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海的AI竞赛,赢在人才聚集,胜在场景落地!”10月12日,第37次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现场,近40位全球顶尖企业家的讨论比原计划“拖堂”半小时,华平投资纪杰、高瓴张磊等大佬围绕“人才”与“AI”两大关键词频频抛出金点子,为这座迈向2030的全球城市注
“上海的AI竞赛,赢在人才聚集,胜在场景落地!”10月12日,第37次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现场,近40位全球顶尖企业家的讨论比原计划“拖堂”半小时,华平投资纪杰、高瓴张磊等大佬围绕“人才”与“AI”两大关键词频频抛出金点子,为这座迈向2030的全球城市注入发展新思路。从签证绿色通道到AI+绿色转型,这些带着实践温度的建议,正勾勒出上海创新发展的新路径。
“影响未来经济格局的第一要素是人才,上海要做的是打造‘人才引力场’。”华平投资全球主席纪杰的话戳中了在场者的共鸣 。在这场“智囊峰会”上,如何让全球人才“想来、能来、留得久”成为热议焦点,企业家们的建议精准指向了现实堵点。
瑞士洛桑管理发展学院教授马克·格瑞文直接开出“通关良方”:建议上海打造全球研发签证绿色通道,让顶尖科研人员实现“快速流入流出”,同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的稳定性,给跨国人才吃下定心丸。这一建议与上海正在推进的举措不谋而合——此前推出的境外职业资格证书认可清单已覆盖金融、智造等领域48项资质,持证人才可直接享受安居、工作许可等配套保障,让原启 生物这类企业得以轻松招揽“生物医药科学家+高端工程师”的黄金团队 。
“给人才自由,才能换创新活力。”阿迪达斯全球CEO比约恩·古尔登的分享颇具说服力。这家企业让中国设计团队主导六成产品研发,赋予充分创作自由,如今更计划将大中华区总部迁入上海徐汇西岸。欧莱雅集团董事长安巩则补充道,除了政策便利,更要消除人才流动瓶颈,通过旗舰级孵化项目让创新人才“落地即成长” 。从政策破冰到生态培育,企业家们的建议形成共识:人才聚集不是“抢人”,而是“筑巢”。
“AI不是实验室里的参数竞赛,是能拧螺丝、管健康的生产力工具。”普华永道全球主席康慕德的话,道出了AI发展的核心逻辑 。面对这场堪比工业革命的变革,企业家们聚焦“如何让AI从概念走进产业”,贡献了诸多实战经验。
“AI成功依赖人才、数据、算力三大要素,上海三者皆备,关键在整合。”纪杰的观点得到ABB集团总裁马腾的呼应。在ABB上海浦东超级工厂,AI已将机器人拧螺丝成功率从20%提升至100%,焊缝质检速度更是人工的20倍,这种“车间里的AI创新”正是马腾眼中的核心竞争力——“能满足能源需求、实现规模化应用的城市,才能在AI竞赛中领跑” 。
绿色与AI的结合成为新风口。贝恩公司全球主席曼尼·马瑟达建议上海重点布局绿色数据中心、芯片设计优化技术,用AI推动绿色消费——从产品追溯到循环经济,让可持续发展看得见、摸得着。而在医疗领域,诺华董事会主席乔恩礼已付诸行动:其基金会将在上海落地旗舰项目,用AI全程管理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目标打造全球城市健康管理“样板间” 。
高瓴张磊则用“中国是世界人工智能工厂”的判断给出信心:上海拥有最完整的供应链,开放低成本的AI模型,还有愿意拥抱新技术的庞大市场,“创新在中国研发、世界部署的趋势,在这里最明显”。SK集团会长崔泰源更带着投资计划而来,他建议上海建立AI社会价值激励体系,通过税收优惠等政策,让技术向善与商业发展形成正循环 。
企业家们的建议背后,是用行动书写的信心。过去5年,上海累计实际使用外资近1000亿美元,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超1000家,外资研发中心达627家,这些数字在咨询会后仍在刷新 。
施耐德电气将中国列为全球四大研发基地之一,上海的创新成果正反哺全球;直观医疗在沪建立制造基地,看中的是“医疗领域的前瞻性合作机会”;MiniMax等本土AI企业则用“推理成本一年降一个数量级”的实践,印证着上海AI生态的活力 。正如罗氏集团董事会主席施万所言:“上海的速度与规模无可比拟,这里的合作能让创新惠及全球。”
从全球研发签证到车间里的AI应用,从知识产权保护到绿色生态构建,企业家们的金点子,本质上是对“上海优势”的精准解码。当人才政策的“温度”遇上AI场景的“深度”,这座城市正在书写的,不仅是自身的发展故事,更是全球创新网络中“开放、创新、包容”的生动注脚。未来的上海,或许正如康慕德所言,将成为“快速规范化应用AI的全球标杆”。
来源:番小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