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曾拥有众多本土汽水品牌,如茅山可乐、盖州汽水、北冰洋、山海关、大瑶镇广和等,许多名字如今已鲜为人知。
中国曾拥有众多本土汽水品牌,如茅山可乐、盖州汽水、北冰洋、山海关、大瑶镇广和等,许多名字如今已鲜为人知。
各地都曾有自己的标志性汽水,但随着时代变迁,大多数品牌逐渐没落,幸存者则因售价高昂引人注目。
国产汽水为何会走到今天这一步?让我们回顾其百年发展历程。
中国最早的汽水可追溯至1864年英商创办的广和洋行,当时他们代理销售的“荷兰水”便是汽水的雏形。
看到商机后,英商在上海虹口提篮桥创办了正广和汽水厂,成为中国第一家汽水厂。
此后各地汽水厂纷纷涌现,1902年天津山海关汽水厂成立,以柠檬水和苏打水为主打产品,一度称霸北方市场,甚至成为溥仪皇帝婚宴的指定饮品。
1905年屈臣氏在上海建厂进军汽水领域,后期还引入了可口可乐的生产线。
1920年可口可乐在沈阳设厂,成为东北地区最大的汽水厂。同年八王寺汽水厂起步,以康熙、乾隆曾饮用的八王寺清泉水为原料。
1921年武汉合力汽水厂(武汉饮料二厂前身)诞生,能用蒸馏水生产14种口味的汽水。
1946年亚洲汽水在广州问世,因在沙示中添加梅叶冬青,风味独特,深受当地喜爱,尽管外省人常形容其口感如风油精。
当时全国皆有特色汽水厂,但因战乱频仍,多数未能充分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产业复苏推动国产汽水进入黄金时代。
正广和汽水厂受命研发能解暑的工人饮料,成功研制出中国首款维持人体平衡的功能饮料,正广和盐汽水。
同期各地工厂也推出专为工人设计的工业风汽水,如北京首钢汽水、山西太钢汽水、辽宁鞍钢汽水等。
另一方面,部分汽水厂开始探索奇特方向。
山东国营青岛汽水厂在可乐中加入丁香、白芷、砂仁、虫草等中药材,推出崂山可乐。
重庆天府可乐则添加当归、白芍、地黄等,甚至成为国宴饮料。
至1988年,天府可乐集团旗下拥有108家灌装厂,年产值达3亿元,产品一度进入美国市场。
当时包括天府可乐、崂山可乐在内的八大汽水厂各据一方,形成“百厂争鸣”的局面。
然而这种区域垄断也意味着缺乏激烈竞争,为日后危机埋下伏笔。
与国产雪糕面临的外部冲击不同,国产汽水即将迎战更强大的对手。
可口可乐早在20世纪初就曾进入中国,但因译名“咳咳咳了”令人困惑,第一年仅售出400瓶。
后经公开征名,花费350英镑定下“可口可乐”之名。尽管销量渐起,但因与美国关联紧密,1949年随美国使馆撤离中国。
三十年后,改革开放为中美关系带来转机,可口可乐以世界级饮料巨头的姿态重返中国市场。
1981年它在北京一家烤鸭厂厂房内建立首条免费赠送的全套生产线,1983年增设第二家。
可口可乐还推出中国市场前所未见的营销策略,如在商场以筷子作赠品促销,虽今已常见,当年却属首创。
此外它斥资购买英国女王访华纪录片播映权,换取1986年在央视首播广告的机会,更联合18家电视台在《新闻联播》后同步播放广告,声势浩大。
百事可乐紧随其后,至1986年,两家外资企业已在中国设立18条生产线,两年后总产量超越国产同类饮料一倍。
以上海为例,国产汽水市场占有率从90%骤降至不足50%。
面对危机,相关部门号召八大汽水厂与外资合作,以“以退为进”策略学习经验。然而国产汽水厂缺乏商业经验,在合作中陷入被动。
以天府可乐为例,它与百事可乐合作时,品牌估值仅350万元人民币。逐渐丧失话语权,管理层被替换,产品被减产,渠道遭吞并,最终沦为重庆特困企业。
其他品牌同样遭遇控制、雪藏或渠道兼并,史称“水淹七军事件”。
此后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掌控中国80%的汽水市场,国产汽水厂多数成为国际饮料代工厂,行业进入“两乐时代”。
然而新的挑战者悄然出现,1998年法国世界杯揭幕战前,一则“非常可乐,非常选择”的广告横空出世,看台上29人拉起“中国娃哈哈支持你”的横幅。
已成为中国最大饮料企业之一的娃哈哈,正式推出非常可乐,进军碳酸饮料市场。
创始人宗庆后放言:“谁说碳酸饮料市场一定是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的?非常可乐必将三分天下。”
尽管舆论嘲讽“非常可乐,非死不可”,娃哈哈却另辟蹊径,主攻农村市场,以低于可口可乐20%的价格上市,打乱外资品牌下沉计划。
同时它打出“中国人自己的可乐”民族牌,凭借多年积累的矿泉水和钙奶渠道优势,以广告轰炸、低价策略和农村包围城市战术,在巨头围堵中杀出血路。
短短两三年,非常可乐产销量达60万吨,与百事、可口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然而到2006年,非常可乐虽占据中国碳酸饮料市场16%至17%的份额,却始终未能突破城市市场,而农村份额亦被外资蚕食,最终逐渐淡出视野。
近年来国产汽水似现转机,北冰洋、冰峰等老牌以复古玻璃瓶包装和情怀营销重返市场,引发关注。
然而当天府可乐再度传出破产消息时,人们才意识到尽管事后澄清为乌龙事件,其背后仍是高负债经营的残酷现实。
国产汽水的高售价背后,是“卖贵却不赚钱”的困境,生产、运输、储藏、营销各环节皆需重金投入。
对可口可乐与百事而言,凭借成熟供应链和渠道,薄利多销即可盈利,二者在2021年占据中国碳酸饮料近九成市场。
而国产汽水体量小,成本层层叠加,终致终端售价居高不下。国产汽水是否还有机会?答案应是肯定的。
若有一天,我们提起国产汽水时,不再仅谈情怀,而是讨论新颖口味、创意包装与健康配方,那才是真正的成功,期盼这一天早日到来。
来源:墨文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