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1年,姚明挥别NBA赛场时,没人会想到,十三年后他会因为“领养老金”登上热搜。按NBA规则,只要在联盟打满三年,退役后就能按月领钱——姚明打了八年,45岁起每月1862美元,50岁涨到2800美元,60岁再加码。这笔钱对他来说,可能连零花钱都算不上,但对
姚明45岁领养老金?这事儿听着新鲜,可背后藏着的,是职业体育里最现实的生存法则。
2011年,姚明挥别NBA赛场时,没人会想到,十三年后他会因为“领养老金”登上热搜。按NBA规则,只要在联盟打满三年,退役后就能按月领钱——姚明打了八年,45岁起每月1862美元,50岁涨到2800美元,60岁再加码。这笔钱对他来说,可能连零花钱都算不上,但对那些在发展联盟辗转、连正式合同都拿不到的球员,却是救命稻草。
NBA的养老金,不认“巨星”,只认“工龄”
在NBA,养老金不是明星的特权。哪怕你场均只有2分,只要打满三年,退休后就能享受医保;打满十年,配偶和子女也能跟着沾光。有个叫斯内尔的球员,在NBA打了九年,差一年就能让全家享受医保。偏偏他儿子有自闭症,看病把积蓄花光,还欠了一屁股债。最后一年没打满,医保泡汤,全家陷入困境。姚明能领钱,不是因为他叫“姚明”,而是因为他打了八年——这就是制度的公平:规则面前,人人平等。
中国球员的“晚年”,靠运气还是靠规矩?
姚明能领NBA的养老金,是因为他当年去了美国打球。换成CBA,情况就大不一样了。中国篮球至今没有统一的退役保障制度,有些球员合同里会写点“补偿”,但全凭俱乐部良心——今天给,明天可能就没了。2023年《体育法》修订,明确要“保障运动员退役后的合法权益”,可具体怎么落实?没人说得清。网上有个话题叫“中国运动员退役后去哪了”,浏览量超过3亿。点开一看,前国手们有的在直播卖货,有的在开篮球培训班,还有的靠送外卖维持生计。他们不是不够努力,而是缺了一份“制度兜底”。
养老金数字背后,是两种体育文化的碰撞
NBA的养老金制度,本质是“职业体育的契约精神”:球员用青春换成绩,联盟用保障换忠诚。姚明45岁领钱,看似轻松,背后是NBA百年积累的成熟体系——从选秀到转会,从薪资到退役,每个环节都有明文规定。而CBA呢?球员转会要靠“人情”,薪资谈判要靠“面子”,退役保障全靠“运气”。这种“人治”模式,短期可能灵活,长期看却埋下了隐患。就像斯内尔的儿子,差一年医保,命运就天差地别。职业体育的残酷,在于它不会因为“你是好人”就网开一面。
姚明的“养老金”,照出了什么?
最近NBA球员工会打算把领养老金的年限从三年降到两年,理由是“很多球员打了一两年就被淘汰,他们也需要保障”。中国球迷听了,难免羡慕:要是CBA也能这样,该多好?姚明现在是篮协主席,他会不会推动类似的政策?官方没表态,但网上已经吵翻了。有人支持:“球员青春有限,该有保障”;有人反对:“俱乐部又不是慈善机构,哪来这么多钱?”
其实,争论的焦点不在“该不该给”,而在“谁来给”“怎么给”。NBA的养老金,钱来自联盟和球员工会共同设立的基金,有明确的资金来源和管理规则。CBA要学,不能只学“发钱”,更要学“怎么发”——资金从哪来?标准怎么定?谁来监督?这些问题不解决,再好的政策也会沦为“纸上谈兵”。
姚明45岁领养老金,对他来说是小事,对中国篮球来说却是大事。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和国外的差距:不是球员不够努力,而是制度不够完善。职业体育的残酷,在于它不会因为“你是传奇”就对你温柔。一个球员的晚年,不该靠运气,更不该靠卖货直播——它该靠一份写进法律的保障,一份不用“看脸色”的养老金。
姚明的养老金,说的不是“姚明”,而是“制度”。当我们在讨论“他该不该领”时,或许更该问:“为什么只有他能领?”答案不在姚明身上,而在我们能否建立起一套,让所有运动员都能“老有所依”的规则。
来源:外向橘子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