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秋播是小麦生产的开端,也是预防和控制病虫害最关键、最经济、最有效的时期。药剂拌种技术是预防和控制小麦种传与土传病害、地下害虫以及秋冬季苗期病虫危害的重要措施,通过防治关口前移,可有效降低初始病虫基数,减轻小麦中后期病虫害防控压力,为明年夏粮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秋播是小麦生产的开端,也是预防和控制病虫害最关键、最经济、最有效的时期。药剂拌种技术是预防和控制小麦种传与土传病害、地下害虫以及秋冬季苗期病虫危害的重要措施,通过防治关口前移,可有效降低初始病虫基数,减轻小麦中后期病虫害防控压力,为明年夏粮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冬小麦药剂拌种主要覆盖西南、西北、汉水流域等小麦条锈菌越冬、越夏菌源区,黄淮、华北、陕西关中等茎基腐病、地下害虫和根部病害重发区,杜绝“白籽下种”。主要防治纹枯病、根腐病、茎基腐病以及腥黑穗病等种传和土传病害,直接杀灭或抑制病原菌,预防幼芽和幼苗受侵染。还能控制蛴螬、金针虫、蝼蛄等地下害虫,以及早期迁入的蚜虫、麦蜘蛛等地下害虫和苗期害虫,通过药剂的内吸作用有效毒杀取食的地下害虫和对苗期刺吸危害的蚜虫等起到驱避和触杀作用。
加强播前田间管理,提高前茬作物秸秆粉碎细度,秋收过后及时粉碎秸秆并均匀抛撒,建议采用大马力机械将秸秆深翻还田(25cm以上)或实施高质量精细旋耕,确保掩埋严密、土壤上虚下实,破除暗坷垃,避免土壤悬空。有条件地区可施用有机肥、秸秆腐熟剂等加速秸秆腐解,降低田间菌源量及病虫侵染和提升土壤肥力。大力推广播前播后两次镇压,以沉实土壤、提墒保墒、防止小麦旺长和降低病虫害及冻害的生理病害的发生几率。适当晚播错开当地流行病虫害的发生时间,适当加大用种量保障基本苗数,加强抵御冬前病虫侵染的能力。
精准选药: 根据当地主要病虫种类,科学选择和复配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包衣剂或拌种剂,实现“一拌多防”。可选用苯醚甲环唑、咯菌腈、戊唑醇等成分的药剂防治纹枯病、根腐病等种传和土传病害。可选用噻虫胺、吡虫啉等成分的药剂防治蛴螬、金针虫等地下害虫。
规范操作: 小麦拌种需精准操控,严格遵循农药标签说明书上的推荐用药量和比例配置拌种液,使用专用拌种机,确保药液与种子充分、均匀混合。若人工拌种,需在塑料布上反复翻搅,务求每粒种子均被药液均匀包裹。拌种后,将种子在阴凉通风处薄摊晾晒,避免阳光直射,让药膜充分固化成膜,保证药效和播种出苗安全。
苗期病虫害防治应遵循“查定达标,精准施药”的原则,加强田间监测,明确主要防控对象。重点发生蚜虫、麦蜘蛛、地下害虫(如蛴螬、金针虫)以及叶部病害(如纹枯病、根腐病早期、条锈病发病点)等病虫害。杀虫可选用噻虫嗪、吡虫啉等内吸性杀虫剂,或高效氯氟氰菊酯等触杀型药剂,防病可使用戊唑醇、苯醚甲环唑、嘧菌酯等三唑类或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根据病虫害实际发生的情况合理复配及时进行防治。施药时应对准靶标,均匀喷雾。防治地下害虫可采用药液灌根;发现条锈病单片病叶或发病中心,实行“发现一点、防治一片”的防治原则,选择含有吡唑醚菌酯和三唑类杀菌剂(丙硫菌唑、氟环唑、粉唑醇、己唑醇、丙环唑等)等成分的化学药剂或嘧啶核苷类抗菌素等生物农药,开展喷雾防治,兼治白粉病。注意轮换用药,延缓抗药性。
小麦秋播必须牢固树立“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理念,将药剂拌种作为一项核心防灾技术落实到位,并配套实施一系列农业防控和苗期化学防控措施,才能有效压低病虫基数。抓好小麦秋播药剂拌种和苗期病虫害防控,才能为小麦安全生产打下坚实基础,牢牢守住粮食丰收的防线。
来源:农业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