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年初二的晚上,不少上海观众的电视屏幕都被东方卫视的一档节目暖透了——《石库门的笑声》2022新春特别节目开播,"阿德哥"毛猛达和老搭档沈荣海一亮相,熟悉的沪语调侃就让客厅里满是笑声。这档把年夜饭搬进石库门的节目,硬是把传统独脚戏唱出了新味道,成了春节里最地道
大年初二的晚上,不少上海观众的电视屏幕都被东方卫视的一档节目暖透了——《石库门的笑声》2022新春特别节目开播,"阿德哥"毛猛达和老搭档沈荣海一亮相,熟悉的沪语调侃就让客厅里满是笑声。这档把年夜饭搬进石库门的节目,硬是把传统独脚戏唱出了新味道,成了春节里最地道的"沪味大餐"。
谁能想到,一档喜剧节目能把年夜饭的仪式感做这么足?节目一开场,石库门老弄堂里的圆桌就支了起来,八个冷盘整齐码好,砂锅里的热汤咕嘟冒泡,连空气里都像飘着肉香。观众围坐桌边,一边看毛猛达撒压岁钱、送对联,一边听两人讲上海过年的"口彩",这种沉浸式体验,比自家吃年夜饭还热闹。
作为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毛猛达在节目里把年夜饭的讲究说得明明白白:"老上海的年夜饭,必须是八个冷盘、八个热锅,最后再来道砂锅压阵。"他指着砂锅里的菜逐一介绍,蛋饺像金灿灿的"元宝",粉丝是亮晶晶的"银链条",肉皮泡得鼓鼓囊囊,寓意来年"发财发福"[__LINK_ICON]。这番讲解让不少年轻观众恍然大悟,原来家里年夜饭的菜色藏着这么多门道。
节目里的笑点更是藏在烟火气的细节里。《爱情神话》里的"白母"张芝华跨界玩起沪语脱口秀,把上海妈妈的精打细算说得活灵活现:"买汏烧要算成本,但给小辈发红包从不手软",一句话戳中无数上海家庭的共鸣。外滩观景台上,相声演员张聿的表演更有巧思,把"南京路""城隍庙"这些地名编成灯谜,"一路向西有金银"(打一上海路名)的谜面,让观众边猜边笑,直呼"脑洞太大"。
这档节目最动人的,是传统与现代撞出的火花。要知道,《石库门的笑声》从2018年首演至今,线下已经演了百余场,近十万人次看过这场独脚戏[__LINK_ICON]。为了不让老观众看厌,毛猛达和沈荣海天天"粘"在一起磨段子,甚至搬到隔壁住,只为灵感来了能立刻交流。这次新春特别节目,他们干脆把舞台搬出演播室,石库门的青砖黛瓦、外滩的璀璨灯火,都成了表演的背景,传统独脚戏瞬间有了时代感。
情景短剧里的反差萌更是让人笑出眼泪。沈荣海扮成"三婶婶"第一次喝奶茶,盯着杯盖研究半天,最后把"奶茶盖子"当成"奶盖"啃了一口,这个细节把老一辈接触新事物的懵懂刻画得淋漓尽致。而当"三婶婶"最后说"这玩意儿甜是甜,就是没有阿婆熬的绿豆汤解渴"时,又让人在笑声里品出新旧生活方式的碰撞与包容。
节目里的文化碰撞还不止于此。来自纽约的脱口秀演员"光头哥Evan"的加盟,成了意外之喜。他用不太流利的沪语讲起"上海保安比英语老师还严格"的经历,说自己出门忘带钥匙,保安一句"侬是啥人?住几号?"问得他哑口无言,这种跨文化的幽默,恰恰展现了上海的包容与活力。
毛猛达在节目里说的一句话戳中了很多人:"年夜饭的味道,从来不是菜有多贵,是团圆的热闹,是讲不完的家常。"节目里,他们还顺带聊起各地的年俗:四川人过年吃火锅图个"红红火火",广东人吃鸡寓意"金鸡报晓",内蒙古人端上牛羊肉盼着"牛羊成群"。这些藏在菜肴里的祝福,让全国观众都感受到了年夜饭里的共同温情。
从石库门的老弄堂到外滩的观景台,从传统独脚戏到沪语脱口秀,《石库门的笑声》就像一面镜子,照见了上海的过去与现在。毛猛达和沈荣海这对加起来快140岁的搭档,用最接地气的方式告诉大家:传统不是老古董,只要找对了打开方式,就能在笑声里代代相传。这个大年初二,他们不仅送上了一场喜剧盛宴,更端出了一碗装满乡愁与温情的"沪味年夜饭"。
来源:下饭gb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