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就是要和宗馥莉一起竞争市场。”10月10日,杭州一场热闹的招商会上,“娃小智”招商人员的话掷地有声。就在同一天,宗馥莉刚官宣辞去娃哈哈董事长职务,全力押注“娃小宗”。而这个横空出世的“娃小智”,背后站着的正是宗馥莉的叔叔、宗庆后之弟宗泽后。短短数日签约1
“我们就是要和宗馥莉一起竞争市场。”10月10日,杭州一场热闹的招商会上,“娃小智”招商人员的话掷地有声。就在同一天,宗馥莉刚官宣辞去娃哈哈董事长职务,全力押注“娃小宗”。而这个横空出世的“娃小智”,背后站着的正是宗馥莉的叔叔、宗庆后之弟宗泽后。短短数日签约153家经销商的战绩,标志着这场宗氏家族的商业对决正式拉开序幕。
宗泽后的入局堪称“精准卡点”。10月10日,宗馥莉辞职消息刷屏的当天,“娃小智”全国招商会在杭州同步开锣,现场直接敲定153家合作经销商,覆盖浙江、湖南、贵州等多个省份 。这种时间上的巧合,更像是一场蓄谋已久的市场宣言。
从企业布局看,“娃小智”的筹备早有铺垫。股权穿透信息显示,宗泽后是娃小智食品(杭州)有限公司的实际控制人,该公司成立于2025年初,9月刚完成更名,恰好卡在宗馥莉辞职前后的关键节点。而其招商人员透露,团队从去年11月就开始运作相关品牌,国庆节前后正式将“娃小智”推向市场,显然是在等待最佳入场时机。
更具戏剧性的是舆论场上的交锋。10月11日,宗泽后在朋友圈公开点评宗馥莉,称其“德也没修成,艺也没学成,如何能承担大任”,同时强调“娃哈哈不是宗家的” 。这番言论一边与“娃小智”的招商动作形成呼应,一边将家族内部的分歧彻底摆上台面,让这场商业竞争更添家族恩怨色彩。
“娃小智”的竞争姿态从一开始就极为明确——全面对标甚至针对性压制“娃小宗”。这种策略在产品、价格和渠道政策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产品矩阵上,“娃小智”走了“复刻经典+全面覆盖”的路线。其首批推出的产品包括AD钙奶、矿泉水、椰子水、八宝粥等,与娃哈哈的核心经典品类高度重合,招商人员更是直言“配方和娃哈哈一模一样” 。这与宗馥莉“娃小宗”主打4元定价无糖茶、瞄准Z世代的差异化路线形成鲜明对比。一者锚定大众消费的“情怀基本盘”,一者抢占年轻群体的“健康新赛道”,战场划分清晰可见。
价格与渠道政策则直击经销商痛点。“娃小智”明确提出“无保证金,首次拿货不低于3万元即可代理”,若一次性拿货10万元以上,还能获得区域独家经销资格 。这对于习惯了传统快消品代理模式的经销商来说,门槛极低且激励明确。反观“娃小宗”,有经销商透露其代理需缴纳保证金,两者的渠道吸引力形成直接反差。
从已签约的153家经销商结构看,策略初显成效。这些客户主要集中在连锁超市和大流通渠道,覆盖多个省份的区县市场 。这正是娃哈哈传统优势市场,也是“娃小宗”尚未完全渗透的区域,“娃小智”显然想通过抢占下沉市场的成熟渠道,快速建立起与宗馥莉抗衡的基本盘。
“娃小智”的快速起量,本质上是踩中了经销商群体的观望心态。此前宗馥莉推出“娃小宗”时,不少娃哈哈经销商因担心“二选一”而持谨慎态度,如今“娃小智”的出现,让市场格局变得更加复杂。
对于长期代理娃哈哈的经销商而言,“娃小智”提供了低风险的备选方案。其“配方相同、价格更低”的卖点,意味着在下沉市场有天然的价格竞争力,而无保证金的政策降低了试错成本。一位浙江的经销商坦言:“先拿3万块的货试试水,卖得好就重点推,卖不动损失也不大,比押宝‘娃小宗’稳妥。”
但站队的风险同样存在。尽管目前“娃小智”和“娃小宗”都未明确提出排他性要求,但随着竞争加剧,经销商很可能面临被迫选择的局面。尤其是同时覆盖多个区域的大型经销商,若“娃小智”的低价产品与“娃小宗”的高端产品产生渠道冲突,如何平衡库存与销售资源将成为难题。
不过对中小经销商而言,短期利益仍是首要考量。“娃小智”签约的153家客户中,不乏区县级的小型代理商,他们更看重“独家资格”带来的区域保护和短期利润,对长期的品牌博弈关注度较低。这种务实选择,也让“娃小智”得以在短期内快速铺开渠道。
这场宗氏家族的品牌对决,本质上是传统快消品市场变革的缩影。宗泽后与宗馥莉的不同策略,折射出两代创业者对市场机遇的不同判断。
宗泽后的打法代表了“传统快消的生存逻辑”:依托成熟配方、大众品类和低门槛渠道政策,快速抢占下沉市场份额,用规模效应摊薄成本。这种模式的优势是起量快、风险低,尤其适合在三四线城市及乡镇市场打开局面;但短板也很明显,缺乏品牌溢价能力,容易陷入价格战。
宗馥莉的“娃小宗”则延续了“新消费的成长路径”:通过品类创新、品牌年轻化和差异化定价,切入中高端市场。这种模式能避开传统品类的激烈竞争,但需要长期的品牌教育和营销投入,对渠道的精细化运营要求更高。
无论哪条路径,都面临着共同的市场挑战。当前饮料市场早已是红海竞争,农夫山泉、元气森林等头部品牌在无糖茶、矿泉水等品类中根基深厚,“娃小智”的“复刻策略”能否突破消费者的品牌认知惯性,“娃小宗”的“创新路线”能否快速触达目标人群,都还是未知数。而宗家内部的品牌内耗,反而可能让外部竞争者坐收渔利。
从宗庆后打下的“娃哈哈”商业帝国,到如今宗馥莉的“娃小宗”与宗泽后的“娃小智”同台对打,宗氏家族的饮料故事正在进入最跌宕起伏的章节。153家经销商的签约成绩,或许能让“娃小智”在短期内站稳脚跟,但能否持续增长仍需市场检验;“娃小宗”虽起步稍晚且路线不同,却手握宏胜集团的供应链优势。
对消费者而言,无论“小宗”还是“小智”,最终比拼的还是产品口感、价格与体验;对经销商来说,品牌背后的家族恩怨远不如利润回报实在。但对宗家而言,这场对决最大的风险在于“宗氏招牌”的稀释——当消费者在货架前分不清“娃小宗”“娃小智”与“娃哈哈”的关系时,消耗的可能是几代人积累的品牌信任。
这场叔侄之间的市场较量,最终会是“双赢”的格局拓展,还是“内耗”的品牌损伤?答案,或许要等第一批“娃小智”产品摆上货架,看消费者用钞票投票后才能揭晓。
来源:海哥聊天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