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深蓝丨从“生产产品”到“定制价值”,利华益重构制造新范式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1 18:05 1

摘要:在东营市利津县利华益集团高分子材料研发中心实验室里,一台挤出机正缓缓吐出高黑度高光泽的颗粒——这是为一新能源车企定制开发的PC/ABS合金材料样品。研发人员聚焦材料性能,反复比对数据:“流动性、韧性、刚性都要满足车规级标准,尤其是阻燃性能和色泽。”

在东营市利津县利华益集团高分子材料研发中心实验室里,一台挤出机正缓缓吐出高黑度高光泽的颗粒——这是为一新能源车企定制开发的PC/ABS合金材料样品。研发人员聚焦材料性能,反复比对数据:“流动性、韧性、刚性都要满足车规级标准,尤其是阻燃性能和色泽。”

“从接到需求到送出样品,我们只用了两周。”利华益集团高分子材料研发中心副主任王一业告诉记者。这款牌号WY-A240BK的无卤阻燃PC/ABS合金,是为了匹配下游特定需求在WY-A240基础上衍生出的新牌号产品,即将用于该品牌新款车型的电池组件。在新能源汽车轻量化、环保化趋势下,传统通用塑料已难以满足高端定制需求,而利华益通过材料改性技术,正在打开一片新的市场。

这场从“通用”到“定制”的转型,本质上是一场材料界的精准革命。聚碳酸酯(PC)耐热性好、强度高,但内应力大、加工难度高;ABS树脂易加工、耐化学腐蚀,但耐热性和抗冲性较弱。能否“取长补短”?利华益与华南理工大学合作,通过共混改性技术,开发出PC/ABS合金产品WY-A240。“它既保留了PC的高耐热和高抗冲特性,又具备了ABS的易加工性,同时实现了无卤阻燃,符合欧盟环保标准。”王一业介绍。这款材料不仅应用于汽车电池组件,还进入电子电器、医疗器械等领域,附加值提升30%以上。这种“定制化研发”模式,正是利华益从“生产制造商”向“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的缩影。截至目前,利华益高分子材料研究院已开展40余项PC/ABS合金及改性新产品的研发,其中20多个实现工业转化。

定制化创新的背后,离不开产学研协同机制的支撑。利华益的战略得以推进,依托的是一套“企业+高校+平台”的协同创新体系。集团不仅搭建了包括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 “一院两站两所三中心”的研发平台,还与四川大学共建了“高性能高分子材料研发中心”联合创新平台,与华南理工大学合作共同开发高流动、高抗冲、高耐热、阻燃等系列高性能PC/ABS合金树脂,与中国化学会联合设立“化学创新奖”。“高校负责前沿机理研究,企业聚焦工艺落地和市场需求。”王一业表示,例如与华南理工大学的合作中,学校提供分子结构模拟分析、关键技术支持,企业则负责实验开发、中试验证和产业转化,“从实验室到量产,往往要经过上百次配方调整。”这种模式在新能源车用材料领域尤为关键。

从技术突破到市场落地,利华益的优势还源于其独特的产业链布局。集团的传统优势在炼化领域,但近年来通过“产业链相加、价值链相乘、供应链相通”的“三链重构”模式,将上游基础原料逐级延伸至高分子材料、终端制品。例如,炼化装置的苯酚、丙酮可作为PC树脂原料,PC再改性为合金材料,最终应用于汽车、家电等场景。这种垂直整合能力,使得利华益在成本控制和响应速度上具备明显优势。“车企提出需求时,我们可以直接从分子结构、基础材料性能入手,快速匹配目标性能指标材料。”王一业说。这种从原料到应用的闭环,让定制化研发不再是孤立的环节,而是嵌入到整体价值链中的系统作战。

利华益的创新路径,最终折射出传统化工企业向高端材料领域突围的共性逻辑,以需求倒逼创新,从客户痛点出发而非技术自嗨;通过开放协同研发,借力高校科研资源降低前沿探索风险;再通过产业链垂直整合,打通从原料到应用的闭环,提升响应效率。王一业认为,材料行业的竞争已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准不准”,谁能更快响应定制化、高性能需求,谁就能在深水区游得更远。”

在利华益的研发清单上,记录着为多个车企品牌定制材料的项目。这些看似普通的塑料颗粒订单,背后无一不经历着关于分子结构、工艺参数的精密博弈。从炼化到高分子,从通用到定制,利华益的转型之路,正是中国制造业向价值链深处潜行的缩影。(大众新闻记者 张婧婧)

来源:齐鲁晚报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