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秋美诗五首:天将金玉为风露,一天风露正高秋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12 04:41 1

摘要: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是指的秋天里最为天高气爽的阶段,而这个阶段,往往指的是天气真正凉爽的农历八月和九月。

在古诗词中,常常会看到“高秋”这个词。

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是指的秋天里最为天高气爽的阶段,而这个阶段,往往指的是天气真正凉爽的农历八月和九月。

“高秋八九月,白露变为霜。

终年会飘堕,安得久馨香。”东汉 · 宋子侯《董娇饶诗 》节录

比如在这首东汉时期的古诗里,就有这样的句子。

高秋八九月时,是白露到霜降的时段。

那些美丽的花草树木,经过一年的生长,在此时会飘零凋谢,怎么会有永不开败的花,和永恒的芬芳。

在这首诗里,他是用季节和自然比喻女子的青春。虽然春秋往复,但是女性红颜衰老是不可逆的。也表示女性要珍爱青春。

“阳羡溪声冷骇人,洞庭山翠晚凝神。

天将金玉为风露,曾为高秋几度贫。”唐 · 高蟾 《秋 》

这是唐朝高瞻一首晚秋诗。初看的时候,非常奇异,因为阳羡是现在的宜兴,而洞庭湖则在湖南,这首诗难道是想象?

翻了资料,才发现,这里隐藏了一个大湖,就是太湖。而太湖中,有两座山,就叫洞庭山。当然这两座洞庭山是否和洞庭湖有联系,现在已经不得知。

或者上古的时候,太湖和洞庭湖水域相连吧。

就算是宜兴太湖的山水风景,在唐代的高瞻来讲,已经是浩瀚仙境了。

在晚秋,船滑过冰冷的溪水,手放在水里,冰冷刺激,但是随即,就进入了太湖,看到了晚秋时节的洞庭山,山色苍翠,吸引人的目光。

秋高气爽,那是老天将所有的珠玉都化作了金风玉露,最美的锦绣灿烂晶莹的秋色,都在这里。

想必老天为了打造这里迷人的秋色,也倾尽了所有吧。

非常让人想去看一看实景的美诗。这是太湖山水最美的广告。

杖藜缘堑复穿桥,谁与高秋共寂寥。

伫立东冈一搔首,冷云衰草暮迢迢。”北宋 · 王安石《寄蔡天启 》

这应该是王安石晚年隐居的诗。作为北宋一代铁腕权臣,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大刀阔斧雷厉风行的进行新政改革,是为了挽救北宋国库空虚,兵力不足,百姓生活艰苦的现状。王安石的改革,被史家认为是北宋得以免于过早灭亡的重要改革。

在王安石和宋神宗的快速推动下,触动了宋朝官僚地主阶层的利益,用户拍和反对派斗争激烈。比如苏轼就是党争的牺牲品,险些丧命,一生数次贬谪。

但是王安石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清廉。在退出政治舞台之后,他真的是布衣如农民,穿行劳作在山间,如同普通的平民。这让过来拜会他的苏轼,都大为震惊。才知道这位曾经的政敌,并非是刻意迫害他,而是两人的政见不同。

那么这首诗很有王安石本身那种冷峻的风格。

我带着上山的木杖,顺着陡峭的山路,穿过了山中的桥,来到了山的顶端。

满眼秋光秋色,谁和这自然的晚秋壮阔,一起寥落?

我站在山顶,用手理了理风中的白发,暮色里的山下,冷云秋草,苍茫一片。

这是一位伟人的孤独。只是孤独,但无抱怨。

因为他真的尽力了。

“每逢佳节倍思家,独倚高秋感物华。

莫被黄花瞒醉眼,满城风雨是天涯。”宋末元初 · 尹廷高 《燕山九日 》

这是宋末元初的诗人,在乱世中写的一首重阳诗。

燕山在今天北京房山,在南宋是元朝的属地。他乱世漂泊,曾经一个重阳节,是在燕山度过。

北方的晚秋,来得格外浓郁。至少在这里,已经是菊花满地。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是唐朝王维的名句,用在这里,更是感慨系之。

站在这山林之上,晚秋风景,满眼黄花。天高气爽。

菊花那是真的美啊,令人陶醉。但是我真的陶醉了吗?

在遥远的家乡,在南方,气候不同,重阳节每多风雨,我在天涯的家,会不会笼罩在风雨之中?

很容易感知,这里的风雨,暗示着最惨烈的摧折。他却无能为力。

因为,经过二十年的辗转漂泊,他才最终,回到了那座城市,那个家。

他是近于无名氏的诗人,生平和故事被淹没,只剩下不多的诗,记录着片段的心情。却也最让人猜想。

“月华如练近人流,满洞砧声夜未休。

散步吟诗殊有兴,一天风露正高秋。”明 · 卞季良《 月下散步 》

这是太平时节的晚秋,天上有很好的月光。

卞季良散步在月光下,那月光如练,披拂在他身上,而随着散步,光影流动。

我听到了从山洞里,传来的洗衣服的捶打声,那是辛勤的山中妇女,在趁着月光流水洗衣裳。

这里的山村并不寂寞,因为有人声左右,让人觉得安稳。

而行走之间,有微风,脚边有夜露。

好个宁静美丽的山林秋夜啊。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

来源:一品姑苏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