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曾外孙女被囚禁!23岁爆红上海滩,为何晚年独死美国公寓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1 13:33 1

摘要:2025年9月30日,是她105周年诞辰,再读她的故事,才懂那句“如果你认识从前的我,也许你会原谅现在的我”藏着多少委屈。

1995年中秋,洛杉矶一间简陋公寓里,65岁的张爱玲穿着心爱的香云纱旗袍,平静地躺在地毯上。

直到三天后,公寓管理员才发现这位曾红遍上海滩的才女已经离世,身边放着整理好的证件和信件。

2025年9月30日,是她105周年诞辰,再读她的故事,才懂那句“如果你认识从前的我,也许你会原谅现在的我”藏着多少委屈。

张爱玲的家世足以写进近代史,曾外祖父是晚清重臣李鸿章,祖父张佩纶也是名满天下的文人,这样的名门背景,却没给她带来一天安稳日子。

4岁那年,父母的争吵成了她童年的底色,母亲黄逸梵最终抛下她远走国外。

10岁时,父母正式离婚,她跟着父亲张志沂生活,起初父亲还会教她念书作诗,可继母进门后,一切温情都没了。

继母看她不顺眼,只给她穿破旧衣服,动辄打骂,有次仅仅因为一句口角,父亲竟对她拳打脚踢,之后直接关在房间里监禁了半年。

那段日子成了她的噩梦,她染上严重的痢疾,躺在床上奄奄一息,父亲却连医生都不请,嘴里还念叨着“死了就算了”。

她托人给母亲带信,说想跟着母亲生活,可等来的却是拒绝,后来她在文章里写“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蚤子”,大概就是对这段生活最贴切的形容。

17岁那年,她趁着家里没人,鼓起勇气冲出铁门逃离了这个家,投奔了姑姑。

靠着自己的努力,她考上了英国伦敦大学,因为战争阻隔,最终转入香港大学就读。

在港大她成绩全优,是公认的学霸,可生活却过得捉襟见肘,室友能租下整个海岛开派对,她连一张船票都买不起。

好不容易拿到一位英国教授奖励的800港币奖学金,她兴冲冲地拿去给回国的母亲看,想换一句鼓励。

母亲却怀疑钱的来路不正,甚至趁她洗澡时闯进去检查,更让她寒心的是,没过多久,这能支撑她一学期生活费的800块钱,就被母亲在牌桌上输光了。

她后来提起这事,只说这是“世界上最值钱的钱”,语气里满是失落。

为了活下去,张爱玲开始挨家挨户给杂志投稿,靠着微薄的稿费维持生计。

她在文章里写下“出名要趁早”,这话里藏着的不仅是野心,更是对经济独立的迫切渴望。

1943年,23岁的她凭借《沉香屑・第一炉香》在上海滩一炮而红。

紧接着《倾城之恋》《金锁记》接连问世,短短两年时间,她成了全中国最火的作家。

那些文字里,有旧上海的浮华与苍凉,有男女之间的算计与深情,精准戳中了当时读者的心事。

走红后她终于实现了经济独立,再也不用看别人脸色生活,她在文章里直白地说,用自己赚的钱比用父母遗产自在多了,良心上痛快,经济独立才能人格独立,可事业上的成功,没能填补她感情上的空缺。

这一年,她遇到了比自己大14岁的胡兰成,胡兰成当时是汪伪政府的官员,已经有了妻子,却对张爱玲展开猛烈追求。

起初张爱玲知道他有家室,果断拒绝,可架不住胡兰成的死缠烂打,他哄着她说“只是抱着睡就好了”,最终半强迫地占有了她。

后来胡兰成的妻子主动离婚,24岁的张爱玲不顾旁人反对,和他结了婚,没有婚礼,没有祝福。

她爱得毫无保留,说“遇见他我变得很低很低,一直低到尘埃里去,但是我的心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战争爆发后,胡兰成四处逃亡,张爱玲放心不下,跋山涉水去找他,却撞见他正和一个寡妇同居。

面对背叛,她没有哭闹,只是平静地写下分手信,还附上了自己的30万稿费。

她没说一句恨的话,只是坦然接受了这份感情的结局,多年后有人问起她的遗憾,她只说“人生有三恨: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对这段感情绝口不提。

后来她赚了钱,换成金条偿还了母亲的养育费,还写信说“当年的事彼此各有难处,算了,不怨你了”。

那些受过的伤害,她都悄悄藏了起来,用“因为爱过,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所以宽容”轻轻带过。

1950年,张爱玲参加了上海第一届文代会,走进会场时,她瞬间成了焦点,其他人都穿着灰蓝色的中山装,只有她穿着一身旗袍配高跟鞋。

周围投来的异样眼光让她浑身不自在,作家丁玲悄悄提醒她要和大家保持一致,这话让她瞬间汗毛倒竖。

她敏锐地察觉到了不对劲,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我害怕失去我自己,无论如何必须离开”。

那时她还因为和胡兰成的过往,被人扣上“文化汉奸”的帽子,各种谣言满天飞,有人说她拿过日伪津贴,甚至污蔑她是“吉普女郎”。这些议论让她更加坚定了离开的决心。

夏衍很欣赏她的才华,托人劝她留下,还想撮合她和导演桑弧,可她只是摇头,说“这两件事都不大可能了”。

1952年7月,32岁的她以“继续因战事中断的学业”为由,独自一人南下香港。

过罗湖桥时,她雇了个挑夫帮忙扛行李,挑夫似乎很有经验,扛起行李突然飞奔起来,她来不及多想,只能跟着在草丛里奔跑。

直到挑夫在小山坡停下说“安全了”,她才知道自己终于离开了熟悉的故土。

1955年,她又从香港出发去了美国,从此开始了真正的漂泊,在美国,她认识了比自己大30岁的作家赖雅。

那时赖雅早已风光不再,身体不好,每月只能靠救济金生活,即便如此,张爱玲还是选择和他在一起。

为了养家,她放下身段写英文小说、做翻译、写广播剧,同时还要照顾瘫痪在床、甚至大小便失禁的赖雅。

好友为她抱不平,她却很平静:“我不要按照别人的标准生活”,就这样,她整整照顾了赖雅10年,直到1967年赖雅去世。

丈夫走后,张爱玲彻底关上了心门,1972年她搬到洛杉矶,开始了近乎与世隔绝的生活。

她不接陌生电话,很少写信,连地址和电话都让朋友保密,下定决心“过往的人一概不见”。

那段时间她总觉得家里有跳蚤,为了躲避,她开始频繁搬家,最多的时候几乎“天天搬家”,拖着行李在汽车旅馆间辗转,像个流浪汉。

她剃掉头发,出门只能包方巾或戴假发,用一次性餐具,东西脏了就扔,身边的物品越来越少。

1992年,她给朋友寄信,说自己在书店顺便买了遗嘱,免得死后钱被充公。

1995年中秋,这位一生传奇的才女在公寓里孤独离世,验尸报告显示,她去世时体重刚过80磅,瘦得只剩一把骨头。

她穿着最爱的旗袍,身上盖着薄毯,身边的证件和信件整理得整整齐齐,就像只是平静地睡着了。

张爱玲的一生,起点是名门望族,中途是文坛传奇,终点是独居异乡。

她写尽了人世间的爱恨情仇,自己却没能得到一份圆满的感情,她用文字治愈了无数读者,却没能治愈自己的童年创伤。

105年过去,再读她的故事,依然会被那句“从尘埃里开出花来”打动,也依然会为她孤独的结局叹息。

她就像自己笔下的人物,在时代的洪流里独自绽放,又独自凋零,留下无尽的传奇供人回味!

来源:鳄娱海棠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