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已进入秋粮收获关键期,近期的大范围连续阴雨天气可能导致田间积水、作物倒伏、收获困难及产后霉变等风险。为积极应对涝灾,确保秋粮颗粒归仓,并为接下来的秋冬种工作打好基础,我们制定了以下技术指导意见。
当前已进入秋粮收获关键期,近期的大范围连续阴雨天气可能导致田间积水、作物倒伏、收获困难及产后霉变等风险。为积极应对涝灾,确保秋粮颗粒归仓,并为接下来的秋冬种工作打好基础,我们制定了以下技术指导意见。
一、抢时收获与分类指导
持续的阴雨天气是当前秋收面临的最大挑战,要根据作物成熟度、田间积水情况和作物倒伏程度,分类施策,抢时收获。及时排水散墒:对地势低洼、存在田间积水的地块,要立即开挖深沟或启用抽水泵排除积水,尽快降低田间湿度。没有明水但耕层土壤水分饱和的地块,也应开挖深沟,沥出多余耕层滞水,促进透气晾墒。科学选择收获方式:根据土壤条件和作物状况选择合适收获方式至关重要,具体选择可参考下表:
推行适期晚收:对尚未完全成熟且不受积水威胁的地块,不要盲目抢收,可适当推迟收获时间。例如玉米可延长10天左右收获,促进灌浆增重。
二、主要秋粮作物抗涝收获技术
不同作物在涝害下的表现和收获技术要求各异,需采取针对性措施。
(一)玉米
判断适宜收获期:在生理成熟后的完熟期收获最佳,此时苞叶黄白干枯松散,籽粒乳线消失且基部出现黑层,含水量降至30%以下。建议不迟于10月15日收获。
倒伏玉米收获:优先选用割台宽度长、倾角小、分禾器尖能贴地作业的高性能玉米收获机。倒伏角大于45度时,建议采用逆向或侧向收获方式。严重倒伏(倒伏角大于60度)时,还需将铁胶混合剥皮辊换为全胶剥皮辊,防止粘土影响作业。
(二)糜子、谷子
判断适宜收获期:当田间大部分穗部籽粒坚硬、种皮青色消失并呈现光泽,颖壳黄白色时开始收割。此时可用指甲划破穗基部籽粒,若籽粒变硬且种皮变黄则需立即收获。
避免过早或过晚收获:过早收割会增加青粒比例,降低粒重;过晚可能导致上部先熟籽粒脱落。
晾晒处理:收割后需在田间晾晒1周左右,避免堆放过大以防发热霉变。晾晒后应趁湿脱粒,避免过分干燥导致外颖壳难以去除。
(三)大豆
确定收获时机:采用联合收获应在完熟初期,叶片全部脱落,籽粒含水量降至18%以下。
倒伏大豆收获:优先选用配置挠性割台的大豆联合收获机。雨后及时疏通沟渠,抢排积水,降低田间土壤湿度,预防沤根烂根。
三、减损收获与机收管理
减损就是增收,在不利天气条件下,机收管理尤为关键。
机具调整与准备:作业前应依据产品说明书对机具进行全面检查与保养,确保技术状态良好。根据地块条件、作物特性等对收获机作业参数进行调整,试收30-50米,检查作业质量,达标后方可正常作业。
合理控制作业速度:当作物密、植株大、湿度大时,应适当降低作业速度。先低速试收,逐步调整至正常速度;低速作业时不能降低发动机转速。
倒伏作物机收技巧:收获倒伏角大于45度且倒伏方向一致的作物时,半喂入谷物联合收割机作业效果一般优于全喂入机型。作业时应降低速度,减少作业幅宽,保持发动机额定转速,并根据作物情况实时调整拨禾轮高度和转速。
四、收获后处理与安全储藏
潮湿环境下收获的粮食极易发霉变质,科学处理同样重要。
及时干燥:充分利用高楼、白马、马岭、蔡口集等乡镇现有粮食烘干设备,籽粒类作物可采用"分段升温烘干法",玉米果穗及块茎类作物可采用低温通风烘干。烘干后含水量达标方可入库。
应急晾晒:可借用学校操场、村委会大院、文化广场等公共场地作为应急晾晒区。铺设塑料布后摊薄晾晒,籽粒类作物摊晒厚度不超过15cm,每天翻动加速水分蒸发。
分类储存:收获后及时挑拣病果、霉粒、破损粮食,单独处理且严禁混入优质收获物。按作物类型、含水量差异分开存储,并做好标签标注。入库后每周及时检查,监测温度和发霉程度,根据需要翻仓通风。
五、秋收与秋种衔接
"三秋"工作环环相扣,在抓好秋收的同时,也要为秋冬种做好准备。
秸秆处理与整地:土壤湿度不大的地块,采用"深翻+耙耢+镇压"的复式作业方式,深翻土壤以打破犁底层。湿度过大时,先将秸秆集中堆放(堆高不宜过高,预留通风沟),待湿度适宜后再还田。
冬小麦适期晚播:根据庆城县气候特点,合理安排播期。正常天气情况下适宜晚播期为10月11-15日,不迟于10月20日。晚播小麦应适当增加播量,适当浅播,一般播深以3-4厘米为宜。
种子处理与施肥:小麦种子要普遍实行杀菌杀虫剂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最大限度减少"白籽"下地。持续降雨导致土壤养分流失,播种时要施足底肥,底肥比例应提高至60%~70%,适当增施磷钾肥。
庆城县农业农村局
2025年10月12日
|编 辑:刘亚妮
|责 编:王 栋
|监 制:刘 阳
|总监制:王来林
来源:爱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