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是农历八月二十,老辈人总会提一句“最怕八月二十雨”。这不是迷信,而是长期农业生产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这天若连阴雨,可能影响秋收和冬季作物的越冬,农村里会格外紧张。古籍如《荆楚岁时记》《齐民要术》也有记载,民间谚语在各地流传多年,现代气象部门和地方农业站在每年
今天是农历八月二十,老辈人总会提一句“最怕八月二十雨”。这不是迷信,而是长期农业生产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这天若连阴雨,可能影响秋收和冬季作物的越冬,农村里会格外紧张。古籍如《荆楚岁时记》《齐民要术》也有记载,民间谚语在各地流传多年,现代气象部门和地方农业站在每年秋收前也会关注这一段的降雨和冷空气动态。
北方很多地方农历八月下旬正是玉米、水稻成熟、晾晒的关键期,地里的粮食本来水分就高,一遇雨就容易发霉、发芽或倒伏,晒晒就成了泡汤活儿。再往下看,很多地方这段时间也要开始播种冬小麦,地面泥泞会耽误播种,播种推迟了苗期受春化影响,来年抽穗、产量都会受波及。实话说,农民担心的不是一句老话,而是实际的经济损失与下一季的工作量。
降雨后昼夜温差缩小、气温骤降,幼嫩的小麦苗和还没收的作物都更容易受冻、发病。再有就是积水问题,秋季连阴雨会造成田间秋涝,玉米根系受损、红薯薯块腐烂,排水不良的地块损失尤其严重。地方农业部门每逢这段时间都会发布防雨、防涝、防霉的技术指导,提醒农户及时抢收、加固粮堆通风或改用室内干燥存放。民间的各种说法——“八月雨为豆花雨”“八月二十雨,麦种难买二月天”等,也都指向这些具体问题。
在没有机械化快速收割和大规模烘干设施的年代,一场秋雨的代价尤其沉重。即便现在有天气预报和机械设备,暴雨强降、连阴天也仍会造成运输和烘干瓶颈,农村存粮、晾晒场地不足时损失依旧明显。
现代人多半不必迷信,但听听老话、留个心眼,结合气象预报和农技建议,能把损失降到最低。
八月二十这天下雨,影响的是眼前的收成和明年的播种节奏,不是空穴来风。留心天气预报、及时抢收和合理储存,是比较实际的应对办法。
来源:村夫小生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