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不是东西”这句骂人的话,乍一听像在吐槽对方“不是个物件”,但深究起来,竟藏着中国古人的五行哲学、市井智慧,甚至还有点“地理歧视”的小幽默。咱们从头掰扯掰扯,为啥老祖宗偏挑“东西”来骂人,放过了“南北”?
“你不是东西”这句骂人的话,乍一听像在吐槽对方“不是个物件”,但深究起来,竟藏着中国古人的五行哲学、市井智慧,甚至还有点“地理歧视”的小幽默。咱们从头掰扯掰扯,为啥老祖宗偏挑“东西”来骂人,放过了“南北”?
一、五行里藏着的“物品密码”:东西=金木,南北=水火
中国古人把世界分成“金、木、水、火、土”五行,分别对应五个方位:
- 东属木:东边日出,草木生长,对应树木、家具等木制品;
- 西属金:西边日落,金属矿脉多藏于山,对应金银、铁器等金属制品;
- 南属火:南方炎热,对应火焰、能量;
- 北属水:北方寒冷,对应江河、水源;
- 中属土:中央土地,对应农田、陶器。
古人发现,能装在篮子里买卖的货物,大多是“木”(木材)和“金”(金属)做的,比如桌椅、锄头、铜钱。而“水”和“火”没法用篮子装——你总不能拎一筐水或一兜火去集市吧?所以宋代朱熹的学生盛温如曾问:“为啥叫买‘东西’不叫买‘南北’?”朱熹笑答:“东木西金,南火北水,水火不可执,故曰东西。”
划重点:“东西”=能拎走的实物,“南北”=拎不走的虚物。骂“你不是东西”,相当于说“你连个能卖钱的物件都不如”,比直接骂“不是人”更扎心。
二、长安街的“地域偏见”: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除了五行,骂人的逻辑还藏在古代城市规划里。比如唐朝长安,有“东市”和“西市”两大商业区:
- 东市:靠近皇宫和达官显贵的住宅区,卖的是绫罗绸缎、珠宝玉器,相当于现在的“高端商场”;
- 西市:靠近丝绸之路起点,聚集了波斯、粟特等胡商,卖的是香料、马匹、胡琴等“进口货”,相当于“国际免税店”。
老百姓日常采购都去东西市,“买东西”成了购物的代名词。而“南北”呢?北边是城墙和禁军营,南边是大雁塔等宗教区,根本没集市。要是说“买南北”,就像现在说“去二环买空气”一样可笑。
延伸骂点:如果一个人“不是东西”,意味着他连东市西市的货物都不配当,只能去南北那些“荒无人烟”的地儿待着,暗含“你该哪儿凉快哪儿待着”的嫌弃。
三、骂人的“谐音梗”:东西=东西,南北=难背?
古人还玩过“谐音梗”。“东西”除了指物品,在某些方言里谐音“东厮”“西厮”——“厮”是古代对仆役、贱民的称呼,比如“小厮”“这厮”。骂“你不是东西”,等于拐着弯说“你连仆役都不如”。
而“南北”在方言中可能谐音“难背”(难以承受)、“南蛮北狄”(对边疆民族的蔑称),但这些谐音要么不够直观,要么攻击性太弱。比如你骂“你不是南北”,对方可能反问:“我咋就难背了?”不如“不是东西”来得干脆解气。
四、诗词里的“骂人艺术”:东西南北乱,乾坤日夜浮
古人骂人都带点文化气质。比如杜甫写“东西南北人”,本意是说自己漂泊四方,但放骂战里就成了“你这家伙到处惹事,跟个没头苍蝇似的”。而“南北”在诗词里常用来形容“模糊不清”,比如“不知南北”=糊涂蛋,但不够精准。
反观“东西”,既能骂实物(你连物件都不如),又能骂抽象(你做事不是个玩意儿)。就像现在说“你不是个东西”,可以指对方贪婪(像金木头)、死板(像家具)、没感情(像工具),一句顶十句,性价比极高。
五、外国也有“东西梗”:为什么英文说“thing”而不是“direction”?
其实不止中文,英语里“thing”(东西)来源也很有趣:古英语“þing”本指“集会、议会”,后来泛指“会上讨论的事项”,慢慢变成“物品”的意思。但英语没发展出“不是thing”的骂人话,而是用“animal”(动物)或“monster”(怪物)贬低人——这说明中文骂人更讲究“物化攻击”,而西方更爱“兽化攻击”,文化差异一目了然。
结语:一句骂人的话,半部文化史
从五行八卦到长安集市,从朱熹的哲学课到老百姓的菜市场,“不是东西”的骂法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微缩景观”。它用最通俗的语言,把方位、物产、哲学、市井全都揉成了一根“语言鞭子”,抽得人既疼又晕——原来古人骂起人来,比写《清明上河图》还讲究!
下次再听到有人骂“不是东西”,不妨回一句:“谢谢,我确实不是东西,我是能掌控东西南北的人~”(然后赶紧跑,别真挨打)
来源:偏偏是蓝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