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被曝停产Optimus机器人,手部设计成最大难题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11 13:17 1

摘要:“人手是上帝最精妙的造物,复刻它是工程学的终极挑战。”马斯克此前在播客中的感慨,如今成了特斯拉人形机器人项目的真实注脚。据The Information等多家媒体披露,因手部与前臂设计无法实现类人灵活操作,特斯拉已暂停Optimus机器人量产,大量无手机体积压

“人手是上帝最精妙的造物,复刻它是工程学的终极挑战。”马斯克此前在播客中的感慨,如今成了特斯拉人形机器人项目的真实注脚。据The Information等多家媒体披露,因手部与前臂设计无法实现类人灵活操作,特斯拉已暂停Optimus机器人量产,大量无手机体积压在生产线,原定2025年量产5000台的目标彻底落空,这场被寄予“超越电动车业务”厚望的技术突围,正卡在“最后一厘米”的精密操作上。

Optimus的量产停滞并非突然崩塌,而是技术瓶颈持续发酵的结果。2025年初,马斯克高调宣布年内至少生产5000台Optimus,将其定位为“宏图计划4.0”的核心。但因工程师多次提出目标过于激进,产量预期先砍至2000台,7月实际产出仅数百台,最终因手部问题彻底按下暂停键。

问题的核心在于Optimus的“灵巧手”设计。为模拟人类手部的复杂动作,特斯拉为其配备11个自由度,采用四根手指各1个电机、大拇指2个电机的驱动方案,通过箭绳传动实现关节活动,试图在有限体积内兼顾力量与灵活性。但实际测试中,这一设计暴露出多重缺陷:箭绳传动系统在高频次操作中易出现卡顿,霍尔传感器的位置检测精度不足,导致机器人无法完成拧瓶盖、分拣零件等精细动作;更关键的是,远端关节依赖扭力弹簧复位的被动设计,让手部失去了人类特有的自适应调节能力,抓取易碎物品时极易损坏目标。

“早在2024年夏天就发现了问题,但试了高密度传感器、仿生关节等多种方案都没用。”知情人士透露,手部组件的缺失直接导致已生产的机体无法完成最终组装,成为停产的直接诱因。马斯克也不得不承认,手部的精细操作是整个项目中“最难啃的骨头”,且未给出明确的复产时间表。

手部难题只是Optimus量产受阻的冰山一角,其背后是人形机器人技术落地的系统性挑战。在硬件层面,2.3kWh电池组支撑的续航不足两小时,远无法满足工业场景的连续作业需求;关节电机在高负荷运行下易出现过热问题,可靠性难以保障。

软件层面的短板同样致命。当前Optimus的操作效率仅为人类的一半,在特斯拉工厂的实测中,其搬运零部件的速度远低于人工,且缺乏应对突发状况的自主决策能力。这源于人形机器人领域尚未解决的底层算法困境——不同精细动作对应不同奖励函数,无法通过统一模型实现强化学习,导致每类操作都需单独调校,兼容性和效率大打折扣。

这些问题共同指向一个行业现实:2025年被炒作的“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实则仍停留在“小批量试错”阶段。正如行业专家所言,百台、千台级别的生产仅能打磨基础供应链,远未达到规模化落地的成熟度。

尽管量产遇挫,特斯拉仍未动摇对Optimus的战略押注。在“宏图计划4.0”中,马斯克将其提升至核心地位,甚至断言未来特斯拉80%的价值将来自机器人业务,并设定2030年前年产100万台的目标。这一野心还写入了马斯克的薪酬激励方案:10年内交付100万台Optimus是其获得天价薪酬的必要条件之一。

停产背后,特斯拉已启动“换道超车”计划。公司宣布将资源集中于第三代产品研发,预计2025年底推出新版Optimus,2026年重启量产。马斯克近期发布的视频也释放信号:视频中Optimus能与人类“练功夫”,完成推掌、格挡等连贯动作,试图证明其在运动控制等领域的技术积累仍在推进。

但行业竞争已进入白热化。中国科学家研制的F-TAC仿生灵巧手已实现0.1毫米分辨率的全手触觉感知,达到类人水平的自适应抓取能力;波士顿动力等对手也在持续迭代产品。特斯拉能否借停产窗口期突破技术瓶颈,将直接决定其在人形机器人赛道的话语权。

从本质上看,Optimus的停产是技术理想与工程现实的碰撞。人类用数百万年进化出的双手,绝非短期机电设计能轻易复刻。对特斯拉而言,这场“停摆”既是危机,也是校准方向的契机——若能突破手部等核心技术,或许能打开千亿级市场;若陷入技术拉锯,则可能让“超越电动车”的豪言沦为空谈。正如业内所言,人形机器人的竞争不是短跑,而是考验“啃硬骨头”能力的马拉松,而特斯拉才刚刚跑到最艰难的陡坡。

来源:阿峰故事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