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783年9月24日,即《巴黎和约》签署、独立战争正式结束后的第4天,大陆会议指示大陆军司令乔治·华盛顿用他认为适当的权宜之计解散军队。接到指示后,华盛顿除保留少数兵力以监督英军撤离纽约外,将剩余的大陆军全数遣散。于是,当英军从纽约撤退完毕之时,华盛顿的大陆军
兵变与裁军
1783年9月24日,即《巴黎和约》签署、独立战争正式结束后的第4天,大陆会议指示大陆军司令乔治·华盛顿用他认为适当的权宜之计解散军队。接到指示后,华盛顿除保留少数兵力以监督英军撤离纽约外,将剩余的大陆军全数遣散。于是,当英军从纽约撤退完毕之时,华盛顿的大陆军还剩下1个步兵团和1个炮兵营,总共600人。大陆会议为什么要迫不及待的解散大陆军呢?这还得从一年前的“纽堡谋叛”事件说起。
大陆会议
事实上,这并不是大陆会议遭遇的头一次兵变危机,例如1780年马萨诸塞士兵,1781年宾夕法尼亚和新泽西士兵的哗变,只不过其影响绝非前两次可比。自1781年10月,英将康华里在约克镇投降后,独立战争的主要战事便已告一段落,然而在正式停战前,大陆军的官兵们必须继续服役,尽管他们无仗可打。1781通过的《邦联条款》虽然授予大陆会议维持一支战时陆军的权力,却没授予其征税养活这支陆军的权力。
邦联的财政收入主要依靠各州分摊和向国内外举债。由于各州往往不肯向邦联上缴公款,庞大的战争开支令邦联政府陷入经常性的经济危机,例如在1782年邦联要求各州上缴的金额为600万美元而实际上只得到12万5千美元。邦联政府的财政部长罗伯特·莫里斯如此评述邦联政府的窘迫:“《邦联条款》给了政府要求一切的特权,也给了各州拒绝一切的特权”。邦联政府的财政危机使大陆军的军饷一再遭到拖欠,尤其当大陆会议未能兑现其先前作出的在1782年夏天之前先支付一半欠饷的承诺后,广大官兵终于失去了耐心。从1782年的冬天起,纽约纽堡的驻军因为几份匿名公告的出现而骚动了起来,文告中满是煽动的文字:“如果战争继续的话,不要去战斗;如果和平被宣布而军饷没有着落的话,不要放下手中枪”。
美国独立战争中的大陆军
1782年12月的最后一周,亚历山大·麦克道格少将、约翰·布鲁克斯上校和马蒂亚斯·奥格登上校从纽堡的军营赶到费城,向大陆会议递交了请愿书,代表纽堡的全体官兵向大陆会议陈情:“我们已经忍受了人所能忍受的一切,我们的钱财花光了,我们的私产耗尽了,而我们的朋友全都筋疲力尽、因为我们无止境的索取而厌恶我们。”
官兵们在请愿书中所诉最大的不平事是拖欠军饷。尽管对他们来说,在战火已经熄灭多时的情况下还要继续服役,这本身就很不公平。纽堡的大部分军官此时都急切的想脱掉军装,回到悠闲的田园生活中去。但在解甲归田之前,他们有权为过去几年中的流血牺牲得到应有的报答。
虽然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罗伯特·莫里斯、亨利·诺克斯少将和陆军部长本杰明·林肯等要员都尽力想解决好这个问题,但是麦克道格的活动并没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根据莫里斯的判断,除非开征新税,否则大陆会议绝对无钱可给,但要让各州同意开征新税却比登天还难。对此,纽堡官兵们非常愤怒,于是在1783年3月11日,一些军官召开会议,发表宣言(宣言和上面提到的公告一样没有署名)以表达他们为自己争取权利的意愿:“朋友们!在7个悠长的苦难的年头里,你们的勇敢领导着美国渡过了一场难分胜负和流血的战争;但是现在和平究竟把幸福酬谢给了谁?这个国家是情愿来解除你们的委屈,尊重你们的贡献和报答你们的服务呢?还是心安理得的糟蹋你们的权利,蔑视你们的呼声、凌辱你们的苦难呢?”
这些军官扬言,如果不答应他们的要求就将采取直接行动,公开以兵变威胁大陆会议。华盛顿谴责了此举,但紧接着又出现了措辞稍有缓和的新宣言。对此,大陆会议和华盛顿都不敢掉以轻心,因为纽堡的驻军包括550名军官和9000名士兵(事实上,按照时任纽约外务师的罗伯特·R·利文斯通的估计,全军总数在12000人左右),是一支非常强大力量,万一他们发动兵变,后果将不堪设想。于是,华盛顿不顾个人安危,亲自赶赴纽堡进行安抚。
在纽堡,华盛顿对这些老部下发表了饱含感情的演说,规劝他们不要因此而影响其过去的战斗荣誉,从而消除了兵变的威胁,整个事件遂告平息。为了巩固军心,华盛顿许诺要替士兵们向邦联政府陈情,并答应满足军官提出的所有要求。最后,大陆会议被迫委曲求全接受了他们的全部要求,立即支付给军官一半军饷,并答应在5年之内偿清剩余的部分。
乔治·华盛顿在普林斯顿
经过这次危机,大陆会议意识到了大陆军的潜在威胁,马上着手进行裁军。裁军很快就引起了军队的强烈反弹,1783年6月,宾夕法尼亚兰开斯特的8000士兵哗变,他们开进费城,占领了大陆会议所在地,要求立即付清欠饷。又是华盛顿凭借着自己的崇高威望说服了起事的士兵,平息了事态。在这以后,大陆军的遣散工作进行得非常平稳。但是,大陆会议在战后却不得不面对一个棘手问题的挑战:和平时期的军队究竟应该拥有什么样的规模和性质?为此,大陆会议特别组织了由亚历山大·汉密尔顿领导的委员会,来研究并确定合众国军事建设的方向。
和平时期军队建设的难题
大陆会议一贯主张国防的支柱应该是一支“训练有素、纪律严明和装备良好的民兵队伍”,其不愿意建立常备陆军的态度由此可见一斑。这不仅是因为建设常备陆军的耗费巨大,同时还牵扯到了大陆会议内部主张加强中央政府权威与坚持维护州权的两派代表之间的斗争。但不容忽视的是,美国人民和他们在英格兰祖先一样对常备军没有好感。诚如《独立宣言》签署者塞缪尔·亚当斯(美国第2 任总统约翰·亚当斯的堂兄)在1776年所说的那样:“一支常备陆军,在某些时候或许是必需的,但对人民的自由永远是危险的。士兵们倾向于把自己当作与其他公民不同的人。他们整日枪不离手,他们的规矩和纪律是严格的,他们很快就会依附于长官并盲目的效忠上司。人们应当警视这种能力。”
这段话充分反映了美国人对正规军的嫌恶之情。这种感情源自于早期辉格党人对常备军的态度,在这些经历了内战和克伦威尔军事独裁的人们看来,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同时保持它的自由和一支常备军。一些辉格党人,例如约翰·特伦查德和詹姆斯·巴罗,在自己的著作中旗帜鲜明地反对常备军。随着他们的著作在新大陆的传播,他们所宣扬的“反常备军”思想自然而然的影响了殖民地人民。
不过在七年战争以前,北美居民对正规军的印象还是比较模糊的。因为在这一时期,英国政府并未在殖民地派兵久驻,只有遭遇较大规模战事之际,才会从本土往北美派遣正规军。例如1676年镇压弗吉尼亚“培根叛乱”和1689年镇压纽约莱斯利叛乱的军事行动。因为每次英军平叛后都立即返回本土,所以北美居民和职业军人的接触相当有限。但七年战争爆发后,情况有了很大的变化,成千上万的英国正规军开到了北美殖民地,同时大批殖民地男子被征召入伍,组成了配合正规军作战的辅助军。
美国陆军教父”冯.施托伊本男爵的雕像,福吉谷国家史迹
长达7年的战争给日后成为独立战争骨干力量的“革命的一代”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在战争中,他们领教了正规军队不近人情的残酷纪律。18世纪欧洲的正规军队组织严密,依靠长期训练和强有力的纪律维系,军官均出自贵族或缙绅家庭,军队使用非人的训练和苛虐的纪律把士兵们变成了只知道服从长官的“木偶”。同时,殖民地出身的官兵饱尝了无能而傲慢的英国军官的歧视,华盛顿的老上级爱德华·布拉多克少将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因此,当约翰·亚当斯在半个世纪后回忆七年战争的时候,仍然对此耿耿于怀:“每当想起战争中英国军官给本土军官和士兵的待遇,都让我血管中的热血沸腾!”。
当时常备军在美国人的观念中就代表着不受控制,也不可能被控制的绝对暴力。任何国家如果保有一支永久武装的话,无疑将冒颠覆合法政府、给暴君和专制主义可乘之机的危险。纽堡的那次未遂兵变,更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常备军可能充当专制主义的工具,被用来胁迫国家的忧虑。
在这种情况下,汉密尔顿委员会的工作开展得相当艰难。他们首先征询了前大陆军总司令华盛顿的意见,华盛顿的观点与大陆会议完全一致,他指出在和平时期保持一支大规模的常备陆军通常都会被认为是“对国家自由的威胁”。接下来,华盛顿建议要重视海军建设的问题,他强调如果财力允许的话,就应该毫不犹豫的“建设并装备起一支海军舰队,若没有海军,那么一旦爆发战争,我们既不能保护我们的商业,也不能在海岸以外为我们所追求的共同安全提供援助了"。
华盛顿坚信保家卫国最可依赖的力量是效仿古代公民兵军队、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良的民兵,若遇战事则征召18至50岁所有可以拿枪的男子入伍,战争结束后立即解散。他同时也提出要建立“志愿民兵”,他们有固定的建制,需要定期出操训练。值得注意的是,华盛顿认为“志愿民兵”的指挥权更加应当属于联邦政府而不是州政府。华盛顿还建议组成一支小规模的正规陆军“以威慑印第安人,保护我们的贸易,以防来自我们的邻邦加拿大和佛罗里达的侵犯,至少可以保护我们免受突然袭击,同时保障弹药库的安全”。华盛顿提议建立的是一支包括4个步兵团和1个炮兵团,官兵总数为2630人的小陆军。
汉密尔顿委员会同样听取了大陆军著名的德籍顾问冯·施托伊本少将、法籍总工程师博尔达伊和时任陆军部长的本杰明·林肯的意见。在综合了各方的观点之后,委员会在1783年6月18日向大陆会议递交了一份建军提案,这份提案基本上是按照华盛顿的思路制定的,但包括一项更具雄心的民兵组建计划,可是由于受到宪法和财政等多方面的制约,大陆会议否决了委员会的计划。于是,汉密尔顿和他的同事们对计划作了修订,主张采用削减军官和士官薪金的办法,尽可能以比较少的军费来组建一支比较大的陆军。
当大陆会议就这个修正过的方案征询华盛顿的意见时候,他也承认防卫西北边界和海岸所需之兵力很可能比他估计的要多,但他不认为可以“经济的”建立起一支比他设想的更为庞大的陆军。大陆会议中的许多议院同样怀有类似的忧虑,所以当汉密尔顿在10月23日提交建军计划的修订案时,再次遭到了会议的拒绝。
在这种情况下,汉密尔顿委员会在1783 年的冬天暂停了他们的工作。在这个冬天里,来自9个州的代表根据《邦联条款》通过了包括军事指挥权在内的非常权力授予案,大多数州也没有联合起来对此表示异议。
到1784年春天,有关在和平时期建立常备陆军的争论又与各州之间关于西北领土的争端扯上了关系。在保留下来的步兵团和炮兵营中,官兵主要来自马萨诸塞州和新罕布什尔州,这两个州都不愿意继续承担供养这些延期服役军人的责任。但大陆会议同样拒绝对此负责,除非新英格兰诸州投票支持建立常备陆军。以马萨诸塞的艾尔布里奇·盖瑞为首的新英格兰代表们坚持认为大陆会议没有保持常备军的权力,但他们同时又需要有军队去占领他们提出领土要求的西北边疆地区。纽约的代表强烈反对新英格兰诸州在西部的领地要求,尤其是奥斯韦戈和尼亚加拉要塞之间,安大略湖南岸的大片领土。但纽约同样拒绝支持建立常备军,除非大陆会议授权纽约在西部的几座要塞中派驻自己的武装力量。
纽约代表所提到的这座要塞控制着大湖地区与圣劳伦斯河流域,根据1783年英美《巴黎和约》第2条,这些要塞被划入了合众国的版图。然而,在战争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内,它们依然为英军所控制。为了督促英国人早日交出要塞,大陆会议感到有必要派遣军队前去接收。同时,大陆会议正在同西北边疆的印第安部落进行协商,一支具有相当规模的军队将有助于迫使印第安人“就范”。但问题在于,由谁、通过何种途径来组建这支军队?
虽然时间紧迫,但新英格兰诸州与纽约之间的僵局一直延续到1784年6月上旬。最后,直到本次会议闭会前2天,各州代表们终于通过了妥协案,该法案命令解散延期服役的步兵团和炮兵营,但留用80名炮兵看管西点和皮特堡的军火库。与此同时,大陆会议将立即拨款征募一支700人的新军:一个由8个步兵连和2个炮兵连组成的团,这个团将成为新的正规陆军的骨干。大陆会议没有要求各州组建新军,而只是让它们从各自的民兵当中选拔人员。
同时,作为对新英格兰诸州一再阻挠常备军建设的惩罚,同时也是为了让其他各州满意,新军没有调用马萨诸塞州和新罕布什尔州一兵一卒。另外4个州被要求为新军提供兵员,其中宾夕法尼亚州出260人,康涅狄格州出165人,纽约州出165人,新泽西州出110人。宾夕法尼亚人乔舒亚·哈马中校被任命为这支小部队的指挥官。截至1784年9月底,新泽西州和宾夕法尼亚州完成了从民兵中挑选士兵的任务。
扼守哈德逊河的纽约州西点要塞。这里后来成为美国陆军学校所在地
在组建新军的同时,大陆会议了解到英军并没有马上撤出这些要塞的迹象。原来,上加拿大(1791年,英国议会将魁北克划分为上、下加拿大两省,上加拿大省在渥太华河的上游)的毛皮商和居民强烈抗议英国政府将这一地区割让给美国。在他们的强大压力下,英国政府不得不命令加拿大总督在未接到进一步的指示之前暂时不要交出要塞。在流亡到加拿大的效忠派人士的建议下,英国政府又借口大陆会议没有旅行和约第4条规定的偿还美国商人战前拖欠英国债权人的债务的规定,宣布推迟交还要塞12年。
于是,新军中的新泽西士兵被派往纽约州北面的斯坦威克斯堡,帮助“规劝”(其实是胁迫)易洛魁人让出其大部分土地,以满足白人开拓者的需要。同时,其余部队从皮特堡出发沿俄亥俄河顺流而下50公里到达麦金托什堡,在这里执行镇抚恰布瓦、奥塔瓦、特拉华等上俄亥俄印第安部落的任务。(未完待续……)
来源:心如止水HJL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