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评论、收藏、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创作不易,感谢您的支持。
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评论、收藏、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创作不易,感谢您的支持。
看古装剧总觉得古代女性个个妆容精致,好像随时都能保持干净清爽。
那么问题来了:
她们真的能经常洗澡吗?
先说答案:不能,别被古偶骗了。
古代没热水器、没沐浴露,连烧热水都要费柴费劲儿。
要是碰上个干旱年份,或者家里条件不好,洗澡就是奢侈事。
古代女性到底多久洗一次澡,那些没被影视剧拍出来的细节又藏着什么秘密?
不同朝代的女性,洗澡频率差别可太大了,根本不是“统一答案”。
就拿汉代来说,当时有个说法叫“五日一沐”,意思是大概五天洗一次澡。
这还不是普通百姓能随便享受的——
《汉官仪》里记载,连朝廷官员都有“休沐假”,每五天放一天假让回家洗澡,可见那会儿洗澡算是件需要专门腾出时间的事。
那普通女性呢?
要是住在城里、家里条件还行,或许能跟上这个节奏。
但农村女性得下地干活,还得操持家务,烧热水又费柴,可能就得更久才洗一次。
到了唐代,情况就不一样了。
唐朝国力强,经济发达,连长安城的供水系统都比以前完善,贵族女性洗澡频率直接提上去了。
咱们都知道杨贵妃有华清池,其实不光她,长安城里的达官贵人家里大多有专门的浴室。
有的还会用香料煮水,叫“香汤浴”,《唐六典》里就提到宫廷里有专门管“沐浴事宜”的官职。
普通市民女性也沾了光,那会儿城里有公共澡堂的雏形,虽然不像现在这么方便,但至少不用天天自己费劲烧热水,几天洗一次是常事。
不过要是到了偏远地区,还是得看水资源,缺水的地方照样难办。
可到了宋代,情况又有点“反转”。
表面上看,宋代市民文化发达,都城开封、临安都有专门的澡堂子,叫“香水行”,还提供搓背、卖沐浴用品的服务,但这主要是给男性的。
程朱理学兴起后,对女性的礼教束缚变严了,认为女性不能随意暴露身体,就算去公共澡堂也不合适,所以普通女性大多还是在家洗。
加上宋代后期经常有战乱,物资紧张,烧柴成本高,普通女性洗澡频率又降了,十几天才洗一回。
明清时期就更复杂了。明代前期还好,可到了中后期,北方经常闹干旱。
《明实录》里就有“北方诸省大旱,民皆节水度日”的记载,这种时候别说洗澡,喝水都得省着用,女性可能超过一个月才洗一次。
放到现在都臭了。
清代更讲究“礼教规矩”,尤其是大家闺秀,洗澡不仅要避开家里男丁。
连伺候的丫鬟都得是心腹,流程还特别繁琐,从烧热水到准备衣物得折腾大半天,所以除非有特殊场合,一般也不会频繁洗。
那么问题又来了:为啥有的朝代能经常洗,有的却不行?
其实这背后不是“想不想洗”的问题,而是“能不能洗”的现实限制。
首当其冲的就是水资源,古代没有自来水,喝水、洗澡全靠井水、河水,要是遇到干旱,河里没水、井水深得打不上来,别说洗澡,做饭都得去几里外挑水。
就像明代北方大旱时,有记载说“一村之中,井仅一口,日供百人饮用,何谈沐浴”,这种时候女性不洗澡真不是不讲卫生,是实在没水。
除了缺水,礼教束缚也把女性“绑得死死的”。
宋代以后,程朱理学强调“男女大防”,《朱子家礼》里就说“女子无故不窥中门,沐浴必闭户,勿使他人见”。
意思是女性洗澡必须关紧门窗,还不能让外人看见,连家里的兄弟、父亲都得避开。
要是住的是小房子,一家几口挤在一起,哪有单独的浴室?只能等晚上家人都睡了,快速烧点热水擦身,根本没法好好洗澡。
这种情况下,就算有水,也不敢频繁洗,怕坏了“规矩”。
还有经济条件,普通百姓根本折腾不起。
古代烧热水得用柴,而柴不是免费的,尤其是冬天,柴价涨得厉害,“一担柴值数文钱,够一家三日口粮”,谁舍得天天烧一大锅水洗澡?
更别说沐浴用品了,现在咱们用的沐浴露,古代是“澡豆”,《齐民要术》里记载,做澡豆得用猪胰、香料、面粉,还得经过好几道工序,普通人家哪做得起?
大多只能用皂角泡水,或者干脆用淘米水去污,要是连皂角都没有,就只能清水洗,洗得不干净还费水,自然就不想多洗。
设身处地想一下,要是冬天没暖气,屋里冷得结冰,烧一锅热水刚倒盆里就凉了,换谁也不想频繁洗澡吧?
而且古代医疗条件差,要是洗澡时着凉感冒,很可能引发大病。
《千金方》里就提醒“妇人经期、孕期,勿沐冷水,慎浴”,所以遇到经期、孕期,女性大多只擦身不泡澡,频率就更低了。
不过也不是所有时候都“不能洗”,有些情况反而必须洗,甚至成了一种“礼仪”。
最常见的就是祭祀之前,古代不管男女,祭祀祖先或神灵前都得“斋戒沐浴”,《礼记·曲礼》里说“斋戒者,必沐浴更衣,以示恭敬”,要是女性不洗澡就去祭祀,会被认为“对祖先不敬”。
比如清代大户人家,逢年过节祭祀前,女主人得提前一天洗澡,还得用香汤泡,穿新衣服,整个流程下来得大半天,这时候就算再麻烦也得洗。
还有夏天,古代没有空调、风扇,夏天热得能中暑,而且容易生疮、长痱子,这时候官府都会鼓励百姓洗澡。
唐代就有记载,夏天高温时,朝廷会给官员“赐浴”,还会在城里设“免费饮水点”,方便百姓取水洗澡。
普通女性夏天也会多洗几次,毕竟天热容易出汗,不洗不仅难受,还容易生病,这时候就算费点柴,也会烧点热水擦身,大概几天一次,比冬天频繁多了。
另外,一些特殊场合也少不了洗澡。比如新婚之夜前,女性必须洗澡,还得用香料熏身,这叫“沃盥”,是婚礼的重要环节。
《孔雀东南飞》里就有“新妇起严妆,沐浴用香汤”的描写,意思是新娘婚前要洗澡、化妆,以示对婚礼的重视。
还有生完孩子满月后,女性也会洗一次“满月澡”,用艾草、生姜煮水,据说能祛风寒,这种洗澡不是为了干净,更多是为了健康,就算家里条件不好,也会想办法烧点水。
而且古代女性洗澡的细节,比咱们想的还“精致”。
比如她们用的“沐浴工具”,贵族女性有专门的浴桶,桶里还会放花瓣、香料,旁边有丫鬟伺候添水。
普通女性大多用木盆,为了遮挡,还会挂个“浴帐”,避免洗澡时被人看见。
洗澡时不用毛巾搓,而是用“澡巾”,大多是粗布做的,比现在的毛巾糙多了,但能搓掉泥垢。
还有洗澡时间,一般都选在午后或傍晚。
午后阳光足,屋里暖和,洗澡不容易着凉。
傍晚则是因为一天的活都干完了,有时间折腾。
要是冬天,还会在浴室里烧个小炭炉,虽然不像现在的暖气,但至少能稍微暖和点。
不过就算这样,冬天洗澡还是件“苦差事”,洗完得赶紧裹上厚衣服,不然很容易感冒。
其实仔细想想,古代女性的洗澡频率,从来不是“想洗就洗”,而是“能洗才洗”,背后藏着的是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社会观念和阶层差异。
现在咱们打开热水器就能洗,根本不用考虑柴够不够、水多不多。
甚至还能选冷水、热水,用各种香味的沐浴露,这背后其实是生产力进步带来的生活改变。
要是把咱们放回古代,可能也会像当时的女性一样,根据条件调整洗澡频率,毕竟“现实”从来比“意愿”更影响选择。
古代女性的洗澡问题,看似是件小事,却反映了不同朝代的生活百态——
有唐代的开放便利,有宋代的礼教束缚,也有明清的现实无奈。
但不管条件如何,她们都在有限的情况下尽量保持清洁,这也是对生活的一种认真。
对比现在的便利,咱们更该珍惜当下的生活,毕竟“随时能洗澡”这件事,放在古代可是很多女性羡慕不来的。
你还知道哪些古代生活的冷知识?评论区聊聊~
信息来源:1. 《汉官仪》(汉代应劭著)——记载汉代“休沐假”及官员沐浴制度 2. 《唐六典》(唐代李林甫等撰)——提及唐代宫廷沐浴管理及香汤浴相关内容 3. 《朱子家礼》(宋代朱熹著)——关于宋代女性沐浴礼教规范的记载 4. 《千金方》(唐代孙思邈著)——妇人经期、孕期沐浴禁忌的医学建议 5. 《齐民要术》(北魏贾思勰著)——古代澡豆制作工艺及普通百姓沐浴用品相关描述 6. 《明实录》(明代官修史书)——明代北方干旱时期水资源短缺及百姓生活状况记载 7. 央视新闻《古代人的“沐浴文化”:不只是清洁那么简单》——古代不同阶层女性沐浴习惯分析 8. 人民日报《从“五日一沐”看中国古代礼仪中的生活智慧》——古代沐浴礼仪与社会背景关联解读
来源:闪烁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