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据中国疾控中心最近发布的全国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哨点监测情况(2025年4月,第14周—18周,3月31日—5月4日),结合全国发热门诊(诊室)诊疗情况、全国哨点医院流感样病例占门(急)诊就诊人数比例等监测结果分析显示,2025年4月,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疫情整体处
近一个月来
全国多地又出现新冠流行趋势
那么具体该如何应对?
哪些人群需要重点防范?
一文了解详情
👇🏻👇🏻👇🏻
近期新冠感染病例呈何趋势?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最近发布的全国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哨点监测情况(2025年4月,第14周—18周,3月31日—5月4日),结合全国发热门诊(诊室)诊疗情况、全国哨点医院流感样病例占门(急)诊就诊人数比例等监测结果分析显示,2025年4月,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疫情整体处于较低水平。
多病原检测结果显示,检出的均为已知常见病原体,没有发现未知病原体及其导致的新发传染病。4月新型冠状病毒检测阳性率呈上升趋势,部分阳性率上升较早的省份疫情增幅趋缓。
全国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哨点监测情况(2025年4月,第14周—18周)(图/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网)
广东:4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发病数有所上升
5月12日,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局公布2025年4月全省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
2025年4月(4月1日0时至4月30日24时),全省共报告法定传染病112456例,死亡115例。
其中,甲类传染病无病例报告。
乙类传染病共报告17种64526例,死亡115例。报告发病数居前5位的病种依次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乙肝、梅毒、肺结核、丙肝,占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总数的92.09%;报告死亡数居前3位的病种为:艾滋病、丙肝、肺结核,占乙类传染病报告死亡总数的93.04%。
丙类传染病共报告9种47930例,无死亡病例报告。报告发病数居前3位的病种依次为:其他感染性腹泻病、流行性感冒、手足口病,占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总数的97.42%。
乙类传染病中,报告发病数居首位的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数据为23188,对比3月份全省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3月份数据为3548。从数据来看,4月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数增幅明显,4月份流行性感冒发病数比3月份有所回落。
专家:此轮感染新冠症状
与之前相比没有明显变化
根据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报道,5月11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感染病中心首席专家蔡卫平表示,此波感染新冠的症状与之前相比没有明显变化,需要住院的重症患者也很少。“近日,医院里发热门诊病例数没有明显增多,但是发热就诊患者中新冠阳性占比确实有所增多,上一次新冠的小高峰发生在2024年7—8月,距今已过去10个月,随着人们抗体水平的降低或消失,此波小高峰也属正常。”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赵雷表示,新冠病毒以及类似的呼吸道疾病本身就具有波动性的传播特点,这些波动通常与常态相差不大,并非剧烈的爆发性增长。“随着新冠病毒的传播,人们会自发采取预防措施,并逐渐建立一定的免疫力。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免疫力可能会减弱,感染病例又会有所上升,这是一种正常的趋势,并没有明显超出常态范围。”
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李侗曾介绍,新冠病毒感染后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咽喉疼痛和咳嗽,部分患者还出现了味觉和嗅觉减退。和流感相比,目前新冠发热患者以中低热为主,通常不超过38.5℃,而流感患者往往出现38.5℃以上的高热。
对大多数年轻人而言,新冠病毒感染通常在3到5天内自行缓解,但老年人仍面临重症风险。李侗曾建议,家庭中有老年人者需注意,一旦出现发热、咽痛、咳嗽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或进行居家新冠抗原核酸检测,确诊后尽快接受抗病毒治疗。
“面对周期性出现的新冠小高峰,大部分人群不用担心,高危人群可以做些预防工作,比如注意手卫生、保持通风、远离感染人群等。如果出现流感样症状,如发烧、咽干咽痛、全身酸痛等,可以自己用试纸检测一下新冠抗原,如果呈阳性就吃抗新冠病毒药物。”蔡卫平提醒。
中国疾控中心提醒:
做好呼吸道传染病的防范
中国疾控中心提醒,当前呼吸道传染病疫情总体处于较低水平,托幼机构、学校等人群聚集场所存在发生聚集性疫情的风险,应做好呼吸道传染病的防范。建议公众采取以下防护措施:
保持良好卫生习惯
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或手肘遮住口鼻;注意手卫生,避免用不洁净的手触摸眼、鼻、口,以减少病原体传播风险。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要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和充足休息,
来源:青春狂想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