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咱先唠唠唐代书法的“潜规则”:那时候碑刻可是顶流,谁家要是想留字传后世,基本都往石碑上刻。
咱先唠唠唐代书法的“潜规则”:那时候碑刻可是顶流,谁家要是想留字传后世,基本都往石碑上刻。
但有个不成文的规矩——碑刻大多得是“工楷”,就是一笔一划跟用尺子量过似的,规整到极致。
你熟悉的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为啥能成“书法大佬”?很大程度是靠碑刻传世。
别误会,不是他们不写纸上,是唐朝到现在一千多年了,纸啊、布啊这些写字的东西早烂没了,也就石碑能扛住岁月折腾,把字留到今天。
不过最近陕西挖出来的一块唐碑,却跟咱们印象里的“唐碑书法”不一样——它没欧颜柳的名气,写的人也不是啥大人物,叫张少悌,翻遍唐朝史书都没几句记载。
但就是这么一块“普通碑刻”,现在却让不少书法家犯怵:这字放唐朝不算啥,放今天真没人能比?
先说说为啥它在唐朝“排不上号”。
第一,风格太“非主流”。
唐代碑刻主流是工楷,可这碑上的字是“楷里带行”,笔画之间带点连笔,有点像后来赵孟頫的写法。
在当时人眼里,这不算“正经碑刻字”,顶多算“写得顺手”,没那么“高级”。
第二,没“个人特色”。
欧体的险峻、颜体的浑厚、柳体的刚劲,都是一眼就能认出的“招牌”。
但张少悌这字,就是规规矩矩学王羲之的基本功,笔画、结构都挑不出错,可也没让人眼前一亮的特点。
要知道唐朝人都学王羲之,能写成这样的人一抓一大把,根本显不出他来。
第三,作者没“咖位”。
古代书法讲究“人以字贵,字以人传”,张少悌既不是大官,也不是文坛名人,他的字就算写得还行,也没人愿意特意记载、传播。
在当时,这字顶多算“好字”,离“书法作品”还差着一截。
可为啥放到今天,这字就“难有人及”了?
不是咱们现在人写得差,是唐朝人的“基本功”太扎实。
那时候不管是读书人还是工匠,练字都是必修课,就算是张少悌这种“非专业选手”,笔下的每一笔都有来历——横画的粗细变化、竖画的挺拔力度,都是练了成千上万遍才有的“肌肉记忆”。
现在咱们练字,要么急着追求“个性”,没练几天就想创新;要么对着字帖抄,却没吃透古人写字的“气韵”。
结果就是,写出来的字要么歪歪扭扭,要么光有架子没有魂,反而不如张少悌这字,规规矩矩里带着一股子从容劲儿。
其实这碑也告诉咱们:有时候“普通”不代表“平庸”。唐朝的书法厉害,不是只靠欧颜柳几个大佬撑着,而是整个时代的人都在扎实练字,连“随手写的好字”都能达到这样的水平。
你要是练过书法,或者见过类似的老碑刻,不妨说说:你觉得咱们现在缺的是“写好字”的技巧,还是“沉下心练字”的耐心?
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来源:勇往直前的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