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经过一天的颠簸,天色已暗,我们30多名知青,终于到达了潍县朱里公社。车停稳后,大家纷纷下车。眼前的景象与我们记忆中的农村有些不同。人们忙着接行李,喊着名字,互相帮助。那一刻,尽管我们都是初来乍到,但一股熟悉的归属感也在其中隐隐浮现。
文:那年知青往事
1968年10月的一个早晨,17岁的我和一群年轻人一起,乘着解放卡车离开了青岛。车外的景象随着车轮的转动渐渐模糊,我们的心中却充满了不安与期待。
这是个典型的“知青”年头——那时的我们,身上背负着对未来的憧憬,同时又被时代推着,离开了熟悉的城市,奔向了那个遥远的、叫做“乡村”的地方。
我们在车上高声谈笑,热血沸腾,但谁也没有意识到,离开城市的那一刻,我们就已经踏上了不同的人生轨迹。
经过一天的颠簸,天色已暗,我们30多名知青,终于到达了潍县朱里公社。车停稳后,大家纷纷下车。眼前的景象与我们记忆中的农村有些不同。人们忙着接行李,喊着名字,互相帮助。那一刻,尽管我们都是初来乍到,但一股熟悉的归属感也在其中隐隐浮现。
吃完饭后,公社的干部宣读了我们的分派名单,我们13名青岛知青,被分到周庄大队。周庄五队人只有十多户,总人口八十人二十多人,刘才茂是五队的队长。他领着十三名知青先暂住在老乡家中,食住跟老乡搭伙吃饭。当晚,我们被带到五队,一路上,老乡们拉着马车走在前面,我们跟在后头。马车嘎吱作响,路边的景象一片漆黑,只有偶尔的犬吠打破寂静。那时我知道,我们的生活,真的开始了。
住在哪家?孙木匠家的大堂屋里。刚到时,一切都显得陌生——房间里有着淡淡的炊烟味,家具简陋,却又透着一股温暖。我与同伴刘晓芹暂时住进了孙木匠家的厢房,晚上,我们躺在炕上,听着窗外寒风呼啸。白天我们在农田劳作,夜晚点着洋油灯则帮忙检查孙玉军的作业。这一切,看似简单,却在不知不觉间改变了我的内心。
我记得特别清楚,孙玉军那时并不爱学习,他写字潦草,记性也不好。每次我和晓芹帮他检查作业时,看到他羞愧的眼神,心里有种说不出的复杂。那时,我还以为,自己做的这些微不足道的事情,根本不会改变什么。那个小小的背影,那些不肯放弃的眼神,却慢慢撕开了我心里的防线。
这段简单却充满温情的日子,悄悄为我打开了一扇窗,我开始明白,生活不止是眼前的贫瘠和辛劳,它还藏着深深的感动与责任。而这一切,竟是从那个14岁少年开始的——孙玉军,他改变了我对生活的看法,也逐渐让我对未来产生了不同的期待。
第二年春天,队里为我们知青盖了四间新房,五队知青点也正式成立。我们13名青岛籍的知青搬进了新房,虽然比在孙木匠家住时好些,但心里总有种不适应的感觉。
住在孙木匠家时,我们和他一家人的关系亲密,木匠婶子温柔善良,照顾我们无微不至,吃饭不让我们动手,每天都会有热腾腾的饭菜等着我们。那时候其他老乡家都是吃的红薯面窝窝头,孙木匠家的伙食比起其他家的伙食好很多,顿顿有玉米面窝窝头,每隔几天,还能吃上炖大白菜。而来到知青点后,大家需要轮流做饭、刷碗,伙食也比不上之前的丰盛。虽然大家都是年轻人,但心里总免不了有些失落。
那时候,最让我牵挂的,还是孙玉军。住在孙木匠家时,我和晓芹经常帮他检查作业,看到他慢慢进步,我心里也有些成就感。但从我们搬到新住处以后,我就不再能像以前那样经常照顾他了。周末时,玉军会背着破旧的书包,走几个小时的路来找我,让我继续帮他辅导作业。每当看到他认真写字的样子,心里说不出的复杂,既是骄傲,又是惋惜。
日子一天天过去,农活越来越多,秋收时节,队里的生产任务也越来越重。每天清晨,我们起得特别早,去田里割谷子、砍高粱,收完谷子马上又开始播种冬小麦。辛苦的劳作让我们的体力逐渐消耗殆尽,脸上的皮肤晒得黝黑,身子也变得瘦弱。我们的衣服上沾满了泥土和汗水,偶尔打理一下自己,都会觉得有些力不从心。
直到1970年冬季,孙玉军初中毕业了。大家都觉得他该继续上学,但他却说不想读书了。对他来说,木匠活是更为实际的选择,他不再像以前一样渴望书本上的知识,而是决定跟父亲学做木匠。我和晓芹有些失望,觉得他放弃了一个可以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但又无力阻止他。毕竟,他才16岁,青春和选择都还未完全定型。
就这样,孙玉军开始和父亲一起做木匠。每天早晨,他们父子俩背着木匠箱子出门,到村里去修房子、做家具。有时,队里的桌椅坏了,我会叫玉军来修理。他动作熟练,很快就修好了,常常还会拿一些煎饼塞给我,说是“补充体力”。每次看着他那副小心翼翼的样子,我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感动,也隐隐觉得自己和他之间似乎发生了些微妙的变化。
木匠父子俩在村里算是相对富裕的人家。做木匠的收入还可以,大部分的钱都留在家里,少部分上交给队里买工分。虽然不算富裕,但至少在五队,他们家的日子过得宽裕些。而我,依旧和晓芹一起,在知青点艰难地过着日子,心里多少有些失落,看到周围其他的知青逐渐回城,我的内心也变得愈加沉重。
1975年秋天,随着知青返城政策的落实,很多人都陆续离开了周庄五队。我们13名青岛籍知青中,四个女孩子先后招工进城了。晓芹去了供销社当了售货员,其他几个也各自找到了自己的去处。男知青中,也有几个选择回城,只有我依旧留在这里,和周围的老乡一起,继续着那种似乎永远没有尽头的农村生活。
最让我心里难过的是,面对返城的大潮,我似乎无力改变什么。或许是因为我的身体太过瘦弱,或者是因为祖父的历史问题,我始终没有被考虑进招工名单。眼看着与我一起来的知青一个个回到城市,心里有一种无法言说的空落。每当夜深人静时,我常常独自坐在窗前,看着远处的田野,心里充满了迷茫和无助。
正是在这样的情绪中,我开始更加依赖木匠婶子了。她总是耐心地开导我,告诉我有些事情并不是一时半会就能改变的,要学会适应,学会等待。她常说:“人生的路,谁也不知道会怎么走,但走下去,总会有光。”这些话,像一颗颗温暖的种子,慢慢在我心中生根发芽。
木匠婶子关心我的话语让我感到一丝安慰,但我知道,自己最终还得做出选择。这里是我生活的地方,是我过去几年所经历的所有温暖和伤痛的交汇点。
这些疑问像阴影一样盘踞在我的心头,而答案,似乎一直都不在眼前。
1976年春季,周庄小学需要增加一名民办教师。那时,孙玉军的大爷刚好当上了大队书记,凭借孙木匠的推荐,我终于有了一个能从农活中解脱出来的机会。我成了周庄小学的一名民办教师,教学生语文和算数。
刚开始,我觉得这份工作不算复杂,但却能让我有了不少的自信和满足感。没有了每天在田间地头的劳作,风吹不着、雨淋不着,我的身体慢慢有了些许变化。每个月固定的补助金和周末的休息天,虽不能说我过上了富裕的生活,但心里却比以前轻松了许多。特别是在木匠婶子的照顾下,我的日子过得比之前好,连外面的同学都说我变得越来越漂亮了。木匠婶子见了也常常笑着说,女大十八变,果真是越来越好看。
但这一切的变化背后,却并非只有轻松和快乐。1976年秋,我报考了工农兵学员文化课,但最终因为政审未通过,梦想中的大学又一次与我擦肩而过。那个打击,让我几乎失去了继续追寻梦想的勇气,眼泪在那天肆意流淌。我那时完全沉浸在失落的情绪中,仿佛整个人都被压得喘不过气来。
就在那时,木匠婶子推开了我的房门,走了进来。她拍着我的背,轻声安慰:“闺女,不能上大学就做个老师,虽然不如当干部,但比起干农活强多了。”她的话语简单,却像是给我点燃了一盏明灯,让我从那场打击中逐渐找回了希望。
木匠婶子给我做的热乎乎的煎饼,吃在嘴里,心里却满是泪水。她的善良和关爱,让我感受到无比温暖,仿佛从未远离过家的感觉。她并没有说太多安慰的话,而是通过这样简单的举动让我明白,无论发生什么,生活总会有出路。也许上不了大学,但我可以在这片土地上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正当我逐渐接受现实时,刘队长突然来到知青点,把我叫到了院子里。看他那神神秘秘的模样,我还以为发生了什么大事。队长笑了笑,突然说:“张老师,我想给你介绍一个人,他是你很熟悉的,那小伙子长得不赖,手艺也不错,不知道你愿不愿意?”说到这里,我心里早已猜到了,他说的就是孙玉军。
我的心情有些复杂,孙玉军是我熟悉的人,我也喜欢他家的淳朴和温暖。只是我们年龄相差了三岁,我总觉得这种差距不太合适。“刘队长,他比我小三岁,真不合适。”我小声说。
队长却笑着摇头,“你想太多了,孙家早就说了,女大三抱金砖,玉军不在乎这个。你愿意就好,玉军他妈说了,若是你不愿意,她也把你当闺女。”队长的话让我愣住了,心里不禁泛起一丝暖意。是啊,这样的人家,真心待我,为什么要拒绝呢?
经过一番考虑,我决定接受这份由命运安排的缘分。我和孙玉军定下了婚事,虽然婚礼很简单,但这份情感却让我无比踏实。婚后的日子虽然不富裕,却充满了温暖和希望。孙玉军的勤快,木匠婶子的悉心照料,让我深深体会到了什么叫做真正的家庭。
生活并不总是风平浪静。1977年,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时,我已经怀孕八个月,错过了属于自己的那次机会。虽然我心里依然有些不甘,但家里的孩子和丈夫成了我的全部。尤其是在第二次怀孕后,我彻底放下了高考的梦想,决定专心做一个民办教师,过上平凡却充实的生活。
1982年秋,我终于有了一个新的机会。通过考试,我成为了一名正式的教师。这不仅意味着我不再是一个民办教师,还意味着我的孩子可以吃上商品粮,享受更好的生活。而这一切,都得归功于那段和孙玉军一起度过的岁月,归功于那份朴实而深沉的爱。
从此,我彻底走上了教师的岗位,不仅为孩子们带去了知识,也改变了自己和家庭的命运。我的儿子和女儿相继考上了大学,成为了那个时代少数的幸运儿。看着他们穿上学士服的样子,我知道,这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尽管我从未完成自己当初的大学梦,但通过这一路的坚持和努力,我不仅为自己,也为我的家人创造了属于我们的未来。而这一切,都让我明白,无论命运如何,我们依然可以在生活的每一个阶段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日子一天天过去。站在五十年后回望,那个曾经与命运抗争、怀揣梦想的年轻姑娘,已经悄然变成了一个沉稳的妻子、母亲和教师。我们这一代人,或许曾有过遗憾与失落,但更多的是深深的感恩与满足。那些年,在土地上奔波的日子,虽然艰辛,却也铸就了今天的生活。我和孙玉军,终于找到了属于我们自己的平凡而充实的日子。
回想起和孙玉军的点滴,我们从一开始的不确定,到后来的依赖和理解,经历了太多风风雨雨。每一次生活中的低谷,都是他和我一同度过的;每一次家庭的欢聚,都是我们共同努力的结果。他一直是那个最默默无闻,却最坚实的依靠。无论是照顾家人,还是与我共同承担起生活的责任,他从未抱怨过什么。和他在一起的岁月,简单、平静,却充满了温暖。
说实话,我有时会觉得自己很幸运。那个在艰难岁月里踏上农村的小姑娘,在无数个陌生的日子里,遇到了孙木匠一家,遇到了那个始终对我好、耐心等待的孙玉军。这份善良、这份包容,是我一生的财富。即便是在那些看似枯燥的日子里,家里也总有他为我做的一顿饭,一件衣服,和他从不计较的陪伴。我从不后悔嫁给了他,哪怕他比我年轻三岁,哪怕他曾是一名普通的木匠。
而这些年里,孩子们也已经长大。儿子在青岛扎下了根,闺女也考上了师范,生活渐渐有了更多的色彩。每当他们带着孙子孙女回来看我们,我和孙玉军便是那样的开心。看着他们在我们身边嬉笑打闹,我心中常常涌起一种幸福的满足。我们终于在这片曾经让我们不安的土地上,收获了属于自己的宁静与和谐。
而回想起这些年,我也渐渐明白,生活的意义,并不是去追求那些遥不可及的东西,而是珍惜眼前的人,守护彼此的爱。那时的我们,曾因各种原因错过了很多机会,但正因为那份错过,我们才更加懂得珍惜眼前的一切。
今天的我,终于明白了人生的真谛。无论过去有多少遗憾,我们依然要在当下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孙玉军的坚持,木匠婶子对我的关爱,和孩子们的孝顺,都是我无尽的动力。即便年岁渐长,我依旧与他携手,在这片属于我们的土地上,继续走下去。
回首往事,岁月似水,时光流转,但每一个细微的瞬间都像温暖的阳光,照亮了我的生活。所有的艰难,所有的遗憾,最终都会在这些温暖的记忆中消融。生活终究会给予我们想要的所有美好,只要我们在困境中坚持,愿意去爱,去珍惜。
来源:倾听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