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女律师长期喝虫草泡水,1年后癌化,她的亲身经历值得警醒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11 15:54 1

摘要:虫草泡水养生?竟然可能喝出癌?她原以为是在给身体“补气养肺”,结果却悄无声息地走进了健康的反面。一个法律从业者,精于逻辑,注重细节,却在“保健”这件事上走了弯路。

虫草泡水养生?竟然可能喝出癌?她原以为是在给身体“补气养肺”,结果却悄无声息地走进了健康的反面。一个法律从业者,精于逻辑,注重细节,却在“保健”这件事上走了弯路。

一年之后的检查结果,像一记闷雷,砸在她自己也不曾设防的身体上。

这不是个例。近年来,“天然养生”成为一种潮流,也成了误区的温床。尤其是像冬虫夏草这样的“中药材”,被包装成抗癌、强身、延年益寿的神话,很多人不分年龄、不分体质,盲目跟风。

可你知道吗?一个最基本的事实是:虫草里含有多少“砷”?它属于哪一类致癌物?这些隐藏在“补品”里的毒性,正在悄然累积。

我们今天要聊的,不只是虫草,更是我们对保健的误解,对“有毒”与“有补”之间那条模糊界限的无知。

这位45岁的女律师,工作强度大、经常熬夜,肺功能也不算理想。一次单位体检后,被医生提醒有“轻微肺部结节”。她开始焦虑,也开始四处打听“养肺”的方法。

正巧,她的一位客户送来一盒“上等虫草”,并热情推荐:“每天泡水喝,清肺润喉、提气补虚”。她不假思索地接受了,每天一根,水温控制在60度左右,保温杯泡着喝,一年下来几乎没间断。

她自觉精神状态确实改善了不少,但也开始出现咽喉干、食欲下降、腹胀腹泻等“小毛病”。她并未在意,直到第二年的复查时,一个噩耗降临:肺部结节发生变化,确诊为早期肺癌。

冬虫夏草,从中医角度讲,确实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它被认为具有“补肺肾、止血化痰”的功效。但这是在医生辨证论治、严格剂量、明确适应症的前提下使用的。

然而普通人日常喝虫草泡水,不仅无益,反而可能埋下健康隐患。

虫草中存在高含量的无机砷。这是由其生长环境决定的,尤其是野生虫草,常常富集土壤中的砷元素。根据《中国药典》的检测标准,部分虫草样本中砷含量超出安全摄入上限数倍。

砷是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划定的一级致癌物。长期摄入低剂量砷,会引发慢性中毒,提升肝癌、肺癌、膀胱癌等多种癌症的风险。

2022年《中国药品安全》期刊公布的一项数据指出,在对全国多个省份虫草样本检测中,有超过70%样本的无机砷含量超标,其中部分样本每克含砷量超过国家规定标准3倍。

虫草并非适合所有人。体质偏热、有基础肿瘤病史、免疫系统紊乱者使用虫草,反而可能刺激细胞异常增殖。

这位女律师的选择,其实反映出一个更广泛的心理现象:“健康焦虑型人群”越来越多,而他们往往成了“保健品营销话术”的首要目标。

当人们开始担忧某个指标、某种症状,就急于寻找“天然、快速、无副作用”的方式“自救”,而虫草、灵芝、人参等“高端中药材”就很容易被神化。

但问题在于:多数人缺乏基本的药理认知,又对“天然”有一种过度的安全感。他们不知道,天然不等于无害,毒蘑菇也是天然的。

2023年《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发布的报告指出,在过去5年中,保健品相关中毒事件中,超过60%是由“自制中药饮片”引起的,其中以虫草、人参、黄芪等泡水饮用最为常见。

很多人认为泡水是“最温和”的服用方式,泡水并不能去除虫草中的无机砷,还容易让人放松警惕,长期大量摄入。

更严重的是,虫草即使煎煮,也不可能完全去除砷。而泡水饮用往往在“低剂量但高频率”的方式下,形成“慢性砷摄入链”。

科学研究也在指出这一点。2021年《中华预防医学杂志》发表的一项追踪研究显示:长期每日摄入0.03毫克以上无机砷的人群

其肺部细胞发生DNA甲基化异常的概率提升约2.7倍,明显增加癌变风险。

泡水喝虫草,看似“温补”,实则“慢毒”。

中老年群体、亚健康白领、慢病患者、癌症康复期人群,是“虫草消费”的主力军。而这些人往往有一个共同点:渴望通过“吃点什么”来改善健康,但又缺乏足够的用药知识。

尤其是一些高收入群体,在“保健焦虑”驱动下,容易将“贵”误认为“好”,把虫草、燕窝、鹿茸等当作“安全的投资”。

但事实是,这些名贵药材一旦脱离医生指导、剂量不清、来源不明,不仅起不到保健作用,反而可能加重病情、掩盖病症,甚至诱发新疾病。

虫草是药材,不是食材,更不是日常饮品。任何具有药理活性的植物、动物提取物,都可能在错误剂量、错误体质下产生毒性。

可惜的是,很多人对“药补”存在误解,认为“多吃没害”“慢慢调理”。但在医学上,剂量决定毒性,哪怕是最普通的维生素,过量也可能致病。

身体不是试验田,不能用“试试看”的方式来判断一种补品是否适合自己。

不要盲目补。除非明确存在营养缺失、免疫低下等医学诊断,健康人群无需额外服用补品。日常饮食均衡、作息规律、适度运动,才是最根本的“养生”。

要分清“药”和“食”的边界。冬虫夏草、人参、鹿茸这类药材,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绝不能当作日常保健水饮。

第三,一切“泡水保健法”都要警惕。泡水并不是“无害摄入方式”,尤其是来源不明、未经检测的药材,风险极大。

如果真的想通过中医调理身体,请到正规医院,找合格中医师辨体辨证,而不是依靠“朋友圈推荐”“网红直播”。

这位女律师的经历,是个提醒。她不贪心、不贪便宜,只是想对自己好一点,却不知好心办了坏事。“补”不是万能钥匙,更不是健康的捷径。

真正的健康,从来不是靠“喝点什么”“吃点什么”实现的,而是靠生活的态度、节奏和自律去维护的。

愿你补的不是焦虑,而是真正的平衡。

参考文献:

李晓红,王琳等.《中国部分地区冬虫夏草中无机砷含量调查及其健康风险评估》.中国药品安全,2022年第12期.

赵文婷,郑宏志等.《长期低剂量无机砷暴露对肺部DNA甲基化的影响》.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1年第55卷第7期.

声明: 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来源:不药而愈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