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桂协作:跨越千里的“双向奔赴”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1 17:48 1

摘要:新一轮东西部协作开展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与广东省再次携手,充分发挥粤桂协作机制作用,深化拓展产业帮扶、消费帮扶、劳务协作、农文旅融合发展等领域交流合作,在八桂大地上书写着强农富民兴边的时代答卷。

新一轮东西部协作开展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与广东省再次携手,充分发挥粤桂协作机制作用,深化拓展产业帮扶、消费帮扶、劳务协作、农文旅融合发展等领域交流合作,在八桂大地上书写着强农富民兴边的时代答卷。

百色市田阳区20万亩农林生态脱贫产业核心示范区。周加孔/摄

01.产业帮扶:激活产业发展新引擎

近日,在崇左市龙州县现代数字化奶水牛示范园区,一头头摩拉水牛正在吃着美味的天然饲料——甘蔗尾叶,技术人员细心地查看每一头水牛的生长情况并进行日常记录。

该园区坐落于龙州镇岭南村,先后引进优质种牛进行扩繁,并以“保证金+保底回收”的模式与养殖户建立紧密的代养合作关系。

具体实施过程中,龙州县利用粤桂协作帮扶资源,成立广西龙州甘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甘牛公司),奶水牛示范园区就由其负责经营。在与养殖户的合作中,甘牛公司负责提供养殖技术指导,农户仅需提供基本草料和基本人工,无需承担市场风险。对农户养出来的牛(肉牛、产奶两用),公司以20元/公斤的协议价进行回收,饲养周期4个月,平均每头牛保底增重160斤,农户每代养一头牛,保底收入可达1600元。

“为提高农户养殖能力,甘牛公司通过‘理论+实操’的培训模式对养殖户进行技术培训或务工培训,每周安排技术人员到代养点进行跟踪服务、现场教学,帮助养殖户降本增效。”据甘牛公司副总经理黄秀梅介绍。

截至2025年9月,龙州县9个乡镇的养殖户已和甘牛公司开展代养合作,共代养奶水牛670头,已有263头被公司回收。

目前,当地已构建了以秸秆养畜和绿色循环为核心的奶水牛产业发展模式,打造“秸秆—养牛—制肥”和“奶水牛养殖—挤奶加工—乳制品精深加工”全产业链,辐射带动全县奶水牛产业发展。

如今,龙州县每年榨季留下的甘蔗尾叶既为奶水牛养殖提供青储饲料,又能减少焚烧秸秆产生的环境污染。据统计,甘牛公司每年收储加工饲草料达到6万吨,累计带动1500多户农户参与农作物秸秆收集,帮助农户实现增收超过1400万元。

与此同时,示范园区每年为当地农户提供就业岗位102个,人均月收入超过4000元。如今的龙州县,粤桂协作的春风拂面而来,产业发展焕发新的活力,群众的幸福生活触手可及。

02.消费帮扶:打通群众增收新渠道

今年6月,2025年百色市田阳区“壮山农鲜”(芒果)走进粤港澳大湾区品牌消费季产销对接会在广州市举行。活动现场,芒果展位上摆放着产自百色市的贵妃芒、金煌芒、桂七芒等果品,吸引了众多消费者前来购买。

曾经,田阳区的部分优质农产品面临着“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困境,一些农业产业难以实现规模化发展。

近年来,深圳市光明区与田阳区携手打造“品牌+渠道”双驱动模式,加快推进“圳品”基地、供深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先后引进深圳标准促进会、金晋集团等深圳行业组织和农业龙头企业,鼓励农业企业积极打造“圳品”,推动农业特色产业提质增效。

截至目前,田阳区累计建设“圳品”基地6个,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3个、供应深圳农产品示范基地4个、“深圳农场”基地1个,通过“圳品”认证产品13个。其中,“圳品”认证基地面积5180亩,年均销售额约4000万元。

“以前芒果熟了愁销路,现在还没摘果就已经有了订单,不愁销。”田阳区头塘镇二塘村果农周静脸上洋溢着喜悦。

在百色市田阳区玉凤镇朔柳村,果农正在采摘芒果。 周加孔/摄

为帮助农户打开农产品销路,粤桂两地创新推广“旅游+”“体育+”“美食+”消费帮扶模式,建立农副产品“直采直供”基地,促成田阳区农产品企业与大型商超和果蔬批发市场建立稳定的产销合作关系,助力田阳特色农产品“出桂入湾”。

“7月至8月,正是品尝百色芒果的最佳时节,深圳多家商超门店及线上平台同步开展百色芒果促销活动,推出限时折扣、满减优惠等福利。”百色市芒果协会秘书长何承伟介绍。

此外,粤桂协作工作队还积极发动深圳企业通过“以购代扶”“以买代帮”的消费帮扶模式,采购百色芒果等农副产品,带动农产品销售额超过1000万元,为种植户解决了销售的后顾之忧。

据统计,2025年田阳区开展产销对接、电商直播助农活动30场,累计销售农产品金额达1.2亿元,解决群众就业800人次,带动群众增收450万元。这些数字的背后,是粤桂协作搭建的“产销桥梁”,是消费帮扶带动群众增收的丰硕成果。

如今,百色芒果已经成为当地的一张名片,承载着百色革命老区的产业梦想,串联起粤桂两地的深厚情谊。

03.劳务协作:搬迁群众增收有保障

清晨7点,南宁市隆安县震东集中安置区就业服务站门前,务工搬迁群众早已排起了长队,准备坐车前往企业或农业基地工作。这些搬迁群众的工作,都是通过“小梁送工”就业服务站联系到的,完成当天的工作任务后,他们就能领到100至300元不等的劳动报酬。

“在隆安县,越来越多的搬迁群众通过‘小梁送工’找到工作,增加了家庭收入,解决了易地搬迁的后顾之忧。”“小梁送工”就业服务站发起人梁佳说。

震东集中安置区是广西搬迁规模较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之一,共安置搬迁群众5847户24423人。尽管易地搬迁带来了生活条件、教育资源、医疗资源等方面的极大改善,但搬迁群众也面临着就业增收的苦恼。

为解决搬迁群众就业难题,隆安县利用粤桂帮扶资金、就业补助资金,建立了震东集中安置区就业服务站,成立了“小梁送工”就业服务站,为搬迁群众提供用工发布、职业介绍、职业培训等服务,形成了高效快捷的“企业派单、居民点单、社区送单”的就业服务模式。

“像我这样肢体残疾的,如果没有就业服务站的帮助,很难在外面找到一份工作。现在我不仅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还熟练地掌握快递出入库这项技能。靠着这份工作可以养活一家三口,这是我以前做梦也没有想到的。”务工人员陆大哥深有感触地说。2022年,他通过“小梁送工”的帮扶推荐岗位,在安置区一家菜鸟驿站找到了工作,很快便熟悉了快递出入库工作,月收入约1700元。

2020年以来,“小梁送工”服务站累计推荐灵活就业岗位6万多个,发布企业和农业基地用工信息5.5万多条,累计送工18.5万人次,帮助搬迁群众实现增收约2500万元,辐射带动全县务工群众实现增收约7800万元。

搬迁群众隆美琳前些年一直在广东务工,搬迁后选择回到隆安县工作并照顾家庭。2021年,她跟着“小梁送工”的零工队伍辗转在各农业基地、工厂企业打零工,2022年开始组建自己的零工小组,如今每天带着小组工友专门承接水果打包工单,每天都能有200至300元的收入。

针对县内各农业基地临时性、季节性用工需求数量大的特点,隆安县就业帮扶工作队通过与县内行业部门信息联动、上门调研核实企业用工需求等方式,收集临时用工、长期用工信息,为搬迁群众提供更多的零工岗位。

据了解,震东集中安置区与70多家企业和农业基地签订了用工合作协议,旺季时日用工量超过1000人次。

近年来,广西充分发挥劳务协作平台和区外劳务服务站作用,统筹用好帮扶车间、公益性岗位、以工代赈等举措,为搬迁群众拓宽就业渠道。

04.文旅融合: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初秋的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镇马海村,秋阳正好,微风拂面,稻田泛起层层稻浪,远处的乡村小屋错落有致,乡间道路干净整洁,仿佛置身于一幅唯美的水墨画中。

龙胜县地处越城岭山脉西南麓的湘桂边陲,山地面积占全县土地面积的87%,共有梯田22.8万亩,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被誉为“世界梯田原乡”,获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曾经,马海村的村民傍山散居,农民收入微薄,农业产业基础薄弱,很多村民都只能外出务工。现如今,村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部分村民改造老房旧院,开办起了民宿、农家乐,当起了老板,收入很可观。”龙胜县粤桂协作办公室负责人向斌乐介绍。

马海村农文旅产业的崛起,离不开粤桂协作的东风。2021年以来,粤桂协作工作队因地制宜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与腾讯公司、友成企业家乡村发展基金会等多方协作并组建联合工作组,打造乡村生态旅游精品示范村,动员广大村民投身乡村建设,把乡土能人留在乡村,把消费引进乡村。

短短几年时间,马海村的田园变成了景区、农家变成了客舍,昔日的乡村田野摇身一变成了“网红”打卡地,实现从“种粮食”到“种风景”的转变,不仅美化了村庄环境,还为村民和村集体带来了可观的旅游收益。

马海村村民蒙艳明是一个勤劳肯干、敢于创新的乡土能人,她参加了“为村共富乡村—粤桂数字农文旅计划”龙胜专项乡村CEO培训后,决定返乡加入乡村建设的队伍。她将自家闲置房屋改造成了精品民宿,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民宿开业以来,累计接待游客1200人次,营业额收入达12万元。

“城里的游客来了,除了欣赏马海村的风景外,也想选择有特色的农家乐尝尝鲜。游客很喜欢我们这里的环境,说下次有机会还会来。”腾讯SSV(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为村共富乡村实验室驻村项目经理王勤介绍。

每逢周末和节假日,很多外地游客都会慕名前来马海村观赏梯田美景,呼吸着山里的新鲜空气,品尝当地特色农家菜,漫步在田间小路体验别样的乡村生活。研学基地里,孩子们跟着村民学插秧,体验农耕乐趣。

与此同时,龙胜县将马海村的经验做法在龙脊村、金江村等乡村示范推广,鼓励具备发展农文旅条件的村屯,依托传统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特色产业等优势资源差异化发展乡村旅游,培育以村民为主体的本土人才队伍,带动更多的乡村产业和村集体经济发展。

如今,乡村旅游已经成了龙胜县的“金字招牌”,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双赢的乡村振兴新路子,让千百年的农耕文化在传统村落中得以传承和延续。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传媒集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