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尽管最终171名成员被驱逐、数十人仍被关押,但格蕾塔的参与让这条 “被遗忘的航线” 重新回到聚光灯下,也将加沙地带的人道危机推向舆论风暴的中心。
10月6日,雅典机场的抵达大厅里,格蕾塔・通贝里再次举起了拳头。
她身披着象征巴勒斯坦的黑白格围巾,怀里抱着希腊民众送上的野花。
这场由多艘船组成的 “全球坚韧船队”行动,是 “自由加沙船队” 遇袭事件以来规模最大的民间救援尝试。
船队从欧洲多个港口出发,载着药品、婴儿奶粉和卫生用品,试图突破以色列对加沙的海上封锁。
尽管最终171名成员被驱逐、数十人仍被关押,但格蕾塔的参与让这条 “被遗忘的航线” 重新回到聚光灯下,也将加沙地带的人道危机推向舆论风暴的中心。
“全球坚韧船队”于2025年8月从西班牙起航,计划突破以色列自2007年以来对加沙地带的海上封锁,向当地运送人道主义物资和志愿者。
船队组织者强调其行动的非暴力性质,并援引国际法院相关裁决,主张以色列应开放人道主义通道。
以军在10月1日深夜进行行动,先通过干扰船队通信信号,随后在午夜前登船。
以色列外交部声明称,行动旨在阻止船队 “进入活跃战区”,并要求将援助物资通过以色列指定的阿什杜德港转运。
在2号凌晨,以军完成对4 艘船只的控制,所有船只被拖至以色列南部阿什杜德港。
内塔尼亚胡公开赞赏军方行动,称其“阻止了数十艘船只进入战区”。而最后一艘因机械故障滞后的 “马里内特” 号在距离加沙约79公里处被拦截,船上人员被扣留并移送至阿什杜德港。
船队组织者认为以色列这是 “变相剥夺加沙人民获得直接援助的权利”。
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国家在公海仅能对涉嫌海盗、奴隶贸易等行为的船只实施登临权。
以色列以 “防御哈马斯” 为由实施封锁,但联合国人权专家指出,这一行为已构成 “集体惩罚”,违反《日内瓦公约》。
可以色列在拦截船队的同时,却允许经以色列港口中转的援助物资以 “安检” 名义拖延数周,导致部分药品过期。
格蕾塔在被捕前接受采访时说:“我们不是在挑战以色列的安全,而是在挑战一个允许种族灭绝持续的国际体系。”
当国际法沦为政治博弈的工具,平民的苦难便成为无人认领的牺牲品。
这场行动让格蕾塔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2018年她举着 “为气候罢课” 的牌子开启全球运动。
2025年,她将环保主义与反殖民、反种族主义议题交织,形成更具批判性的 “连带伦理”环球网国际频道。
但他的行动让舆论出现了两极分化,支持者视她为 “敢于挑战权力结构的勇者”,批评者则嘲讽她 “作秀”“天真”。
以色列极右翼政客本 - 格维尔甚至称她为 “恐怖主义支持者”。但格蕾塔的回应始终冷静:“当政府选择沉默,我们必须用行动填补真空。”
而她在海上被捕细节进一步激化了争议。据多名被拘留者回忆,格蕾塔被 “揪着头发拖行”“被迫亲吻以色列国旗”,关押在布满臭虫的牢房中。
以色列外交部却否认虐待指控,可也无法解释为何将国际志愿者与巴勒斯坦囚犯关押在同一所监狱。
这种 “羞辱式执法” 反而让格蕾塔成为全球媒体的焦点,她的每一次出庭、每一次被驱逐,都在社交媒体上引发新一轮声援浪潮。
意大利码头工人发起全国罢工,拒绝为驶往以色列的货轮装载物资,巴黎、马德里、华盛顿的街头出现数万人集会,抗议以色列的封锁政策。
西班牙首相桑切斯更是罕见公开谴责以色列 “违反国际法”,并召见以色列大使抗议。这种来自西方阵营的 “不和谐音”,打破了长期以来对以色列的政治庇护。
土耳其、约旦等国虽未直接参与船队行动,却通过外交渠道施压以色列,并加大对加沙的人道援助。
例如约旦在2025 年7月向加沙输送了50卡车物资和3000个血袋,土耳其则承诺在停火后启动大规模重建计划。
这种 “民间先行、政府跟进” 的模式,正在改写中东问题的解决逻辑。
然而国际机制的瘫痪依然令人绝望。联合国安理会三次停火动议均被否决,特朗普的 “20 点和平计划” 因缺乏停火机制和巴勒斯坦代表参与遭28位人权专家联名批评。
船队行动的失败并未熄灭希望。10月8日“千帆行动”的9艘新船再次启航,载着医护人员和记者试图突破封锁,最终145人被以色列扣押。
加沙海岸边巴勒斯坦民众仍在等待,期待着那艘可能永远不会出现的白色帆船。
尽管以色列的拦截行动日益军事化,但民间网络的动员能力也在升级。
从欧洲港口的秘密筹备,到社交媒体上的实时直播,船队行动开创了 “数字时代的非暴力抵抗” 模式。
欧盟虽重启拉法口岸边防特派团,却未对以色列实施实质性制裁,美国虽促成停火协议,却默许以色列继续空袭加沙。这种 “选择性正义” 暴露了全球治理的深层危机。
正如格蕾塔在被驱逐前所说:“我们不是在与以色列作战,而是在与一个允许种族灭绝发生的世界作战。”
来源:聆听娱纪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