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馥莉被查是谣言?严学峰回归,娃哈哈利润转移藏玄机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1 20:02 1

摘要:2025年这大半年,娃哈哈就没从热搜上下来过,今天是新品滞销,明天是渠道动荡,刚进10月,更劲爆的消息直接炸了锅——有网友说,现在掌舵娃哈哈的宗馥莉被有关部门带走调查了。

2025年这大半年,娃哈哈就没从热搜上下来过,今天是新品滞销,明天是渠道动荡,刚进10月,更劲爆的消息直接炸了锅——有网友说,现在掌舵娃哈哈的宗馥莉被有关部门带走调查了。

这消息传得有鼻子有眼,连“被查原因”都编得头头是道,不少人下意识就信了,结果没过多久,娃哈哈官方赶紧出来辟谣,第一财经也证实宗馥莉当天正常上班开会。

更有意思的是,没过几天又有消息说,之前被传“带走”的宗馥莉心腹严学峰,已经回到宏胜集团正常上班了。

可疑问并没消失:为啥这种没影儿的谣言能传得这么凶?甚至有不少人宁愿相信是真的?

要搞懂这一切,得先从那个真正被查的人说起——严学峰,宗馥莉没被带走,但这个男人确实在10月初被杭州市上城区纪委立案审查过,只不过短短几天就解除了审查。

别小看这个严学峰,他可不是普通高管,是宗馥莉手里最得力的“干将”。

从2007年宗馥莉执掌宏胜集团开始,严学峰就跟着她干,一步步成了核心心腹。

工商信息一查更吓人,他在近190家与娃哈哈有关联的公司里担任监事或核心职务,说是“渗透到娃哈哈的毛细血管里”都不夸张。

但真正关键的是他另一个身份:杭州迅尔城通商贸有限公司的经理,这家公司是宏胜集团100%控股的,而宏胜的实控人就是宗馥莉。

更敏感的是,迅尔商贸现在是浙江娃哈哈饮用水公司的唯一经销商,等于娃哈哈桶装水的生意全得从这家公司过一遍手。

这里面的利益账一算就明白,2024年,光负责浙江地区桶装水的公司,全年净销售收入就有1.91亿元,利润0.84亿元,算是块实打实的肥肉。

可到了2025年4月,经销商突然接到通知,以后所有货款都得打到迅尔商贸的账上,这一改,利润的流向就彻底变了。

桶装水的生产成本大概每桶1.6到1.7元,迅尔商贸从水厂拿货只给2.75元,转手卖给经销商就涨到7元,中间近4.25元的差价全被它赚走了。

这么一操作,原来的浙江饮用水公司直接从“产销一体”变成了“代工厂”,只赚点加工费

到了6月份,这家公司的当月营收直接跌到约600万元,比去年同期少了六成还多。

钱去哪了?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是被转移到娃哈哈集团体系外,进了宏胜那边的口袋。

严学峰作为这事儿的关键执行人,他被查虽然官方没明说原因,但谁都能猜到跟这利润转移脱不了干系。

外界一看这架势,自然会往深了想:严学峰是宗馥莉最信任的人,干的都是她安排的核心活儿,现在他被查了,下一步会不会就查到老板本人?这种“连坐联想”,就是谣言最开始的燃料。

如果说严学峰被查是点燃谣言的第一根火柴,那宗馥莉最近一连串的操作,就是把这把火越烧越旺的干柴。

熟悉娃哈哈的人都能感觉到,自从2024年宗庆后去世、宗馥莉正式接手后,她的动作就透着股“铁腕夺权”的狠劲。

最让人看不懂的是9月份流出的那份内部通知:从2026年新销售年度起,娃哈哈要换用新品牌“娃小宗”。

通知里说得隐晦,说是“复杂的历史问题解决不了,娃哈哈商标使用得全体股东一致同意,否则无权使用”。

这话翻译过来就是:“娃哈哈”这个招牌我用着不随心,干脆自己搞个新的,可“娃小宗”这商标,是宏胜饮料5月份才申请的,现在已经进了异议程序,能不能注册下来还是未知数。

要知道,“娃哈哈”是宗庆后花了几十年砸出来的金字招牌,不说全国人都认,至少几代人的童年记忆里都有它的影子。

现在突然要换成“娃小宗”,这不是明摆着要“另起炉灶”吗?更让人起疑的是,宗馥莉之前不是没打过商标的主意。

2025年1月,她想把387件“娃哈哈”商标转移到自己控股的公司,结果因为国资方反对被迫暂停,后来提的1亿元收购方案也没谈成。

现在搞出“娃小宗”,很难不让人觉得是“曲线夺权”,想把品牌资源彻底挖到宏胜体系里

商标之外,人事和渠道的调整更露骨。

据内部消息,娃哈哈13个核心部门里,不少老员工都被“宏胜系”的人替换了,董事会、监事会的成员也换了一批。

经销商那边更折腾,合同主体说换就换,之前浙江、上海的桶装水销售权直接从娃哈哈体系内剥离,转给了宏胜的子公司。

上海那家饮用水工厂更惨,7月份突然被通知停止使用娃哈哈商标,产品都被查封了,最后没办法只能自己搞了个“沪小娃”牌子续命。

这些动作连在一起看,明眼人都能看出门道:宗馥莉这是在把娃哈哈的核心资源——品牌、渠道、利润——往自己的宏胜系里挪。

可这种操作太敏感了,一旦沾上“利益输送”“掏空公司”的说法,性质就变了,外界越琢磨越觉得不对劲,谣言自然就有了生存的土壤。

不过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娃哈哈那笔扯不清的股权账,很多人想当然以为娃哈哈是宗家的家族企业,宗馥莉想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可事实压根不是这样。

这股权结构是1999年改制留下的底子,当时国资占51%,后来转了5%给职工持股会,才形成现在的格局。

有意思的是,宗庆后当年能拿到29.4%的股份,还是靠政府的优惠政策,实际只花了6419.5万现金。

更关键的是,这几十年国资一直是“隐身”状态,不插手经营,全靠宗庆后一人定乾坤,可宗庆后在的时候,早就埋下了“体外循环”的伏笔。

从2002年起,他搞了一大批和娃哈哈集团没股权关系的体外公司,其中就包括宗家掌控的宏胜系。

到2022年,整个“娃哈哈体系”(包括体外公司)的净利润有47.67亿元,可国资参股的娃哈哈集团净利润才1871.28万元,连零头都不到。

这意味着国资作为最大股东,能分到的红利少得可怜,更让人不满的是,有消息说2008到2022年,娃哈哈集团账面不分红,但管理层和职工持股会的分红是以“资金往来”的名义拿走的,国资一分钱没捞着。

现在宗馥莉接手了,不仅没想着平衡各方利益,反而变本加厉地把利润往宏胜转,国资能坐得住才怪。

在这种背景下,“宗馥莉被带走”的谣言能传开,本质上是大家觉得“这事儿有可能发生”。

毕竟国资占着近一半的股份,真要较真,完全能通过纪检、审查这些途径施压,外界看见心腹被查,自然就会往宗馥莉身上联想,谣言也就有了合理性假象。

现在“娃小宗”已经进入异议程序,核心的食品、饮料类商标都被人提了异议,而有资格提异议的,很可能就是国资股东和职工持股会。

异议程序至少要3-6个月才能出结果,2026年销售年度能不能用上还是个未知数。

就算最后注册下来了,法律风险也没消失——要是被认定和“娃哈哈”构成近似商标,后续麻烦只会更多。

就算商标没问题,做新品牌的难度也大得吓人,“娃哈哈”的牌子是几十年积累下来的信任,消费者买的是情怀和习惯,换成“娃小宗”,大家第一反应可能是“这是仿冒的吧?”

外界早就看明白了,推“娃小宗”本质上是为宏胜系铺路,把娃哈哈的客户、渠道都导到自己的盘子里。

这种操作等于直接挖国资和职工股东的墙角,之前转移桶装水利润已经引发了1.8万职工股东的不满,现在要是再把核心品牌资源挪走,反弹只会更激烈。

别忘了,宗馥莉现在还陷在遗产纠纷里,同父异母的弟妹在香港告她,冻结了18亿美元资产,自顾不暇的情况下,根本没精力摆平内部矛盾。

其实娃哈哈走到今天这步,最让人唏嘘的不是权力斗争,而是那个曾经的“国民品牌”正在被内耗拖垮。

宗庆后一辈子的心血,AD钙奶、营养快线这些陪着几代人长大的产品,承载的是中国人的集体记忆。

可现在,商标要换,利润要转,老员工被排挤,股东们互相提防,曾经的凝聚力早就没了。

宗馥莉或许有自己的野心,想摆脱父亲的影子,把企业打造成自己想要的样子,但她似乎忘了,娃哈哈从来不是宗家的“私产”,46%的国资股份、24.6%的职工股份,意味着她每一步决策都得兼顾各方利益。

现在严学峰回来了,宗馥莉也还在岗位上,谣言暂时平息了,但背后的权力困局一点没解决

国资的态度、职工的不满、市场的挑战、家族的纠纷,这些问题像一堆乱麻,绕在一起解不开。

娃哈哈能不能走出困局?没人能给出答案,但有一点很明确:一个企业的根基不是权力,是信任。

要是把几十年积累的信任砸没了,再响的招牌也会塌,希望宗馥莉能想明白这一点,别让“娃哈哈”这三个字,最终只留在大家的回忆里。

来源:笔杆先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