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富士康诗人”许立志,生前曾创作了193首诗歌,用字字带血的词句,控诉了看不到任何希望的流水线生活。
文:嘈坊
“富士康诗人”许立志,生前曾创作了193首诗歌,用字字带血的词句,控诉了看不到任何希望的流水线生活。
“沿着流水线,笔直而下,我看到了自己的青春,汩汩流动,如血般地……”
“双手如同机器,不知疲倦地,抢,抢,抢,直到手上盛开着繁华的,茧,渗血的伤。”
重播
暂停
00:03/00:42直播
进入全屏
50
(视频素材源于:大象放映室)
字里行间,都能捕捉到他的迷茫和绝望。
最终,他也选择用死亡来结束这样无望的生活。
然而,不管是诗歌,还是他的死,所引发的影响不过是一时的。
如他一样的90后,依旧络绎不绝地投身到了工厂,扎根在了流水线上。
2016年,纪录片《18岁的流水线》把镜头对准了流水线上的年轻群体,记录下了他们迷茫、痛苦的生活。
现实带给观众的冲击,比诗歌来得更加直接和残酷。
也因此,在时隔5年后,这部纪录片又引起了不少观众的注意。
时至今日,仍然有不少的年轻人在透过镜头,去了解这个庞大却在所有目光下消失的人群。
纪录片的导演,当时还只是大一新生,叙事能力和手段难免显得稚嫩和生涩。
但这并不妨碍许多人透过影片,再次深思一个亘古不变的问题——
学习和不学习,差别到底有多大?
纪录片《18岁的流水线》的主人公,是东莞某代工厂的一群90后流水线工人。
由于个人或家庭的原因,他们早早地辍了学,初中没毕业就进了工厂,扎根在流水线上。
流水线,其实就是一条不断前进的履带。履带的两边,他们或坐或站,一刻不停地操作着手上的产品。
因为生产音响的整个流程都在一条履带上,他们连上厕所都成为了一个问题,要么争分夺秒,要么直接忍到下班。
但凡一个环节停下,后面的工作也跟着停摆。届时,要承受便不仅有上司的怒火,还有工友的抱怨。
而这样的工作状态,除了8个小时的固定工时,往往还需要加班加4、5个小时。
繁重的工作,紧凑的时间,已经足够“磨人”。
但比“磨人”更惨的,是一不小心就把自己弄得伤痕累累。
在修理损坏的音箱时,杨鹏不小心被划刀划伤了手指,鲜血顿时涌了出来,滴滴落在地板上。
只是,对于他来说,这已经见惯不惯的事情了。
他的情绪没有因为受伤而有所起伏,只是地捏着伤口去找领导清洗和上药。贴了一个创口贴,就又回到了工位上,继续手头的工作。
杨鹏来自四川,1995年生人,当时只有21岁。
因为父母的原因,他从初中辍学后便进入工厂打工,算起来有5年的时间了,是工厂里的“老人”。
刚来的时候,他的工作还不是修理,而是被当时“老人”推到了最苦的工位。一天下来,他的手累到连碗都端不住。
直到他也成为“老人”,这才挪到了修理的工位上。
5年的时间,让20出头的杨鹏,有了和年龄不符的沉稳和忧虑。
沉稳,是因为工作;而忧虑,则是一次失败的恋爱。
之前,前女友的父母觉得广东和四川相聚太远,不同意他们继续下去,杨鹏不得不和前女友结束了恋爱。
如今,他和厂里的女工李梦诗走到了一起,蜜里调油,吃一份木桶饭也很是开心。
但一谈及两人的未来,杨鹏总是充满忧虑。他不确定李梦诗的父母,是否也会因为地理问题,让两人分手。
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比起杨鹏,小2岁的李梦诗对于未来,还有更多的设想。
她什么都想尝试,画画,音乐,跳舞;她也想离开工厂,找一份更好的工作,给自己换一个更好的环境。
她还想着,如果可以,就带着杨鹏离开这里。
设想很好,很浪漫,但现实很无奈,也很无情。
没有安身立命的手艺,没有拿得出手的学历,他们离开或许也只是从这条流水线,辗转到另一条流水线。
未来,似乎也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绮梦。
02 看不见的前路
杨鹏所在的电子厂的拉长梁新华说,大部分的90后流水线工人,一半是为了赚钱,另一半是为了好玩。
而像杨鹏这样在一个工厂,一熬就熬了5年的人,则是少之又少。
来自云南的申才金,彼时只有19岁。
因为父母在家务农,他早早辍学跟着老乡到工地打工。一个月在日头下挥洒汗水,只拿到了不到5000的工资。
申才金觉得工地太苦,赚钱也不多,便跟着其他老乡到广东惠州打工,之后又辗转到现在的电子厂,打螺丝。
不过,他打算在2016年结束后,便辞去现在的工作,打算找一份轻松又赚钱的工作。
但是,他还没有具体的计划,也只是走一步,看一步。
工作之余的时间,申才金喜欢看普通人逆袭的小说《完美世界》,也喜欢在狭小的出租屋里,遥控微型的无人机。
他说,刚开始一窍不通,琢磨了很久才让无人机飞起来。
然而,因为空间太小,上限太低,无人机常常一碰到天花板,就掉落在地上,发出刺耳的“啪嗒”声。
似乎是在嘲讽他的人生,永远困在原地,冲不出工厂逼仄的牢笼。
和申才金一样,同龄的女工杨玉金也看不到自己的前路。
她不喜欢工厂,早前辞过职,为了挣钱又硬着头皮回到了工厂。
因为家里穷,她想赚钱给家里盖房子。
她似乎很乐观,对一勺白菜,一勺下饭辣椒的工厂伙食,也会满脸笑意地期待着;介绍自己的焊锡工作时,也是带着笑脸。
只有说到手上时常被焊点烫到,为此不得不缠满胶布时,她才流露了一点委屈:
“很烫的。”
工作了大半年,她攒下了一些钱,便打算辞职回家过年,年后也不打算回来了。
她满怀欣喜地数着剩下的日子,并开始把一些行李寄回家。
但这份期待,被导演的问题无情打破。
“那边(湛江)盖房子要多少钱?”
她似乎打算用苦笑来回答,但最终还是没有忍住,低下头掩面哭泣。
或许,是无论如何努力攒钱,也攒不够盖房子的钱的苦涩;
又或许,是看不到前路的迷茫和不甘。
申才金和杨玉金是为了赚钱,才早早出来打工。
和他们不同,来自四川大凉山的毕子依林和黑来拉夫,进工厂不为了赚钱,只为了好玩。
初中毕业后,毕子依林考上了高中,但羡慕外出打工的同龄人衣着光鲜,有钱潇洒,于是便选择了辍学,和大一岁的黑来拉夫南下广东,进了现在的工厂。
“读书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导演看着嬉皮笑脸的他们,突然问了这个问题。
“不想读,只想出来耍。”
他们主动放弃了前途,并不会为此感到可惜。
为了耍好,他们才进了工厂;也为了随时能耍,他们选择做了临时工。
有钱了,就专心去耍;没钱了,就再回到工厂。
而他们口中的“耍”,其实是带着有好感的女孩子去唱歌或者打扑克。
等到气氛差不多,他们就去开房。一夜过后,各自回到各自的生活。
年龄不过18、19岁,便像是流连花丛而片叶不沾身的老手。
他们只顾眼前的玩乐,尽情地挥霍着生机蓬勃的青葱岁月。
正如前文许立志的诗中所写,流水线上汩汩流动的,是他们的青春。
他们也不是没有想过前路和未来,不是想做老板,做领导,就是想干点小生意。
只不过,没有学历和技艺,没有资本,这些梦想仿佛是空中楼阁。
事实上,对于他们的未来,另一部纪录片《打工》给出另一种答案。
23岁的权广彬出来打工的时间,已经长达9年了,从东莞、深圳辗转到了如今的惠阳,在工厂里当维修学徒。
每月拿着4、5000元的工资,站着干11个小时的活儿,上个厕所也被限定在10分钟之内,时不时还要黑白班轮着倒。
然而,将近10年的打工生涯,他却没能攒下多少钱,也没能找到一个女朋友。
“工资低,女孩子看不上。”
工厂里找不到女朋友,他在网络上认识女孩,却又被骗走了700多元。
对于一成不变的生活,权广彬有了改变的想法,要么去学技术,要么跟父母拿点钱,在老家开个小店谋生活。
权广彬还在等着机会,他的工友贾能乔则已经准备回家了。
散伙饭上,贾能乔说起了自己的以前。
初中还没毕业,因为认同大人说的“读书无用”,13岁的他便跟着父亲去了矿山,后来才南下广东进了工厂。
“如果再给你一次选择的机会,你会继续读书吗?”
彼时24岁的贾能乔,在面对这个问题时,却是毫不犹豫地点了点头。
“会!”
在肆意潇洒的青春逝去后,他开始意识到自己处在了一个尴尬的阶段。
钱没有,也娶不到老婆。
他也开始陷入了迷茫和自我怀疑的境地。
“怎么混得还越来越不如以前了,没有以前那么开心,没有以前那么快乐了。”
当年龄上涨后,他们开始意识到,曾经想当老板当领导的梦想,是那么的虚无缥缈。
前路也是如此的渺茫。
04 流水线外的另一种人生
《18岁的流水线》里,无论是熬日子的杨鹏,还是想要离开的申才金,都喜欢讲普通人逆袭成功的小说《完美世界》。
而逆袭网文能够备受追捧,也正是因为有许多像他们一样的普通人,渴望着有朝一日逆袭自己的人生。
可随着年龄增长,他们中的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小说终究不是现实。
只是,流水线上的工人们,就真的没有改变命运的可能了吗?
其实不然。
权广彬和贾能乔的散伙饭上,另一桌的技工张师傅,则给他们示范了一个出路。
高中毕业后,张师傅也选择了进厂打工,但他并没有甘心只做普工,而是学习了技术,靠技术吃饭。
虽然进厂比权广彬晚,可张师傅的职位和工资,都比他们高了不少。
说到这些,他的脸上和言语都充满了自信和从容。
毕竟熟练掌握一门技艺,从来不用愁自己找不到工作,谈不拢想要的薪资。
旁边的普工权广彬和贾能乔,却还在未来的生活而踌躇。
这一刻,学习和不学习的差距,体现得淋漓尽致。
权广彬的老乡兼同学杨东,也意识到了技术的重要性。
很久之前,他就开始利用业余的时间自学电工知识。不管多累,都没有间断过。
因为未来,他准备转到建筑行业,做个小的包工头。
说到以前放弃学习,杨东很是懊悔。那时,因为觉得大学生也找不到工作,自己不如早几年进入社会,攒点起家资本。
谁知,什么都没有赚到。
在生活的重压之下,他又重新开始了学习,也才知道只有读书,才能开拓自己的视野,眼界也不会如此狭窄。
江求昆,权广彬最要好的初中同学,在24岁的这一年,也终于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
之前,他总是到处飘,一份工作很少能坚持干3个月;
如今,他不再奢求一步登天,而是打算学习开挖掘机、铲车,后面再学习图纸,一步步从底层往上爬。
为此,他对来年充满了斗志和憧憬。
在他看来,主动学习技术,是底层工人们逆袭人生的最佳方式。
在这两部时间相差3年的记录片里,两位导演几乎都会问一个问题——
如果有选择的机会,会继续读书吗?
大多数人都会毫不犹豫地点头,回答:“会!”
因为此刻,他们早已看清了,学习和不学习之间横亘的差距。
但有人说,如果真的要他们回去读书,其实他们依旧读不下去,尤其是在尝过了自由自在的生活之后。
因为让他们扎根流水线的,不是没有好好读书,而是他们缺乏学习的毅力和自律。
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早早地选择进入社会打拼,就像忠于玩乐的毕子依林和黑来拉夫。
即便有重新选择的机会,他们也会再度放弃。
仍然保持着毅力和自律的,尽管因为各种原因而早早辍学,他们也会早早地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即使没有一早察觉,在吃遍苦头后也终会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并重新捡起学习。
就像一句老调重弹的话,我们无法改变环境,但我们可以掌握自己的人生。
只要保持毅力和自律,继续学习,再付出努力。
我们终将可以决定,自己想要的生活,想要的人生。
来源:惊鸿师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