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交通大学青鸽志愿服务队“传承‘两弹一星’精神,赓续强国奋斗血脉”志愿宣讲活动顺利开展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11 19:30 1

摘要: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引导新时代广大青年学习坚定爱国报国信念,大力弘扬与传承“两弹一星”精神,激发广大青年投身强核强国事业的热情,2025年9月30日,西南交通大学青鸽志愿服务队一行走进西南交通大学子弟小学开展 “传承‘两弹一星’精神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引导新时代广大青年学习坚定爱国报国信念,大力弘扬与传承“两弹一星”精神,激发广大青年投身强核强国事业的热情,2025年9月30日,西南交通大学青鸽志愿服务队一行走进西南交通大学子弟小学开展 “传承‘两弹一星’精神,赓续强国奋斗血脉”志愿宣讲活动。

一、初识“核”:解锁身边的神秘元素

活动伊始,志愿者以“提到‘核’,同学们会想到什么?”的提问引发互动,孩子们纷纷说出“原子弹”“核电站”“辐射”等答案。为拉近科学与孩子的距离,志愿者结合生活场景,用通俗的语言介绍到:“我们身边其实就存在核,比如医院的胸透检查、安检设备里都有它的身影,就连我们看的《流浪地球》里,推动地球的发动机也和核能有关。”

同时,志愿者向孩子们展示了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参观过的铀矿石标本图片,并且说道:“这种叫铀的元素,是‘两弹一星’的重要‘原料’,1954年我国在广西发现了第一块铀矿石,这就像打开了核事业的‘第一扇门’。”旨在通过讲解让孩子们对“核”有初步的认知。


二、忆“核”史:回望戈壁上的强国征程

在“中国‘核’简史”环节,志愿者通过时间轴梳理我国核工业发展关键节点:1955年,党中央作出发展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中国核工业正式创立;1964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成功爆炸;1967年6月17日,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从原子弹到氢弹仅用时2年8个月,速度超过美、苏等国……讲解过程中,志愿者穿插介绍钱学森、邓稼先、于敏等科学家的事迹,讲述他们放弃国外优越条件、隐姓埋名投身科研的经历。部分学生在聆听后表示“科学家真的了不起”。

三、懂“核”理:趣味解锁科学密码

为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核科学知识,志愿者设计多项互动环节:通过积木拼搭原子模型,展示原子核与电子的结构;利用水球爆破模拟核裂变过程,直观呈现能量释放机制;播放动画短片《一颗铀的旅程》,介绍核能从燃料制备到发电的全过程。短片中提到,1千克铀-235完全裂变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燃烧2500吨标准煤。看到这里,学生们纷纷惊叹于核能的“大力量”。

面对学生们“黄饼能吃吗?”“六氟化铀是什么?”的童趣提问,志愿者用实物模型和比喻解答:“黄饼是核燃料的‘半成品’,就像蛋糕制作中的‘面团’,它们是不能吃的;六氟化铀是铀的‘变身形态’,方便后续加工,就像水变成水蒸气更容易运输一样。”现场笑声不断,科学知识在轻松氛围中被吸收。

四、守“核”安:科学认识核安全

有的孩子们问道“核辐射危险吗?”“核电站会爆炸吗?”,志愿者开始系统讲解核安全知识:核电站有四道“安全盾”——燃料芯块、包壳、压力边界和安全壳,能牢牢锁住核物质,防止泄漏;核电站用的是低浓度铀,和原子弹的高浓铀完全不同,就像“啤酒和白酒,啤酒含酒精少,不会像白酒一样轻易点燃”,所以不会发生核爆炸。志愿者还列举生活中的辐射剂量:“戴夜光手表每年辐射0.01毫希,乘飞机每小时0.005毫希,核电站周围居民每年辐射量只有0.01毫希,比吸一根烟还少。”用具体数据帮孩子们建立科学认知。


凯歌而行,不以戈壁为远;乘势而上,不以攻关为限。活动最后,全体实践队员与学生们合影留念。青鸽志愿服务队队长武一凡表示:“为了让宣讲贴近小学生认知,我们在活动筹备中查阅了大量史料,并且设计有趣生动的讲稿与互动方案,力求在准确传达科学知识的同时自然融入科学家事迹与精神价值。或许今天他们记住的只是‘铀矿石’‘安全盾’,但未来某天,这些种子就可能会生根发芽。”

撰稿人:王媛清

来源:雨落星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