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财经节目中心五集纪录片《能源浪潮》开播,生动呈现国资国企超级工程、尖端科技、先进装备。小新将这些硬核的“动力之源”摘编整理为3辑报道,今天为您带来第1辑《“远海巨兽”“沙漠太阳”“高原风光”……自然之力如何走进千家万户?》
太阳能晚上也能发电?盐穴如何变身“充电宝”?医用骨钉原材料竟是煤炭?地下2400米,人类期待的终极能源究竟在哪里?
……
近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财经节目中心五集纪录片《能源浪潮》开播,生动呈现国资国企超级工程、尖端科技、先进装备。小新将这些硬核的“动力之源”摘编整理为3辑报道,今天为您带来第1辑《“远海巨兽”“沙漠太阳”“高原风光”……自然之力如何走进千家万户?》
驭风有术!全球最深最远漂浮式风机挺进深海
海上风电,这是当前全球都试图占领的市场蓝海,中国400多家风电企业与各国同行,正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分秒必争。
海上油气平台日常生产作业需要消耗大量电能,电力系统的高效稳定运行,与油田日常生产生活息息相关,风力发电为深远海油田群的用电提供了一种更加清洁低碳的新思路。
2023年5月20日,世界上最深最远的漂浮式风电平台——中国海油观澜号成功并入文昌油田群电网。我国首次实现深远海漂浮式风电平台直接为海上油气田群供电,海上油气开发进军“绿电时代”迈出了实质性的关键一步。
观澜号离岸136公里,水深120米,靠锚链固定,其产生的绿色电力,通过1条5公里长的动态海缆,接入海上油田群电网,为采油平台供电。当风力小的时候,天然气多出力;当风力大的时候,天然气少出力。
中国南海,一场台风过境后,观澜号稳稳伫立在海上,马上恢复了正常供电。这座规划设计能抵御17级台风的“大风车”,完美经受住了考验。
风机能抗台风,风险就变成机遇。
“泰利”台风过后,观澜号运行满500小时。这个“大风车”每转动一圈,可以发出大约10度电,年均发电量可达2200万度。与它连接的这座采油平台,年均用电量3600万度。
文昌油田群“风电+气电+智慧电网”的一体化供电新模式实现了风电与油田电能的统一控制和管理,为深远海海上风电能源管理和就地消纳提供了样板。
夜晚也能发电的太阳能!光热与光伏携手追太阳
河西走廊上,一个个超级大镜子正井然有序地跟随太阳转动。
这些五边形的超级大镜子叫定日镜。定日镜的外围,正在安装光伏板。这是国内第一批在建的“光热+光伏”电站,也是国内在建功率最大的“光热+”电站。东方电气集团承担了该项目11960面定日镜的安装工作。
光热发电,也叫太阳能热发电,是一种可以在夜晚发电的新型、绿色太阳能发电技术。它通过高精度智能定日镜,实时跟踪太阳的运动,将太阳直接辐射光反射聚集到吸热器上,通过塔内熔盐储存热量,产生高温高压蒸汽推动汽轮机发电。
这些定日镜直径9米,能像向日葵一样追踪收集阳光。每面镜子既能独立追光,又能编组发电。太阳每天东升西落,一年四季在空中的位置在不断变化,不同位置的定日镜也要实时移动,调整角度,吸收最多的阳光,每面镜子都要追得住,还要把光斑准确打到面积并不大的吸热器上。
追光逐日,光热自带储热能力,可以调峰,光伏能降低整体成本。作为一种完全绿色清洁的可再生能源,由于大规模熔盐储能系统的存在,太阳能热发电可全天候实现连续、稳定、可调度的高品质电力输出。
水光互补!青藏高原的光点亮长江流域的灯
由青藏高原雪水汇成的雅砻江,总计流量超过黄河,落差高达3830米,是中国最适合开发水电的河流之一。国投雅砻江两河口水电站就位于这里。
两河口水电站大坝为砾石土心墙堆石坝,坝高295米,是目前我国已建成最高的土石坝。
大坝的中心是黏土,防止渗水,然后逐层填筑砾石,最外层是大块石,能抵挡水流的冲击。为了实时监测大坝的运行数据,坝体里埋进了5000多套监测仪器。
两河口水电站修建时间跨度17年,2022年3月,六套机组全部投产发电。这座“人造大山”围住雅砻江,形成了超大的库区。库区中的江水通过入水口,下泄260米,推动水轮机。
未来,雅砻江上将要建成22座电站。利用自然资源,形成全流域梯级电站是全世界水电开发的理想模式。
而在海拔4650米,高寒缺氧的雅砻江流域中游,中国电建建设了全球最大海拔最高的水光互补电站、雅砻江两河口水电站水光互补一期项目——柯拉光伏电站。
2023年6月25日,柯拉光伏电站并网发电,首次将水光互补运行提升到百万千瓦级别,与距离50公里的两河口水电站连接,实现光伏发电和水力发电的“打捆”送出,每年可贡献清洁电能20亿度。来自青藏高原的光,点亮了长江流域的千家万户。
世界顶级难度!超3万人合力攻关!
三代核电“国和一号”揭开神秘面纱
国家电投“国和一号”,我国16个重大科技专项之一,设计与施工难度,挑战全球核电极限。
作为全球最大的非能动压水堆核电站,“国和一号”单机组输出功率能达到1500兆瓦,年发电量可以满足超过2200万居民的年用电需求。
郑明光,“国和一号”总设计师,项目从图纸变成现实的关键点,他都要现场验证,完善参数。从秦山核电站、“华龙一号”,到如今的“国和一号”,郑明光工作的40年,就是中国核电从无到有、自立自强的40年。
核岛里,近30件设备模块超过100吨,最大的1400多吨,主泵、爆破阀的规格、功率也是全球之最。
蒸汽发生器,被叫作“核电之肺”。它空重813吨、高超过23米,每小时产生4000多吨蒸汽,推动汽轮机发电,目前,这个蒸汽发生器的功率全球最大。郑明光感慨:“蒸汽发生器这个锻件制造难度,是世界顶级难度。这就是国之重器,这就是中国制造的能力。”
“国和一号”的建设,引入竞争机制,中国企业与国外核电企业共同参与,优中选优。五年同场竞技之下,形成了一条完善的中国核电产业链。
热试的成功让郑明光有些哽咽了,15年的时间,全国700多家单位、3万多名科研人员合力攻关,填补了一项又一项三代核电技术自主化空白。
水光互补
太阳能转化
风机发电功率提高
核能装备升级
背后是国家创新能力的比拼
从制造到创造
从跟随到创新
能源浪潮带来的未来
值得期待!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来源:九派快讯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