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咖啡99元,一个面包128元!“主理人”门店,一“死”一大片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1 01:38 1

摘要:从2010年代初开始,它是“Head”或“Designer”的中文翻译,最早是说唱圈、潮牌店老板的代称,那时候,陈冠希、余文乐等人是代表性人物。

“主理人”这个词,原本只在潮流圈小范围流行。

从2010年代初开始,它是“Head”或“Designer”的中文翻译,最早是说唱圈、潮牌店老板的代称,那时候,陈冠希、余文乐等人是代表性人物。

随着这个概念逐渐被潮流媒体推广,它慢慢延伸进了其他行业。

2016年以后,新消费品牌兴起,主理人门店开始遍地开花,从潮牌店到咖啡馆,从烘焙房到文创空间,越来越多年轻人把自己打造成“主理人”,试图用“设计感”打动消费者。

一时间,咖啡、面包、服装、甚至民宿、理发店,全都叫“主理人概念店”。

但真正让主理人经济“出圈”的,是一杯6200元的咖啡。

2023年,上海一家主理人咖啡店推出了这款“限量手冲”,引爆全网关注。

这杯咖啡在社交平台上被疯狂传播,有人为了打卡特地从外地赶来。

一夜成名后,这家店在三个月内突然宣布闭店,没有解释,也没有道歉。

类似的例子并不止一家,到了2025年,全国尤其是上海的主理人门店开始大批倒闭,旺铺转让的信息密集出现,很多店连房租都撑不下去。

就连一些开在18线小县城的“村咖”也没能幸免,有人把咖啡馆开到了老家村口,结果日流水不足300元,亏了65万元后关门跑路。

这些店铺有一个共同特点,产品定价离谱,服务态度冷漠,消费体验极差。

顾客走进店里,发现自己像走入了一个私人会所,没有预约不能进门,不能拍照录像,不能使用厕所,不点满100元不能落座。

甚至还有店主设置“情绪点单”,顾客要根据“颜色”和“心情”选择咖啡。

不少主理人拒绝被称为“服务员”,强调自己是“生活方式的引导者”,他们一边收银、一边做咖啡、一边在社交平台发文“分享哲思”,用术语堆砌产品介绍。

比如“92小时厌氧日晒”“哥伦比亚火山灰风味”,但实际产品大多是云南豆,用普通设备冲泡,口感平平。

“仪式感”被主理人们无限放大,服务体验却被忽视,顾客常被“教育审美”,有的还被“冷眼相待”,熟客被热情招呼,生人被晾在一边。

网络上,有人形容这种体验像是“误入私人客厅”,也有人说“像是被霸凌”,这些吐槽迅速在社交平台发酵,引发模仿热潮。

2024年下半年,一段名为《误入主理人咖啡店》的视频爆红,点赞超90万,转发超30万。

视频中,博主用夸张的方式还原了主理人门店的消费体验,从高价菜单到冷漠服务,引发网友共鸣,大量网友开始模仿“主理人语录”,甚至发起“主理人模仿秀”。

“主理人”这个词,也从身份象征变成了段子素材。

开猪脚饭的叫“粤式omakase料理主理人”,卖煎饼的自称“无麸质Brunch主理人”,连办公室同事都被调侃为“工位主理人”。

主理人的称谓泛滥,背后其实是信任经济的崩塌,原本这个词意味着“专业”与“个性”,但当每个人都能自封“主理人”,它就不再稀缺。

消费者发现,所谓的主理人门店,产品定价高得离谱,体验却差得离谱,自然不会再买账。

根据2024年《中国青年消费趋势报告》显示,超80%的年轻消费者在消费前会比价、看评价、查攻略。

他们更重视性价比和实用性,不再轻易为“故事”或“概念”买单,这种理性消费的趋势,让主理人经济很难再继续走下去。

很多主理人门店产品猎奇,组合奇特,价格却高得夸张,比如“饺子+美式”套餐要63元,“波波+腐乳小吃+咖啡”要198元。

主理人们投入大量精力在“命名”和“包装”上,产品却缺乏实质内容,咖啡名一个比一个玄幻,比如“银河上升的三秒钟”“维也纳也有糯米”,听起来像诗,喝起来像水。

饭菜名字也不遑多让,“草饲安格斯·低温慢煮·炭火”这种名称,其实只是普通牛肉盖饭。

媒体评论指出,主理人经济看似是新潮创业,其实是形式主义的翻版,靠概念包装、靠价格制造稀缺感、靠社交平台造势,最终却难以持续,消费者的信任被透支,流量退潮后,门店就像沙滩上的城堡,迅速崩塌。

更讽刺的是,越是包装得复杂,越容易暴露内容的空洞,很多主理人门店在倒闭时,连个正式公告都没有,只是悄悄关门,社交账号也不再更新。

顾客想维权无门,平台追责无果,一些创业失败的主理人甚至直接“跑路”,留下巨额债务。

当一杯咖啡标价99元,一个面包卖128元时,消费者不再惊叹,而是转身离开,不是因为买不起,而是因为没必要,主理人经济的泡沫破灭,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来源:孑亥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