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镜头先给了个全景:舞台上三排年轻男女站得笔直,穿统一的白色卫衣,背后LED屏闪着“唐艺传媒”四个发光字。然后镜头切近,唐艺从侧幕走出来,还是标志性的大波浪卷发,亮片短裙在灯光下晃眼。她没开嗓,只是举起麦克风挥了挥,声音比三年前轻了不少:“家人们晚上好呀,今天交
从“连唱五小时”到“牵个头就下线”:顶流网红歌唱家的“退”与“进”,藏在妻子递的那瓶水里
晚上八点十七分,唐艺的直播间准时亮起。
镜头先给了个全景:舞台上三排年轻男女站得笔直,穿统一的白色卫衣,背后LED屏闪着“唐艺传媒”四个发光字。然后镜头切近,唐艺从侧幕走出来,还是标志性的大波浪卷发,亮片短裙在灯光下晃眼。她没开嗓,只是举起麦克风挥了挥,声音比三年前轻了不少:“家人们晚上好呀,今天交给小张、阿琳他们,我在后台给你们盯场~”
说完她转身,高跟鞋敲在地板上的声音嗒嗒响,没走两步又回头,对着镜头比了个心。屏幕里弹幕炸开:“唐老板又当甩手掌柜啦”“今天终于不用蹲到半夜了”,她笑着摆摆手,身影消失在侧幕布后。
同一时间,三百公里外的郭有才直播间,气氛正烧得滚烫。
他刚跳完《站台》,黑色T恤后背湿了一大片,像洇开的墨渍。右手还举着麦克风,左手撑着膝盖喘气,额头上的汗滴到眼皮上,他使劲眨了眨,麦克风里传出“呼哧呼哧”的声音。镜头扫到台下,一个穿牛仔裤的女人蹲在地上,正把他甩出去的麦克风线往回收,线头上还沾着他刚才踩掉的鞋印。
“嫂子又来救场啦!”弹幕里有人刷。女人抬头瞪了镜头一眼,嘴角却弯着,把线缠好递过去:“歇十秒,下首歌降半个调,你嗓子都劈了。”郭有才接过线没说话,对着镜头比了个OK,清了清嗓子:“家人们,下首《西海情歌》,想听的扣1!”
这两个直播间,每晚八点准时“掐点”开播,在线人数稳定在10万+,比很多卫视晚会的实时观看量还高。但很少有人知道,三年前的唐艺,和现在的郭有才一模一样——从跳到散场,中间只喝两口水。
一、唐艺的“退”:从舞台中心到数据报表
去年冬天,我去长沙采访唐艺传媒。公司在一栋写字楼的18层,电梯门一开就听见唱歌声,不是直播间里的 loud 版,是带着跑调的练习声。前台小姑娘说:“唐总在会议室看数据呢。”
推开会议室门,唐艺正对着电脑屏幕皱眉,桌上摆着三张A4纸,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数字:“小张昨天转化率12%,比上周掉了3个点,是不是服装没选对?阿琳那组互动率高,但停留时长不够,得加个游戏环节……”她抬头看见我,把笔一扔笑了:“以前自己唱,操心嗓子哑不哑;现在当老板,操心三十多个人的饭辙,更累。”
书柜里摆着个相框,是三年前的她:穿着红色皮衣,站在露天舞台上,背景是黑压压的人群,她举着麦克风仰着头,嗓子喊得青筋暴起。“那时候在街头直播,从下午五点唱到凌晨一点,有次下大雨,观众举着伞不肯走,我穿着雨衣唱,麦克风进水了就喊,喊到最后说不出话,粉丝塞给我一瓶胖大海,我蹲在路边哭,觉得自己像个傻子。”
现在她办公室的茶几上,永远放着一壶泡好的胖大海,却很少喝。“上个月去体检,医生说我甲状腺结节小了,以前总熬夜吼歌,现在每天十点准时睡觉,比当网红时健康多了。”她拿起桌上的报表晃了晃,“上周小张那场卖了800万,比我自己唱时还多200万。有时候‘退一步’,不是偷懒,是给别人机会,也给自己留口气。”
二、郭有才的“进”:那个说他“火不过三月”的人,现在天天追他直播
郭有才火起来那天,是2022年夏天。
他在村口的晒谷场上直播,穿着花衬衫,裤脚卷到膝盖,对着手机唱《闯码头》。有个大爷扛着锄头从镜头前过,嘟囔了句“又疯一个”,他听见了,对着大爷背影喊:“大爷,等我火了给咱村修条路!”那天晚上,他直播间在线人数突然从三千冲到五万,评论区全是“这嗓子比原唱还野”“接地气,不像那些明星端着”。
当时我在一个网红交流群里,有个做了五年直播运营的老李发了条消息:“郭有才这种,纯靠吼、动作野,没团队没包装,顶多火三个月。”下面一堆人附和:“网红更新太快,过阵子就没人记得了。”
前几天我又翻到那个群,老李最新一条消息是:“郭有才今晚七点直播,记得来看!”后面跟了个捂脸哭的表情。我私聊他,他回:“脸疼,但服。你知道他为什么能火两年吗?上周我去他直播间凌晨一点了,他还在唱,嗓子哑得像破锣,他老婆拿过麦克风说‘家人们,我替他唱首《知心爱人》吧’,结果在线人数从八万涨到十二万,弹幕全是‘嫂子唱得比有才甜’。”
他顿了顿,又发:“以前我们总说‘一个人活成一支队伍’,其实不对。郭有才的队伍里,从来不止他一个人。他老婆以前是幼儿园老师,现在辞了职给他管运营,每天研究观众喜欢听什么歌;他弟弟负责搭舞台,村里的晒谷场不够用,就租了个废弃的仓库,自己刷墙布线;连他八十岁的奶奶,都会搬个小板凳坐在镜头外,举着个‘有才最棒’的纸牌。”
三、网红顶流的“保质期”:从来不是嗓子多亮,而是懂得“借力”
唐艺现在很少自己唱了,但她的直播间在线人数比以前更高;郭有才还在又唱又跳,但他的舞台从晒谷场变成了体育馆。这两种看起来相反的路,其实藏着同一个道理:
当年唐艺一个人扛着设备跑街头,是“不得不拼”;现在她退到幕后带团队,是“懂得借力”。就像她办公室墙上挂的那句话:“一个人能走快,但一群人能走远。”
郭有才穿着花衬衫在晒谷场吼歌时,没人觉得他能红过三个月;但当他老婆蹲在地上给他捡麦克风线,弟弟在仓库里刷墙,奶奶举着纸牌时,这个“野路子”网红就有了根——那根扎在家人、团队和观众心里的根,比任何流量数据都结实。
前几天刷到郭有才的采访,记者问他:“以后会像唐艺那样当老板吗?”他挠挠头笑了:“不知道,现在还想多唱两年。不过我老婆说了,等她把团队带起来,就让我在家带娃。”镜头扫到旁边的李梅,她正低头给麦克风换电池,听见这话,手里的螺丝刀顿了顿,没回头,嘴角却扬到了耳根。
直播间的灯还亮着,唐艺在后台看着数据报表笑,郭有才在舞台上挥着麦克风唱,他们走在不同的路上,却都找到了让自己“不那么累”的活法。或许网红顶流的“保质期”,从来不是嗓子有多亮,动作有多野,而是你知不知道:
一个人的舞台再热闹,也抵不过身后那些递毛巾、捡麦克风线、刷数据报表的手——那些手,才是让“顶流”真正“流”下去的底气。
来源:云端起舞的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