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9日,中国商务部宣布,对稀土开采、冶炼分离、金属冶炼等实施出口管制,这一举措直接命中美国军工和高科技产业的要害。
本文字数约:4955 字
阅读时间约:8 分钟
本文章节:
01、面对人性三原色,中美体制给出不同答案
02、压抑天性?中国走出一条独特的创新之路
03、这3个前提,为中国式创新打下基础
近日,中美贸易战再度升级!
10月9日,中国商务部宣布,对稀土开采、冶炼分离、金属冶炼等实施出口管制,这一举措直接命中美国军工和高科技产业的要害。
面对中方的有力反制,美国政府迅速作出反应,宣布自11月1日起,对中国商品加征100%关税,并对“所有关键软件”实施出口管制。
长期以来,中美之间的战略博弈持续不断,而在这一过程中,国家创新能力始终扮演着关键角色。
一提到创新能力,很多人首先会想到美国的硅谷,似乎它在这一领域占据绝对优势。
然而,9月16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了《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的百强榜单。
中国的表现非常亮眼,共有25个(含中国台湾省1个)创新集群上榜,保持领先地位。
更厉害的是,在全球前十名的创新集群中,中国就占了3个。其中,“深圳-香港-广州”集群首次登顶全球第一!
图片来源于网络
实际上,创新能力一直是中美竞争的核心所在。
那么,我们中国到底是否具备创新能力,尤其是大规模的创新能力?
对比起美国,我们真的不能创新吗?
中国如何走通一条不同于硅谷、独特的创新之路呢?
以下结合精准心理学的高效知识,以及对“人性三原色”的深入理解,深入聊聊这个话题。
01、面对人性三原色,中美体制给出不同答案
任何社会体制都是利弊共存、一体两面的。
美国的体制在很多方面其实顺应了“人性三原色”——、、。
而我们中国的体制,走的是一条不太一样的路——更强调克服“人性三原色”。
美国作为资本主义国家的代表,更倡导解放天性、追求个人极大的自由。这本质上就是在趋利避害,拒绝束缚,享受自由。
这种价值观当然有它的好处:能更大程度上激发人的创造力,也更容易带来科技上的突破。
比如硅谷,它推崇个人自由,更有宽松的制度环境、鼓励冒险、试错的文化氛围,极大地激发了人才的创新能力。
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工程师、创业者和科学家选择在这里工作与生活,正是因为看中了这种氛围感。
在那里,他们的创意可以更快落地,失败也不会被轻易否定,而成功还可能一夜暴富。
但我们也要理性地看清:这种“自由”是有门槛的——它高度依赖资本。
说白了,美国的自由更像是“有钱人的自由”。物质财富几乎是享受优质教育、医疗、法律和社会资源的前提。要是没有钱,又没有风投,别说创新,连基本生存都成问题。
如果你很追求个人自由,并且经济上有了一定的基础,那么美国、或者说硅谷或许是个非常不错的选择。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国内有不少顶尖人才,被美国高薪挖走了。当然,这是他们个人选择的权利,别人不宜从道德层面去批判。
而且,如果他们追求的正是个人权利和自由的最大化,那么国内的氛围确实不太适合他们。
还有,所谓西方发达国家的基督教文化根深蒂固,在面对困难时,他们更倾向于得到神的启示和庇佑,而不是靠自己的双手去积极面对、解决,人定胜天。
也就是说,他们很容易趋利避害,缺乏正面解决问题的决心与毅力。
而我们中华儿女向来顽强、务实,崇尚脚踏实地。在困难面前,我们会想尽办法抗争到底。
大禹治水、后羿射日,到精卫填海、愚公移山……这些故事虽然现在看来大多是神话传说,但都是脱胎于中华民族面对大自然不屈不挠的精神。
所以,在现在中国的制度与文化背景下,我们不会一味顺应人性本能,而是更强调自律、责任和集体价值。
此图为AI生成
这种文化不是一夜之间冒出来的,也不是某个人或某个政府强加给我们的,它有一个自然形成的过程。
其中一个非常主要的历史来源,是因为中华民族的祖先需要团结起来,也需要一个能调配各方资源的、强有力的政府,对抗黄河等水系的泛滥。
所以,这种制度和文化其实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和价值,我们现在找到了这条路。
尤其是最近几年,中国在科技领域遇到被“卡脖子”的挑战,以及从2015年至今,中国应对工业4.0转型的过程,都充分体现出了这一点。
我们从来不因困难而选择退却,而是通过战略布局、集体协作等方式来突破瓶颈,最终迎难而上。
说得直白一些,在这个地球村上,有的部落选择单枪匹马,有的部落选择团队作战,各有各的活法,这都没有绝对的对错,都是利弊共存。
还有,人性三原色中的“虚荣心”,在美国等所谓的西方发达国家更加泛滥成灾。
因为这些国家更信奉优胜劣汰、弱肉强食、“拳头大是哥哥”、谁强谁说话的丛林法则。
这导致他们的“慕强心理”非常严重,许多人都想成为人上人,被人崇拜。
本质上,这是一种虚荣心。
一旦这类人真正掌握了权力或资源,很容易变得狂妄自大、目中无人,还会欺凌弱小,出现群体性NPD(自恋型人格障碍)。
而我们中国改革开放后一直韬光养晦,不张扬国力。
即便中国现在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我们始终保持战略清醒,更加脚踏实地,充满警惕,不盲目自大,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这就叫做懂得克服虚荣心,保持谦卑,并时刻自我反省、改变及提升。
最后是“侥幸心理”。我们国家对赌博、吸毒等严重危害心身健康、破坏社会稳定的行为是严格禁止的。
但不少西方国家却推动“大麻合法化”等政策,放纵国民成为“瘾君子”。
明明知道这些是有害的,却因短期利益驱使而心存侥幸、铤而走险,最终只会令自己的国家及社会遭到反噬。
在我们中国看来,这简直是脑子进水了,太魔幻现实了。
但西方国家却打着“自由”、更容易管理的旗帜,把这说得冠冕堂皇,很多西方人自己都信了,以为这真的会带来好结果。
这显然是心存侥幸!
02、压抑天性?中国走出一条独特的创新之路
有人可能会问:既然中国的体制更强调克服“人性三原色”,那会不会压抑人的天性,从而不利于创新?
其实,创新也有不同的类型和擅长的领域。
有的人在语言表达方面特别木讷,表面上不要说创新能力了,简直八竿子打不出来一个屁;
可是,他们可能在数理方面特别有创造力,能用新颖的角度解决数理问题,令人惊叹。韦神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韦神,图片来源于网络
那我们能说他们没有创新能力吗?当然不能。
中美之间的对比也一样,中国不是没有创新能力,而是范畴有所不同。
从历史看,中华民族从来不缺乏创新的能力,古代四大发明就是我们先人智慧与创新能力的生动体现。
过去,在很多人眼中,“中国制造”意味着制造日用杂货等中低端产品。
但今天,我们不仅有引领出口的“三大件”——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
还有一批在全球刷屏的“出海新势力”——比如泡泡玛特、蜜雪冰城、老铺黄金,以及时尚电商巨头SHEIN等。
这些土生土长于中国的新一代全球化品牌,在长期被欧美品牌主导的国际市场中,硬是闯出了一条自己的路。
这充分证明:
中国品牌完全有实力走向世界!
中国的创新能力,不容小觑!
那么,我们中国当下的体制,到底需要怎样的创新?
过去几十年,我们中国走的一直是“摸着石头过河”的路线。
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引进国外的技术,再进行改良和二次创新。这是一种渐进式、应用型的“微创新”。
但现在情况不一样了。
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以美国为首的技术封锁也越来越严,可“摸”的石头变少了。
而且说实在的,10多年来我国的科技水平突飞猛进,西方的那些“石头”,实际上也没什么好摸的了。
所以,我们要有意识地告别“跟随与模仿“的阶段,转向更需要原始创造力的“深水区”,要“领跑”!
如今我们真正需要的创新,至少包含2类:
一类是“边界重组式创新”——将已有技术、模式或知识进行跨领域融合,产生新价值。
人工智能的崛起正极大加速这一进程。AI本身是工具,它的真正潜力目前看来在于与制造业、医疗、金融等具体场景深度融合,重构产业逻辑。
中美在AI领域的竞争非常激烈,目前,我们在这方面仍面临不少挑战,但应用场景丰富、数据资源庞大仍是显著优势。
另一类则是“从0到1的原创”,即彻底跳出原有框架,“从无到有”地开辟全新的技术轨道或商业模式。
在这方面,美国硅谷依然领先。因为客观来说,他们更鼓励冒险、宽容失败。比如马斯克的SpaceX,靠的就是敢想、敢试、敢突破的精神。
相比之下,我们更擅长在现有技术上做应用和商业化,但在最高阶的原创性探索上,还有差距。
乍一看,我们中国可能不如硅谷那么有“创新爆发力”。
但我们中国有一种独特的“后劲”:
当一个人进入更成熟的“生命阶段”,不管是在政府、国企工作,还是自己创业,都更加能够持之以恒地奋斗。
因为他们明白工作的意义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给社会和国家做贡献,是实现更大、更高的人生价值。
有这种精神追求的人,就算一开始不拔尖,但随着经验和阅历增长,他们会越来越坚韧、有担当,在长跑中获得胜利!
很多时候,“高逆商”比单纯聪明更重要,而中国的教育和社会文化,恰恰特别擅长培养这种韧性。
这种集体向上的氛围,让更多人的努力可以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近几年中国很多科技突破,就是这样“厚积薄发”的结果。
就算是在体制外的创业者,到了一定的年龄后,很多人也能看淡短期的名利,更愿意追求有社会价值的事。
华为任正非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不急于一时的成功,而是愿意投入几十年时间默默钻研,最终走在世界技术的无人区。
任正非,图片来源于网络
所以,中国的制度可能不那么擅长培养“天才少年”,但它后劲十足,特别能支持普通人通过长期努力,在人生的中后段爆发出巨大的潜力。
它鼓励人们把眼光放长远,把个人的努力融入更大的集体目标中,塑造出高逆商的群体力量,共同推动国家和民族向前。
每一位中国人的努力、奋斗与智慧,汇聚在一起,正构建出更持久、也更有韧性的创新方式。
我们拥有的集体高逆商,就像一片肥沃的土壤,让创新的种子能够深深扎根、慢慢生长。
创新的花朵盛开得晚,这不要紧,关键是能盛开到最后!
假以时日,中国人凭借着勤奋与智慧,一定能培育出惊艳世界的创新果实。
03、这3个前提,为中国式创新打下基础
当然,如果中国想持续、长久地走通这条创新之路,也需要一些基础条件。
第一,作为中华儿女,我们要有意识地进入“生命阶段”,从追求物质财富上升到精神财富。
现在很多家庭已经不愁吃穿,生活小康了,这当然是大好事。
但到这个阶段,我们不能只想着享受生活、吃喝玩乐,而更该去做一些有长远价值、对自己和社会都有意义的事。
很多00后、10后,他们从小生活条件较好,物质需求一出生就满足了,所以他们更关注内心的需求和精神层面。
这一代人更容易进入“生命阶段”,未来会成为创新的主力军。
此图为AI生成
第二,我们要打破思维局限,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方式。
说白了就是,在很多时候,我们如何想问题,会直接决定了我们会如何去做事情。
“思维方式”是个大话题,我们在直播间里聊过,后续有机会我们再写文章细说。
特别要提一句,真正搞创新需要掌握“第一性思维”——就是看问题不能只看表面,而要回到最根本的原理上去想,才能看清本质、推动真创新。
第三,我们不能闭关锁国,而要睁眼看世界,向全世界学习。
早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林则徐就提出了“睁眼看世界”的观点。
后来,魏源也说“师夷长技以制夷”,意思就是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来强大自己。
现在虽然中国强大起来了,但我们依然要虚心吸收全球的好技术、好想法,站在别人的经验上继续向上走。
九三大阅兵后,我们中国人已经真正自信起来,我们会更加敢于尝试,这就是创新的前奏!
而且毫无疑问,当前世界格局正在变化:美国正在逐步“下山”,而中国在“登山”!
虽然中美可能在某个历史路口短暂相遇,但两国的方向完全不同。
正如“什么样的选择,决定什么样的人生”,一个国家的创新方向,也取决于其战略抉择与价值取向。
中国正逐步跻身世界科技前沿,在很多领域已经实现从“跟跑”到“并跑”、甚至是“领跑”的跨越。
但我们更应意识到:真正的强者不仅要有攀登高峰的勇气与自信,更要时刻保持谦卑。
创新从来不是一座孤岛,它需要交流、碰撞与借鉴。一旦我们切断与世界的连接,创新的源泉就会枯竭。
所以,我们要保持开放学习的心态,积极吸纳全球的创新成果,千万别好了伤疤忘了疼,因为取得了进步而再次固步自封、闭门造车。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这场漫长的攀登中,走得远、走得稳,也走得更加从容。
来源:精准心理学何日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