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若此次加征关税得以实施,以储能电池为例,叠加现有的关税,11月1日起总的关税将超过140.9%;2026年1月1日起,“301”关税将由7.5%上调至25%,关税将升至158.4%。
北京时间10月11日,特朗普在社交媒体发文称,将自11月1日起,美国将在现行关税基础上对中国加征100%的关税,同时将开始对“关键软件”实施出口管制。
此前10月9日,商务部与海关总署联合发布四项公告,宣布对锂电池、稀土、超硬材料等军民两用物项实施出口管制,新规将于2025年11月8日正式生效。
中美博弈态势升级,将让美国乃至全球储能电池供应链和市场格局发生怎样的变化?
▋储能电池关税最高达158.4%
若此次加征关税得以实施,以储能电池为例,叠加现有的关税,11月1日起总的关税将超过140.9%;2026年1月1日起,“301”关税将由7.5%上调至25%,关税将升至158.4%。
此前7月,特朗普还签署OBBB法案(点这里),保留了对储能行业直至2032年底的全额税收抵免,但通过严格的“受关注外国实体(FEOC)”条款限制中国供应链参与。
▋项目关税成本将达约5亿美元
新关税政策若实行,美国本土自建产线生产的磷酸铁锂储能电芯或将更有优势,但据伍德麦肯兹估计,到2030 年,他们只能满足该国 40%的储能需求。据其对“贸易战”情景的分析表明,公用事业规模储能项目的长期成本可能会大幅增加(12% 至 50% 以上)。
另据Dominion Energy此前曾报告称,如果现行关税政策持续到2026年底,项目相关的关税成本可能达到约5亿美元。
业内有专家预计,美国国内储能制造商将无法满足需求,而美国制造产品的供应有限将推高价格,一些开发商仍依赖中国储能电池,这会进一步拉高储能项目的成本,并可能延长采购周期。而成本上涨可能会迫使一些储能开发商推迟或取消他们的项目。
据Financial Times此前7月报道,美国跟踪清洁能源项目的研究项目E2表示,今年已有16个电池储能项目缩减或取消。
瓦锡兰储能公司储能战略市场开发总经理乔安娜·马丁·齐根福斯认为,美国储能电池的需求量超过了美国国内制造业的供应能力,因此,美国开发商仍然需要使用中国制造的电池。华盛顿此前通过制定一项补贴电池零部件生产的关键税收抵免政策“变得更加复杂”,实际上“削弱了美国制造业”。
此次新关税政策一旦实施,其核心影响在于急剧拉高了美国储能市场的整体成本,并在供应链安全与成本控制之间制造了巨大矛盾。短期内,这将严重拖累美国储能装机的增速和实现清洁能源目标的进程;长期来看,持续的贸易摩擦将加速推动供应链多元化和储能市场多元化。
▋中国储能企业的美国订单仅占1.76%
今年以来,因关税战、OBBB法案,中国储能产品出口美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据行家说储能不完全统计,1-9月中企对外公布的美国储能订单共计7.16028GWh,约占中企海储能总订单的1.76%,仅位居海外国家的第七位,而澳大利亚和日本分别以超37GWh、23GWh以上分列中企海外订单第一和第二。这也表明中企早已逐渐转嫁单一市场风险,积极拓展非美储能市场。
今年以来,宁德时代、瑞浦兰钧、天合光能、精控能源、东方日升、国轩高科、南都电源、阿特斯等企业先后宣布拿下美国储能订单/合作。此次新关税如果落地,将对这些企业的订单合作产生何种影响,尚待观察。
对于中国储能企业而言,美国的多项限制,短期内对美业务营收承压;但长期看,将有机会倒逼产业通过技术升级与非美市场开拓来构建新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在全球储能产业格局中占据更主导的位置。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