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末,艾玛·沃森说出“即便观点不同,也还能继续爱”后,遭到了J.K.罗琳的怒怼。
2025年9月末,艾玛·沃森说出“即便观点不同,也还能继续爱”后,遭到了J.K.罗琳的怒怼。
她不仅骂沃森“幼稚”“无知”,更指责她“背刺”“羞辱朋友”。
这位曾经像师徒的两人公开互怼,迅速在人群中炸开了锅。
“取消文化”这个词在过去几年里被反复提及、反复讨论。
它最早起于网络小圈子里,指人们停止转发、支持某人或某种言论的行为。
但随着社交媒体影响力逐渐提升,它逐渐演变成一种公众力量:
先在网络上声讨,对话被切断,接着行为被抵制、资源被撤销,最后甚至让对方“在圈子里消失”。
2020年以后,这个机制在西方社会尤其强势。
某些被视为“越界”的观点,一旦被贴上标签,往往立刻成为舆论靶子。
支持者说这是“终于可以让强者付代价”,反对者说这是“群众审判”或者是“舆论暴力”。
2020 年《哈珀斯》杂志上,曾有 153 位作家、学者联署呼吁反思 “取消文化”。
文中指出它可能扩大言论禁区,用“必须同意我”代替讨论的可能性,那一封公开信至今仍被频繁引用。
罗琳本人因为自己的一些做法,长期陷在这样一场风暴中。
她在 2025 年 5 月宣布设立 J.K. Rowling 女性基金,用以为声称“维护女性性别空间”的行动或组织提供法律支持。
官方资料显示,该基金支持“在职场、公共生活、女性专属场所受到性别政策冲击的人员”维权者。
此举一出,就有欧美书店宣布下架《哈利·波特》系列。
理由是无法接受罗琳“投入剥夺跨性别权益的组织”之举,这也使她与部分粉丝之间的裂痕更深。
这场纷争表面上看是某个人的遭遇,实际上是“公共立场”与“个人情感”在极端语境下的产生了巨大分歧。
如今很多人害怕“说错一句话被取消”,久而久之不是沉默,就是极端。
2025 年 9 月底,艾玛·沃森在 Jay Shetty 的播客节目中谈到她与罗琳的关系时。
说了这样一句话:“我希望即便观点不同,也还能继续爱彼此”。
她回忆自己曾受到罗琳对她的支持与鼓励,又说自己不能因为后来观点分歧,就全盘抹去那段情感。
同时她也指出,在她和罗琳之间,从未有真正的对话机会。
艾玛这样做在外界看来,就是在向罗琳示好。
但让人意外的是,罗琳并没有选择接受艾玛友好的暗示。
几日后,罗琳在 X 上发表长帖回应。
在文中她称沃森“有钱有名却不懂真实人生”、“无知得不自知”,并说自己并不欠她“始终一致的认同”。
她还提到曾在 2022 年 BAFTA 时,沃森在舞台上说自己“支持所有女巫”。
并在她受到威胁时递上一张写着“对你所经历的感到抱歉”的便条。
罗琳对此表示,那段简短安慰与她所承受的压力相比,显得极为不对等。
把罗琳—沃森事件放进更大的背景,会看到情绪与动员如何相互加码。
2025年9月,保守派活动人士查理·柯克遇刺身亡,其后续效应并不止于“悼念或者谴责”的道德层面。
多家媒体报道其遇刺事实及相关舆论时,包括对高校言论与教育工作者的连锁追责与举报潮。
部分保守派组织与媒体,把此事与长期的“反觉醒”叙事绑定,形成新的舆论与组织化抓手。
也有一些想法极端的媒体,将此案与更广泛的“政治暴力/威胁”一起包装。
上述链条提示我们,当公共事件被迅速吸纳进“阵营叙事”,取消或者反取消就不再只是名人之间的口水战。
罗琳与沃森之争因此在技术上被“平台化”,在政治上被“极化化”。更有意思的是,这场争端并非孤立。
导演 Chris Columbus 曾在采访中称,对罗琳的“性别观点争议”感到“很遗憾”,他表示愿意“艺术和作品可以分离”。
他的立场显示,即便在昔日合作者中,也并非支持罗琳全部立场。
在这些具体事件里,“情感能否超越立场的差异”成为绕不开的命题。
沃森想保留过去的友谊和感激,罗琳觉得这些情感在被“背叛”后不足以承担回应。
面对罗琳和艾玛这场骂战,大众在围观,也在判断:
谁受伤更深?谁更有正义感?立场不同是否就要断绝情感?
对于中国读者而言,这种争论与我们日常也有共鸣。
我们在微信朋友圈、微博评论区,也常见“立场不同就拉黑”“看不顺就断交”的做法。
与欧美相比,我们的“公共场所”更多是社交平台,我们的声音更多是从“义愤”“正义感”出发。
在这种生态下,文章与话题常呈两极化:
要么极端赞成,要么彻底反对,中间态度难以存活。
立场不同不必成为情感的终结符,真诚的尊重、明确的界限、愿意保留对话的空间,才是“共同生活在多元社会”最现实的路径。
我们无需强迫自己去“爱”所有人,但至少可以学会在分歧中保留人性,让世界不因立场不同而失去基本的温度。
信息来源
英国《文化》记者,2025-09-25《罗琳将沃森视为'无知’,在跨性别权利问题上》
艾玛沃森在参加博客节目时,曾对罗琳说出示好的话
罗琳本人对这件事情的回应
来源:松庐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