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事儿一开始,还真是让人摸不着头脑。楚玲,赖文峰的现任,按理说应该避嫌,尽量别跟前女友扯上任何关系。可她偏不。她拿着直播间的滤镜,把自己打扮得华丽又体面,然后张口闭口就是杨钰莹——“她的音乐啊,她的感情啊,她的过往啊。”话里话外酸得让人牙倒,像是生怕别人不知道
文 | 知微
编辑 | 先锋谷
对杨钰莹来说,和赖文峰的那段过往,像道甩不掉的旧痕。
即便对方早已结婚生子,这痕迹仍总被人拎出来翻炒。
可谁能想到,赖文峰的妻子楚玲,竟主动把“旧痕”当武器?
这事儿一开始,还真是让人摸不着头脑。楚玲,赖文峰的现任,按理说应该避嫌,尽量别跟前女友扯上任何关系。可她偏不。她拿着直播间的滤镜,把自己打扮得华丽又体面,然后张口闭口就是杨钰莹——“她的音乐啊,她的感情啊,她的过往啊。”话里话外酸得让人牙倒,像是生怕别人不知道她和杨钰莹有“瓜”。
但这“瓜”,说白了都是一边倒的内涵和拉踩。楚玲一口一个“揭秘”,透着一种狗血剧里的反派气息。她就像把自己摆在舞台中央,亮相了,还不忘踩着前任刷流量。可惜,戏是唱了,但台也塌了。她的那些所谓爆料刚冒头,网友的火眼金睛就直接把她的老底扒了个精光,什么“豪门真爱”、“初恋身份”,统统成了笑话。
要说杨钰莹,早年的那场恋情一直是舆论的热点。上世纪九十年代,她和赖文峰的名字几乎就像连在一起的传奇。一个是正当红的甜歌皇后,万千歌迷心中的“梦中情人”;一个是靠远华集团发家的青年才俊,打着“成功人士”的旗号风光无二。他们的爱情像是一出炫目的烟火,把甜美与财富编织成了那个年代的童话。
可这童话,热闹过后就散了。1997年,两人分手,原因至今众说纷纭。但舆论真正的爆发点是1999年,那一年远华案东窗事发,赖文峰被牵连。这故事拐了个大弯,突然不再是风花雪月美谈,而变成了公众审视的焦点。而杨钰莹,也没能逃掉这场暴风雨的席卷,多少人都在议论她和赖文峰之间到底有多少“隐秘联系”。
不过,从分手到远华案之间,杨钰莹几乎没再深谈这段感情。直到案发后,她才选择在镜头前回应了一次,说了一句颇耐人寻味的话——“我想,我和远华的所有联系,都是源于赖文峰。”这话既坦率,又像是划了条界线,表明两人早已过去,但也保留了一份体面:没有指责,也没有过多解释。
真相如何,或许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但从她当时的状态来看,杨钰莹想的更多是如何走出这场风波。她笑得一如既往地温柔,像是从不受世事影响。可人们哪里轻易放过她。那些关于“三年合约婚姻”“豪车馈赠”的流言就像滚雪球般越传越离谱,而“赖文峰前女友”这个抹不去的标签,始终像阴影一样跟在她身后。
更让人唏嘘的是,这些纷纷扰扰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减少,反而频频被拉回公众视野,每次赖文峰露面,总有人提起杨钰莹。出狱后的赖文峰也参与到直播带货的战场,但他出现的地方,弹幕里总少不了“岗岗”(杨钰莹的昵称)两个字。即便他早已组建了自己的家庭,过去的回忆还是别有一番热度,仿佛从未冷却过。
说到他的现任,楚玲,真是个耐人寻味的角色。赖文峰的感情生活并不算清晰透明,媒体当初报道他刚出狱时低调复归,却没多久楚玲就带着孩子高调出街。当时,孩子已经七岁,就算再怎么算时间,也显然这段感情早于赖文峰的释放期。而楚玲则抓紧时间,主动公开了所谓的“赖太太”身份,自信满满地营造自己的“真爱童话”。
可这份童话,只有舞台上亮眼风光,没有底下真实根基。赖文峰一直不置可否,没有给楚玲任何正式名分——甚至至今,两人依然处于未婚状态。这种淡漠的态度,直接揭开了他们关系中的冷和虚。网友嘲讽她“上赶着卖力炒作”,是因为既没有名分,也没得到外界的认可;而田园风光中的豪宅合影,竟成了她唯一能拿得出手的材料。
最离谱的,是她在直播间开始与杨钰莹“扯上关系”。她故意挑杨钰莹的音乐播放,嘴上话题绕着赖文峰与杨钰莹的过往,时不时加点微妙的讽刺,还暗指杨钰莹的成名不过是“有人捧场”。这噱头用了一次两次,观众们却越看越不满。这不只是旧情被消费,更是一种赤裸裸的嫉妒和拉踩——不论真假,她演得真是够努力了。
后来,网友眼睛雪亮,把她炒作真爱人设的漏洞一个一个挖出来。什么“赖文峰初恋”、“四大豪宅”,甚至连她早年的私人情史都被扒得一干二净。一切都显示,这不过是表演。她以为流量是万能的,但事实证明这种表演越多,反噬越快。看着网友们揭开她旧事的同时对杨钰莹多番怀念,有人突然反问:“那楚玲到底图什么?”
图什么呢,可能是害怕失去存在感吧。杨钰莹身上的温柔滤镜让无数人认定,那段感情才是真正的“爱情标尺”。而楚玲却只能用小动作刷存在。然而,爱情从不是靠炫耀或比拼得来的。当年杨钰莹放弃事业选择爱情,那句“值得深爱”的表态,已经胜过所有花言巧语。她选择用沉默结束争议,而楚玲只能用喋喋不休换取短暂热度。
当《心雨》的旋律再度出现在杨钰莹不知情的直播间时,多少人心中在叹息。这首歌曾是两人的甜蜜记忆,如今却成了撕扯流量的工具。旧情不能重提,但也不该被当作浮华表演的道具。或许,杨钰莹早已放下过去,而那些执着于消费的人才是真正无法释怀。真诚,不该被亵渎;流量的尽头,也只有鸡毛满天。
来源:聪明画板Y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