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骨悚然!现场录音曝光!欧洲最大蝙蝠竟然吃鸟,《科学》揭秘千米高空恐怖一幕:21声尖叫后,是23分钟的咀嚼……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1 21:24 2

摘要:想象一下,一个体重70公斤的你,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漆黑午夜,一边跑一边抓住一只35公斤重的猎物,然后……大快朵颐,边跑边把它给吃掉了。这听起来像是某种不存在的超级生物,但它却是真实发生在欧洲夜空的日常——主角,是一种蝙蝠。

想象一下,一个体重70公斤的你,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漆黑午夜,一边跑一边抓住一只35公斤重的猎物,然后……大快朵颐,边跑边把它给吃掉了。这听起来像是某种不存在的超级生物,但它却是真实发生在欧洲夜空的日常——主角,是一种蝙蝠。

这是10月9日刚刚发表在世界顶刊《科学》上的一项重磅研究。这项发现不仅可能改写我们对空中捕食生态位的理解,更揭示了地球生命为了生存,演化出了何等令人匪夷所思的超能力。《科学》杂志,是那种能让全球科学家为之激动失眠的学术殿堂,而这项研究,无愧于它的地位。

一、悬案的起点,粪便发现羽毛

故事要从25年前说起。西班牙科学家卡洛斯·伊巴涅斯(Carlos Ibáñez)一直在研究欧洲最大的蝙蝠——大高头蝠。突然有一天,他在蝙蝠的粪便里,发现了一些不该出现的东西:鸟类的羽毛。

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念头在他脑中闪过:难道……蝙蝠吃鸟?

这个假说在当时简直是天方夜谭。要知道,大高头蝠,体重通常在41到76克之间;而它的猎物,一只迁徙的鸣禽,体重就有16到22克。这意味着,猎物可能达到了捕食者体重的一半!

这就好比你扛着半个自己去跑步,还得追上目标,物理学第一个表示不服。科学界充满了质疑。毕竟,谁也没亲眼见过。

黑夜给了蝙蝠黑色的翅膀,它却用它来……抓鸟。而对科学家来说,黑夜只给了他们一个长达25年的难题。

二、不可能的任务,谁能窥探万米高空的秘密?

想证明这一切,难如登天。

首先,地点就不对劲。捕猎发生在离地一公里以上的高空,时间是伸手不见五指的午夜。你总不能开着战斗机去跟拍吧?

研究团队尝试了各种方法:雷达追踪、栖息地摄像头、甚至把录音设备绑在热气球上。但这些要么看不清,要么追不上。蝙蝠行动太快,夜空太大,谜团就像一团浓雾,挥之不去。

这个悬案,缺一个决定性的“证人”。

三、破局!给蝙蝠侠装上黑科技背包

直到丹麦奥胡斯大学的科学家们,开发出了一款仅有几克重的“高科技背包”——微型生物记录仪

这玩意儿简直是蝙蝠侠的战衣装备!它集成了:

GPS定位:知道它在哪。

加速计:知道它飞得有多“狂野”。

麦克风:能听到它的一切,包括它用来搜索猎物的“回声定位”和……环境音。

科学家们小心翼翼地为几只大高头蝠装上“背包”,然后放飞。这一次,它们将作为“卧底”,亲自揭开这个隐藏了四分之一个世纪的秘密。

四、真相大白,来自黑暗中的死亡录音

当数据传回时,所有人都被震撼了。记录仪还原了一场场令人窒息的空中“狗斗”(dogfight)。

第一幕:潜行。

大高头蝠会爬升到一公里以上的高空,那里是鸟类迁徙的“高速公路”。它发出响亮、低频的超声波进行探测。对鸟类来说,这就像死神在耳边低语,但它们却完全听不见。一场完美的隐形伏击开始了。

第二幕:俯冲。

一旦锁定目标,蝙蝠会像一架战斗机,以惊人的速度垂直向下俯冲!数据显示,一次成功的追击持续了整整176秒,蝙蝠的加速度增加了三倍!这是一场纯粹的力量与速度的较量。

第三幕:猎杀。

而最让人头皮发麻的,是麦克风记录下的一段音频:

先是,一只欧亚鸲(一种小鸟)发出了21声凄厉的求救。

紧接着,声音戛然而止。

随后而来的是长达23分钟的、持续不断的咀嚼声……而GPS显示,在这23分钟里,这只蝙蝠一直在平稳飞行。

那一刻,麦克风里传来的不是风声,而是一个生态认知被彻底颠覆的声音。

谜底终于揭晓:大高头蝠不仅在空中捕鸟,它甚至懒得落地,直接在飞行中“享用”这顿占自己体重一半的大餐。研究推测,它会先咬掉鸟的翅膀,然后用后腿间的皮膜兜住猎物,边飞边吃。

握草!简直就是自带餐盘的空中霸主啊!

五、别怕,它不是恶魔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这蝙蝠是个残忍的“空中恶魔”。但故事到最后,却让人唏嘘。

大高头蝠,这个刚刚向我们展示了其惊人力量的物种,其实是一种非常稀有和濒危的动物。由于森林栖息地的消失,它们的数量正在急剧下降。

科学家们费尽心机揭开它的秘密,不是为了给它贴上“鸟类杀手”的标签,而是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它的生存所需,从而更有效地保护它。我们刚刚认识这位孤傲的空中霸主,或许就要面临和它说再见。

大自然,永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复杂,也更脆弱。

参考文献:

L. Stidsholt et al., Greater noctule bats prey on and consume passerines in flight, Science (2025). DOI: 10.1126/science.adr2475

来源:徐德文科学频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