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课本里鲁迅是那个眉头紧锁、笔如匕首的斗士;在雕塑里,他是那个永远穿着长衫、目光如炬的“文化符号”,可真到了厨房里,他却是个甜食控、饭桌讲究人、还挺会安排生活节奏的“吃货”。
在课本里鲁迅是那个眉头紧锁、笔如匕首的斗士;在雕塑里,他是那个永远穿着长衫、目光如炬的“文化符号”,可真到了厨房里,他却是个甜食控、饭桌讲究人、还挺会安排生活节奏的“吃货”。
翻翻他那本1927年的菜谱账本,放在今天多数家庭餐桌上,还真不一定能“打得过”,这事要不是上海鲁迅纪念馆扒出了原始账目,很多人还真以为他是靠咸菜配白粥写出《狂人日记》的。
别看鲁迅在公开场合总是一副“不苟言笑”的样子,生活里他可不是个节省嘴巴的人,他家的餐桌配置,就算放在今天,也算得上“讲科学、重营养、挺有仪式感”。
他的午餐和晚餐,基本执行“三菜一汤”的标准模式:一荤一素再来个汤,还有碗主食。这种结构背后不是讲情怀,而是真讲搭配——蛋白质有了(鱼、牛肉、鸡蛋轮番上场),蔬菜不缺,汤水也不落下。
早餐和夜宵他也不随便糊弄,早晨来点沙琪玛、柿霜糖,晚上写稿肚子饿了,就补点糖分,或者干脆让饭店送饭到家,要知道这可不是懒,这是“预定外卖”的雏形。
比起现在的外卖平台,鲁迅那会儿的“包饭”制度其实更高端——每天固定时间送到家,菜式定制,食材新鲜,连菜单都讲究,这种生活方式,别说普通人,现在不少中产家庭也未必能天天坚持。
客人来了那就更不能寒碜了,原本三菜一汤的配置立刻升级成五到八道菜,肉类主打,梅菜扣肉、炖羊肉都得安排上,许广平得特地跑去采购,可见鲁迅对“待客”这件事有多上心。不是虚荣,是讲分寸,他可能穿破皮鞋、长衫补丁,但饭桌上他从不含糊。
很多人不知道,鲁迅其实是个“甜品控”,他对糖的热爱到了什么程度?牙疼23年都戒不了,最爱的是沙琪玛和柿霜糖,吃得停不下来,连许广平都得“限糖令”上岗。
他常常记账,“买滋养糖二瓶、点心四种”这样的记录可不少,嘴上说“节俭”,生活中却实实在在地把糖当成“续命神器”。
他还特别爱吃“有嚼劲”的东西,比如火腿、牛肉、油炸食物,统统上桌。对食材的要求也高得很——隔夜菜不吃,现做现吃,食材新鲜是铁打的标准。
饭可以不丰盛,但一定要热腾腾,比起现在很多人微波炉一叮就开吃,鲁迅对“烟火气”的执念还真有几分生活美学的味道。
写作的时候他烟不离手,饭间还要配点花雕酒,这不是“文人雅兴”,是灵感来源,他笔下的《孔乙己》《阿Q正传》,酒馆是标配场景,他自己也说,饭桌和酒杯,就是他与现实世界交锋后的短暂撤退地。
鲁迅一个月吃饭大概花20块大洋,听着不多,但那时候普通工人一个月收入才10到15块。他月入三百,花二十吃饭不算奢侈,但每一分钱都花得精致:出版、资助青年是第一优先,饮食排第二,衣服排最后,他的长衫打补丁、皮鞋断底,这些都可以忍,但饭桌不能糊弄。
他喜欢吃鱼虾、腌菜,这些是绍兴味;在北京上海又能吃面、吃包子,南北口味都能接受。他不是在意“吃得贵”,而是讲究“吃得好”。这种“生活成本分配哲学”,放到今天也依然值得借鉴。
问题来了,照他那标准,现在的多数人能做到吗?先看结构,鲁迅的一日两餐是固定的三菜一汤,早餐夜宵也不凑合。可现代人,一顿早饭可能就是一杯咖啡加半根香蕉,午饭靠外卖糊口,晚上饿了随便吃点快餐,哪还有什么营养搭配可言?
如果现在你要按鲁迅的标准吃饭,光是食材和配送,每天成本起码在150到200元,一个月下来五六千,对普通家庭来说,这可不是小数目,更别说现在人忙工作、赶通勤,哪有时间精心搭配三菜一汤、现做现吃?
很多人会说,鲁迅的饮食习惯也不全是健康的,比如他爱吃甜、爱喝酒还抽烟,牙不好、身子也不强。但他对食材新鲜度的坚持、对“隔夜菜”的拒绝,到今天都还有参考价值。他不是活得“养生”,而是活得“认真”。
鲁迅的餐桌,其实是他对抗这个世界的一种方式,饭桌上的讲究不是摆谱,是他在那个压抑年代里,为自己争取的一点点生活质量,吃得像样是他不愿被现实吞没的倔强,他可能穿得破,但从不让生活变得潦草。
这也提醒我们一个问题:今天我们收入高了,选择多了,但真正吃得好、活得精致了吗?鲁迅那个年代没什么“消费主义”,可他用行动告诉我们,生活品质不是花钱多少,而是你愿不愿意为它花心思。
所以别再把鲁迅当成那个“只会写文章、不食人间烟火”的刻板符号,他不仅懂写作,更懂生活。他的三餐不是奢侈,而是一种对生活的尊重,现在的人要想追上他那种生活水准,别光看钱包,更要看心态。
鲁迅说:“钱都花在吃上。”看似一句调侃,其实是一种态度,饭桌上藏着一个人的生活观,也藏着他面对时代的方式:吃得认真,活得清醒,这才是鲁迅的本色。
参考资料:
从“鲁迅有点帅”说起
2022-09-28 澎湃新闻
鲁迅笔下的绍兴美食,凭国潮强势回归
2024-11-20 浙江日报
《鲜生史》讲述鲁迅与美食的故事 这个“大先生”很接地气
2022-05-03 北青网
来源:博览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