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特朗普重新上台已过半年,日前他又宣布了多项新关税,包括一项针对未在美国建厂的制药公司征收的大额关税,关税大棒下,美国8月关税收入确实突破了301亿美元,创下单月新高。然而,让美国制造业“再次伟大”的这个“愿景”,真能实现吗?
推动制造业回流,以保护所谓的国家安全,是美国政府关税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美国总统特朗普上调一系列产品关税的理由。
特朗普重新上台已过半年,日前他又宣布了多项新关税,包括一项针对未在美国建厂的制药公司征收的大额关税,关税大棒下,美国8月关税收入确实突破了301亿美元,创下单月新高。然而,让美国制造业“再次伟大”的这个“愿景”,真能实现吗?
美国《华尔街日报》近日推文指出,有经济学家认为,关税能否帮助实现这一目标还是一个未知数。高昂的劳动力成本、工人短缺及移民人口增长放缓等因素使得制造业就业大幅增长的可能性渺茫。也有一些人怀疑关税水平是否高到足以遏制外国商品的流入,而另一些人则指出,上述关税附带了大量豁免条款。特摘编如下:
特朗普9月25日晚间表示,他计划对任何品牌药或专利药征收100%的关税,除非相关公司在美国建厂。他还称,从美国境外引进的重型卡车将被征收25%的关税,某些家居用品将被加征50%的关税。
理论上,这个思路是说得通的:关税使海外商品对美国消费者而言更加昂贵,而价格上涨应会抑制消费者需求,使国内生产商更容易参与竞争。这一直是特朗普今年以来全面加征关税举措的主要理论依据。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关税的最终结果将与特朗普的期望背道而驰。
但一些美国经济学家质疑,这些举措是否达到了预期目的:让近几十年来已大量转移到海外的制造业岗位回流。他们表示,特朗普关税政策的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部分原因在于特朗普本人愿意下调最初针对中国等国设定的关税水平。本届美国政府已允许企业通过一些途径规避针对特定行业的关税。
经济学家表示,从过去的经验来看,9月25日通过三篇细节寥寥的社交媒体贴文发布的这些笼统的公告,可能不会引发特朗普希望看到的那种规模的国内生产。
“本届政府或许能指着一些在美国的投资,并声称这是关税带来的结果,”凯投宏观(Capital Economics)的经济学家尼尔・希尔林(Neil Shearing)说。“但我认为这些关税对宏观经济还是没有实质性影响。”
希尔林和其他人表示,由于美国劳动力成本高昂,对厨柜、浴室柜和其他类似产品征收50%的关税可能仍不足以将生产带回美国。(软装家具的关税仅为30%。)
他们说,专利药的生产具有资本密集型特点,对其征收100%的关税,理论上足以促使企业在美国生产。但许多跨国公司——从强生公司到辉瑞公司和默克——已经在美国设厂,因此可能符合豁免条件。许多专利药来自欧盟,而欧盟已与美国达成协议,将对该集团商品的关税上限定为15%。
与此同时,美国约78%的重型卡车从墨西哥进口,15%从加拿大进口。根据特朗普第一届政府期间达成的《美墨加协议》,来自这两个国家的、能够证明主要包含美国成分的商品,基本上完全免征关税。到目前为止,由于《美墨加协议》的存在,许多从墨西哥和加拿大进口的汽车和汽车零部件表面看来免于被征收25%的关税。(不过,来自这些国家的钢铁和铝仍需缴纳50%的关税,这是特朗普早期金属关税的遗留问题。)
“由于这些豁免,关税的效果将大打折扣,”牛津经济研究院的经济学家瑞安・斯威特(Ryan Sweet)说。“其影响将小于表面上看起来的程度。”
凯投宏观的希尔林表示,以2024年的进口水平计算,如果特朗普对所有进口药品实施100%的关税,那么所有商品的平均关税可能会从18%升至26%。
但由于特朗普的关税不适用于仿制药,关税的整体增幅很可能不会那么大。仿制药仅占药品支出的10%,但按数量计算占美国药品消费量的90%。
希尔林补充说,对在美国设立工厂的企业给予的豁免可能影响更大。而且,即使关税水平高到足以改变外国商品的流动,相关影响可能也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显现,因为进口商今年早些时候为应对潜在的关税囤积了大量库存。
对一些公司来说,新关税仍可能带来痛苦的调整。例如,许多专利药无法用仿制药替代,因此该行业许多关税的成本将主要由美国的医院、保险公司和患者承担。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关税的最终结果将与特朗普的期望背道而驰。根据美国商务部下属美国经济分析局9月25日发布的数据,截至6月份,制造业在美国GDP中的占比降至9.4%,相比之下2024年底时为9.7%。
需要原材料的国内制造商现在面临从金属到电子产品等一系列零部件价格上涨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关税影响所致。例如,据美国商务部,目前美国钢材价格为每吨960美元,而世界平均价格为440美元。就某些商品而言,转换到国内供货商并不现实。
几十年来,制造业在美国GDP中所占份额一直在下降。但进步政策研究所(Progressive Policy Institute)贸易和全球市场总监埃德・格雷瑟(Ed Gresser)表示:“现在这种下降趋势可能正在加速,因为在美国制造东西的成本增加了太多。”
来源:东方财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