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38年,中国高校毕业生会到一千七百八十六万人,这不是随便说的,是官方预测的,很多人看到这个数心里一紧,觉得找工作更难了,但问题不在人多,而在整个系统跟不上这个节奏。
2038年,中国高校毕业生会到一千七百八十六万人,这不是随便说的,是官方预测的,很多人看到这个数心里一紧,觉得找工作更难了,但问题不在人多,而在整个系统跟不上这个节奏。
1999年开始扩招,那年招了159万人,到2002年,上大学的人占同龄人的15%,算进了大众化阶段,到2024年,这个比例涨到了60.8%,学生越来越多,可工作机会没跟着多起来,尤其2025年以后,生孩子的人少了,毕业生却还在往上冲,因为高中升大学要六七年,扩招的效应正好撞上人口低谷。
德国当年也扩招,但他们有成熟的职业教育,能分流很多人,中国不一样,大家都盯着985、211,觉得只有这些学校才算数,职业教育一直没人当回事,结果人人都往一条路上挤,企业招人也图省事,直接看学历,硕士成了硬性要求,不是没人才,是招人的办法太死板。
深圳有些公司已经变了,不看毕业学校,只看你做过什么项目,写过多少代码,效果挺明显,招聘成本降了四成,这种做法值得推广,政策可以鼓励企业试试能力优先,别老盯着毕业证。
很多非重点大学日子不好过,从2028年开始,三本和普通院校的招生可能每年减少五到八个点,但这未必是坏事,有些学校已经开始转方向,比如改成社区学院或者技能认证中心,浙江和江苏已经在推企业共建专业,学生毕业就能进合作单位,实实在在。
家长总想着让孩子上名校,觉得只有这条路能走,可2015年以后,新职业一个接一个冒出来,比如直播、AI训练师、跨境数字游民,这些活儿不看文凭,收入也不低,但大家还是老一套,总说考不上好大学就没指望。
未来十年,问题不在人多,而在教育、招聘、评价还 stuck 在老办法里,年轻人不用慌,关键看社会能不能真开出几条路,别再拿学历当唯一尺子,重要的不是你毕业哪儿,是你能干点啥。
来源:小雷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