀切”,以“做就做好”的追求,精细入微优化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功能布局,整合辖区阵地资源,才能形成既符合社区特点、又满足居民需求的建设方案,让居民在家门口找到称心满意的服务。
服务空间有了,如何才能提供可持续的优质服务,是每个城市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面临且必须解决的问题。建邺区积极探索实效导向、自我造血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实现从“有场所”到“聚资源”再到“优运行”的转变。
对社区来说,找到稳定充足的服务资源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以往,资源要么通过政府购买方式获取,但受经费限制,大多就是“一板斧”;要么由居民志愿者提供,但有技能的志愿者没有太多时间、有时间的志愿者一般专业性不强。对此,建邺区发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领导协调机制作用,整合区属机关企事业单位力量,开展“同城共筑”“双结对、双促进”等活动,向辖区省市机关、国企事业单位“敲门寻支持”,形成服务集成供给资源手册,汇总7大类300余个能常态开展的免费或低成本服务项目供社区按需对接。在此基础上,建邺区还针对部分服务专业性不足的痛点,积极引导社区通过孵化“枢纽型”社会组织,以社会组织招引社会组织、经营主体的方式,开展委托运营、合作共建,提供专业化服务。
社会组织开展幼儿活动
服务空间有了,资源找到了,怎样才能科学有效地配对呢?建邺区发挥社区党组织统筹作用,差异化配置服务资源。对适合开展便民服务、文体活动等常规项目的空间,由社区依托数字小程序统筹管理,智能生成空间使用方案,实现“一室多用”“错时共享”;对需要提供康复理疗、养老助餐等市场化程度高、需专业运营的项目,划定专属区域,采用“谁收益谁投资”“场地换服务”“市场换服务”的方式,精准引入优质经营主体“带资入场”“自费装修”,开展“空间运营”,让党群服务中心区位、空间和流量价值最大化。为确保专业化服务的长效稳定,建邺区还建立经营主体与社会组织准入标准及负面清单,设置运营试用期,规范绩效评估、有序退出等机制。
引入资源开展瑜伽疗愈
对社区而言,高品质服务的成本普遍较高,在当前基层财政压力大的情况下,如何实现可持续提供是一大难题。建邺区立足居民需求与付费意愿,实行“普通公益+精品低偿”双轨服务供给模式。对基础性、普惠性服务,依托财政资金或公益力量,实行免费供给;对专业性、高成本服务,在减免场地费、水电费基础上,允许服务提供方以低于市场的价格适当收取费用,既保障经营主体正常运营,又避免因不收费而导致随意报名、浪费资源等现象。
“酒香也怕巷子深”。社区服务特别是需要低偿收费的精品服务,必须主动宣传、精准送达,让居民知道好在哪里、惠在何处,才愿意多报名、多参与,形成服务惠及居民,居民促进经营主体发展的良性循环。建邺区借助“建邺播报”“建邺先锋”官方微信公众号、视频号,街道社区通过居民网格群、宣传屏、公告栏等全渠道发力,定期发布“居此莫愁”精品服务月历,将服务“送”到居民眼前,同时每周跟踪报名热度,动态调整服务安排。拍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探店”微视频,鼓励入驻机构自主推广,引导居民自愿分享,持续扩大知晓度与吸引力。
拍摄党群服务中心“探店”微视频
为增强自我造血能力,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还与经营主体、社会组织签署合作协议,探索设立信托制基金,通过“社会注入—社区发起—街道监管—信托拨付”的方式,构建社会资金“反哺”社区建设渠道,用于开展公益活动、交纳水电费,助力小区微改造、微更新等项目。
提升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服务质效,始终贴近群众需求、敢于探索创新很关键。只有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始终围绕群众满不满意开展工作,汇聚各方资源、引进专业服务、构建长久机制,社区的服务才能经得起群众的检验、时间的检验,让大家真正“愿意来、都想来、还想来”。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