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力饭局:包销局/分包局/羊狗局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2 16:00 2

摘要:攒局包销算力的,最多!“算力建完给谁用?”——这句灵魂拷问,正回荡在每一个新建智算中心的决策会议室里。曾几何时,市场需求驱动算力建设是天经地义的商业逻辑。

随着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智算中心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国大地涌现。它们被视为数字经济的发动机、科技创新的新基建,承载着驱动产业智能化升级的厚望。

在这片繁荣的景象之下,一股潜流正在侵蚀着行业的健康发展,其中三大“顽疾”尤为突出:算力包销的枷锁、“挂羊头卖狗肉”的国产化,以及建设与运营的严重脱节。

这三大局,如影随形,不仅扭曲了市场规律,更可能为未来的产业发展埋下深远的隐患。

攒局包销算力的,最多!“算力建完给谁用?”——这句灵魂拷问,正回荡在每一个新建智算中心的决策会议室里。曾几何时,市场需求驱动算力建设是天经地义的商业逻辑。

在当前的智算圈,一个怪诞的现象愈演愈烈:项目投资方,尤其是地方政府或国有资本,在批准一笔动辄数十亿的投资前,往往会提出一个看似“保险”实则荒谬的要求——要求承建方或技术提供方找到“算力包销方”,并签署一份长达60个月甚至更久的闭口合同。

这意味着,在服务器还未点亮之前,未来五年的算力就已经被“预售”一空。这种模式看似锁定了收益,规避了市场风险,实则是一剂饮鸩止渴的毒药。

首先,它彻底颠覆了正常的市场逻辑。技术和市场的迭代速度在AI领域以月为单位计算,一份长达五年的闭口合同,如何能预测未来的算力需求和价格波动?这无异于一场豪赌,赌的是技术停滞、市场不变。

其次,它给乙方(承建方)戴上了沉重的枷 。为了中标,许多企业不得不想法设法骗甲方,硬着头皮签下这份“对赌协议”。算力租赁的“兜底”骗局:一场为“垫资方”量身定制的盛宴

他们或自己成立空壳公司承接包销,或与所谓“渠道方”联手,通过复杂的资本运作来满足甲方的要求。这不仅极大地增加了项目风险,也催生了大量的灰色交易和泡沫。

更可悲的是,这种不合理的要求正在被市场“习惯”,甲方胃口被越养越大,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开始显现,那些真正专注于技术和运营的企业,反而因不愿参与这场赌局而被排挤出局。

26年要搞国产化,攒国产化局的,披着羊皮的狼!在追求技术自主可控的时代背景下,“建设全国产化AI算力”不仅是正确的口号,更是众多智算中心获取政策支持的“金字招牌”。

然而,掀开这层华丽的外衣,内里却往往是另一番景象——英伟达(NVIDIA)的GPU仍然是绝对的主角。

行业内,“挂羊头,卖狗肉”的现象已是公开的秘密。许多号称“国产化”的算力中心,其算力底座超过半数甚至更高比例由英伟达芯片构成。更有甚者,一些头部的国产AI芯片厂商,在自己主导建设的算力中心里,也不得不“混搭”大量英伟达算力。

究其原因,是生态的缺失和客户的“用脚投票”。英伟达凭借其先发优势,构建了以CUDA为核心的强大护城河。绝大多数AI算法、模型和开发人才都高度依赖这一生态。对于最终用户而言,开发的便利性、算法的兼容性和迁移的低成本是首要考量。即便国产芯片在某些特定指标上能够比肩甚至超越英伟达,但在软件生态和用户习惯面前,依然步履维艰。

这种名不副实的“国产化”,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政策资源,更严重的是,它麻痹了产业的神经,营造了一种虚假的“自主繁荣”让真正想踏踏实实做国产算力的厂商,无力回天。它让市场对国产AI芯片的真实性能和生态成熟度产生了误判,也延缓了构建真正自主、可用、好用的国产算力生态的进程。

今年中标没交付的,攒明年怎么交付局的,分包!与海外成熟市场普遍采用的“建运一体化”(Design-Build-Operate,谁挖坑,谁填坑)模式不同,国内的智算中心项目,绝大多数都将建设和运营拆分成了两个毫不相干的环节,两个主体负责(我挖坑,他填坑)。

建设方负责“交钥匙”,拿到工程款后便抽身离去;运营方则在后期介入,面对一个并非自己量身定制的“黑盒”,开始漫长而痛苦的运维之旅。

这种模式的弊端显而易见。建设方的核心目标是在预算内、工期内完成交付,利润来自于工程本身。这必然导致其在设计和施工中,缺乏对后期运营成本和效率的长远考量。为了控制成本,偷工减料、采用低效能设备、牺牲运维便利性的情况时有发生。PUE(电源使用效率)设计值与实际运行值相差甚远,运维接口复杂混乱,隐蔽工程问题重重……这些在建设阶段埋下的“雷”,在运营阶段会逐一引爆。

最终,运营方接手的是一个先天不足的“烂摊子”。高昂的能耗、频繁的故障、低下的运维效率,不断吞噬着利润,也影响着算力服务的稳定性和质量。这种“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模式,割裂了智算中心的全生命周期,导致了巨大的资源浪费和效率损耗,最终的苦果只能由运营方和终端用户来吞咽。

算力包销的赌局、国产化的虚火、建运分离的内耗,这三大顽疾正共同谱写着当前智算中心建设热潮下的不和谐音。它们相互关联,互为因果,共同指向一个核心问题:当我们将智算中心仅仅视为一个短期投资项目,而非一个需要长期精心培育的产业生态时,一切乱象便有了滋生的土壤。

要根治这些顽疾,需要的是一场从顶层设计到市场执行的深刻变革。这一次的指导就是一个特别明显的信号,让市场强制冷却,再出发!

决策者需要回归理性,尊重市场规律,摒弃对“闭口合同”的迷信;产业需要正视差距,戒骄戒躁,将资源真正投入到国产算力生态的“深耕”中去;而市场参与者,则必须打破壁垒,推动“建运一体”,将眼光从一次性的工程利润,转向可持续的运营服务价值。

当潮水退去,今天拔地而起的座座算力丰碑,明天或许就将成为无人问津的“数字废墟”。

来源:星汇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