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应县木塔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瑰宝,其独特的斗拱结构和精美的装饰艺术令人称奇。木塔的斗拱种类繁多,数量庞大,全塔上下各种斗拱达 54 种之多,堪称 “斗拱博物馆”。每个斗栱都有一定的组合形式,有的起装饰作用,有的起结构作用,将梁、坊、柱结成一个整体,在梁架和柱间形
(续接上文·千年木构奇观、华夏木建明珠)
应县木塔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瑰宝,其独特的斗拱结构和精美的装饰艺术令人称奇。木塔的斗拱种类繁多,数量庞大,全塔上下各种斗拱达 54 种之多,堪称 “斗拱博物馆”。每个斗栱都有一定的组合形式,有的起装饰作用,有的起结构作用,将梁、坊、柱结成一个整体,在梁架和柱间形成纵横交错的铺作层,起到有效连接梁与柱的同时,形成弹性缓冲层,抗御地震力的作用。
斗拱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在木塔的建筑结构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犹如一个神奇的减震器,能够有效地分散和传递来自上方的荷载,增强木塔的稳定性和抗震能力。历经多次地震、风雨侵蚀,应县木塔依然屹立不倒,斗拱功不可没。同时,斗拱还起到了装饰美化的作用,层层叠叠的斗拱使木塔的外观更加富有层次感和立体感,彰显出庄重典雅的气质。
斗拱下方的龙型彩绘尤为引人注目。这些龙型彩绘图案丰富多样,龙身蜿蜒曲折,或盘旋于云间,或腾飞于天际,形态栩栩如生。龙鳞以细腻的线条勾勒,整齐排列,在光线的照耀下仿佛闪烁着光芒;龙头威武霸气,双目圆睁,龙须随风飘动,尽显王者风范。
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是皇权、尊贵和力量的象征,在佛教文化中也具有特殊的意义,代表着护法和祥瑞。斗拱下方的龙型彩绘,不仅为木塔增添了神秘而威严的氛围,更寓意着佛法的神圣不可侵犯,以及对木塔的庇佑。
木塔首层的大门两侧,有两尊引人注目的门神塑像,它们是守护木塔与佛法的重要象征。一位门神手持长刀,长刀刀刃锋利,寒光闪烁,刀身的纹理细致入微,展现出精湛的工艺。他身姿挺拔,威风凛凛,举手投足间透露出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仿佛能将一切邪恶力量拒之门外。
另一位门神则手持长戟,戟头造型独特,尖锐的戟刃和弯曲的戟枝相互映衬,彰显出强大的攻击力。他的姿态稳健,肌肉紧绷,显示出无穷的力量,仿佛随时准备出击,捍卫着木塔的神圣与安宁。
在门神上方,存在着具有独特艺术价值和深厚历史意义的供养人画像。画师以精湛技艺细腻描绘人物的面部表情、服饰纹理和身姿体态,供养人所穿的辽代服饰,从款式到图案细节,都展现出当时的服饰文化特色。这些供养人或是当地名门望族,或是虔诚佛教信徒,出资参与木塔建造或修缮,将形象绘于此以表虔诚与护持之心,让后人得以了解那个时代的人物与社会风貌。
应县木塔首层的释迦牟尼佛像高达 11 米,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最高大的室内泥塑。
佛像上方的南侧门的门额壁板上分别绘有三幅彩色供养人像。这些供养人像是辽代的作品,其中三位女性供养人被认为是辽代的三位皇后,她们分别是圣宗钦爱皇后萧耨斤、道宗宣懿皇后萧观音和兴宗仁懿皇后萧挞里。
佛像为木骨泥塑贴金材质,塑造于辽道宗时期。佛陀结跏趺坐于由金刚须弥座和莲花座组成的宝座上,右手施 “无畏说法印”,左手作 “予愿印”。其面容圆润柔和,手指纤细,戴有耳环,融合了女相特征与契丹族雄伟丈夫之相,嘴角及下巴处绘有胡须。
佛像身披装饰宝相花和忍冬卷草纹的福田衣,由内到外共三层佛衣,内着僧祇支,中层为敷搭双肩下垂式袈裟,外着半披式袈裟。通肩式袈裟上有 50 多个长约 50 厘米的龙纹,用沥粉堆金法绘制,形态各异。
莲座束腰部前后各有一幅二龙戏珠图,
八边台中心柱上也盘着五爪立龙。
木塔首层释迦牟尼佛座下的八大力士,是辽代雕塑艺术的生动注脚。
这些力士高1.30-1.40米,虽身形不及大佛那般高大,但各自的姿态与神情却极具张力。
他们年龄、衣着、肤色与性格各不相同,有的身披厚重盔甲,身姿挺拔,目光如炬,周身散发着威严的气势;有的袒胸露背,发达的肌肉块块隆起,彰显出无穷的力量。他们共同发力,以扛举莲座的姿态,形成一股坚不可摧的力量支撑,稳稳托举起上方的释迦牟尼佛像,凸显出佛的庄严神圣。
这些力士的塑造,不仅有着视觉上的震撼效果,更蕴含着深厚的宗教文化寓意。在佛教文化里,他们象征着护法的力量,守护佛法,抵御一切侵扰。
从艺术创作角度来看,这八大力士形象生动逼真,是辽代工匠们精湛技艺的体现,他们将对力量、信仰的理解融入到每一处细节雕琢之中,为后世留下了这独具魅力的艺术瑰宝。
其下方的八边台底座同样精妙绝伦,花纹主要以莲瓣纹、卷草纹和云纹为主。莲瓣纹层层排列,线条圆润流畅,花瓣饱满而富有层次感,象征着佛教的纯净与圣洁,体现出佛法的神圣与庄严。卷草纹则以其婉转流畅的曲线,相互交织缠绕,仿佛生命的律动,寓意着生生不息、绵延不绝,为底座增添了灵动与活泼之感。云纹缥缈灵动,或如行云流水,或似瑞气升腾,不仅增添了神秘的氛围,更象征着吉祥如意、超凡脱俗,与佛教追求的空灵境界相呼应。
佛像下方八边台底座的花纹中,云龙纹图案尤为引人注目。龙身蜿蜒矫健,仿佛灵动地穿梭于云海之间,龙鳞刻画精细,每一片都形状规整且排列紧密,在光线的折射下,似有波光闪烁。龙头造型威严,双目圆睁,龙须随风飘动,尽显龙的威严与霸气 。云朵则以流畅的线条勾勒,形态各异,有的如汹涌的波涛层层翻涌,有的似轻柔的棉絮随风飘荡。龙与云相互交织,龙在云中若隐若现,或昂首腾飞,或回首摆尾,营造出一种灵动而磅礴的气势,仿佛整个底座都被赋予了生命与活力。
佛像顶部有精美华丽的藻井,由多层木质构件层层收缩而成,造型宛如倒扣的莲花。藻井表面装饰着花卉、云纹、龙纹等精细木雕,以及色彩鲜艳的彩绘,与佛像、壁画相互呼应,营造出华丽庄重的氛围。
周围内槽墙壁上还绘有六幅如来佛像,与中央大佛共同形成 “过去七佛” 格局。整体色彩鲜艳,工艺精湛,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是辽代彩塑艺术的杰出代表。
还有护法神、飞天等形象。这些壁画描绘了佛教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内容。壁画色彩丰富,以红、蓝、绿为主色调,虽历经岁月,仍保有光泽。其线条流畅细腻,人物形象丰满,构图严谨,画师凭借高超技艺,运用线条粗细、色彩浓淡变化,赋予壁画人物立体感与层次感,生动展现出佛教世界的神秘庄严,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木塔首层顶部额枋上的彩绘绚丽夺目,莲花与宝相花尤为突出。莲花花瓣层层叠叠,以极为细腻的线条勾勒出轮廓与纹理,尽显纯净、圣洁之美,完美契合佛教的神圣意境;宝相花融合了多种花卉的形态精髓,造型繁复华丽,花瓣饱满圆润,每一片都被精心雕琢,洋溢着生命的蓬勃与繁荣。
二层以上至五层都有佛像,佛像尺度相对较小。因二层以上禁止参观,只能以院内西侧展示的图片来欣赏。
第二层实层内槽中,台基上塑有一佛、二菩萨趺坐于莲座上,另有二胁侍菩萨立于大佛左右。四方佛分朝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呈对称分布。每尊佛像均为木质,高约 3 米,结跏趺坐于莲花宝座之上。佛像面庞圆润,双目微闭,神态安详平和,周身散发着慈悲与智慧的气息。其服饰线条流畅自然,衣袂随风飘动的姿态栩栩如生,衣褶的转折处细腻展现出布料质感。佛像的手势各不相同,有的结禅定印,象征内心宁静专注;有的施无畏印,寓意护佑众生,消除恐惧。这些手势蕴含着不同的佛教教义,是佛教文化的直观体现。
第三层,五方佛整齐排列。中央毗卢遮那佛双手结法界定印,象征佛法至高境界;东方阿閦佛右手触地印,降伏烦恼;南方宝生佛右手施与愿印,满足众生愿望;西方阿弥陀佛双手结九品印,引导往生净土;北方不空成就佛右手施无畏印,解除众生恐惧。佛像均为泥塑,高约 2.5 米,结跏趺坐于精美的须弥座上。佛像面庞方圆,五官柔和,双目微敛,神色宁静祥和。其服饰风格独特,衣纹流畅,展现出精湛的雕塑技艺,衬托出佛像的庄严神圣。
第四层,三尊造像映入眼帘。居中的是释迦牟尼佛,木质打造,高约 2.3 米,结跏趺坐于莲花台之上。其面容圆润祥和,双目微阖,流露出慈悲的气质。右手施说法印,左手结禅定印,象征着佛法的传播与内心的宁静。在释迦牟尼佛两侧,文殊菩萨骑青狮,手持如意,青狮的威猛凸显文殊菩萨的智慧如利剑,能斩断众生烦恼;普贤菩萨乘白象,手持莲花,白象的稳重彰显普贤菩萨的德行圆满,脚踏实地践行佛法 。这三尊佛像布局严谨,造型优美,线条流畅,风格兼具辽代佛教造像的古朴大气与细节处的精雕细琢,生动展现了佛教文化的深邃内涵,是木塔宗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五层,九尊佛像庄严肃穆。中间的是毗卢遮那佛,也就是大日如来,象征佛达到至高的法身境界。大日如来身边环绕着四大古佛和四大菩萨,展现出佛法无边的意境,仿佛他正将智慧与法力向外辐射,赐予万物生机。大日如来双手结智拳印,左手金刚掌代表众生生命,右手握拳象征法身智慧。左右结合,寓意个体与整体生命融合。这九尊佛像分别代表人心的九种作用,当这九种力量被开启、运用并融合,人便能达到开悟的 “毗庐真境”,从中能感受到古人对佛教的深刻理解。
佛像背后北侧门的门额壁板上分别绘有三幅彩色供养人像。这些供养人像是辽代的作品。男性供养人则是仁懿皇后的父亲大丞相萧孝穆、陈王萧知足和齐王萧无曲。
1960年,应县木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木塔外侧的环廊中立有1960年确定的“释迦塔文物保护碑”。
木塔的西侧院内置有动物形状的下马石,边上立有“文武官员人等至此下马”的警示碑。在古代,无论是官员还是百姓,前来朝拜木塔或游览时,都需在此下马、下轿,体现了当时对木塔所代表的佛教文化的尊崇,也反映了封建时期严格的等级制度和礼仪规范。
应县木塔的北侧是佛宫寺的大雄宝殿,俗称九间殿,始建于后晋天福年间,比木塔早100余年,是典型皇家建筑。后,两次毁于火,现为清同治五年所建,比原规模缩小。九间殿具有典型的辽代建筑特征,造型古朴大气,庄重沉稳,体现了辽代建筑的雄浑之美。
应县木塔是世界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历史价值极高。建筑上,其榫卯与斗拱结构,体现古代高超技艺,为现代建筑研究提供参考;宗教方面,塔内佛牙舍利与佛像,见证佛教文化传承,对研究佛教传播意义重大;艺术上,装饰、彩塑、壁画展现辽代艺术风格,是艺术史研究的珍贵实例;同时,木塔历经朝代变迁,是了解古代社会生活与民俗的重要窗口,反映历史全貌。
拍摄于2024-04-14
感谢您的关注与观看!
来源:牛爷走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