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研究显示,TikTok上亲巴勒斯坦内容是亲以色列内容的17倍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1 04:46 3

摘要:说起TikTok这个平台,大家平时刷刷视频解闷儿,顺手点个赞转发,可谁想到它在巴以冲突这种大事上,也成了舆论的风向标。最近美国一份报告直戳痛点:平台上支持巴勒斯坦的帖子居然是

说起TikTok这个平台,大家平时刷刷视频解闷儿,顺手点个赞转发,可谁想到它在巴以冲突这种大事上,也成了舆论的风向标。最近美国一份报告直戳痛点:平台上支持巴勒斯坦的帖子居然是

支持以色列的17倍。这事儿不是凭空捏造,而是基于真实数据分析出来的。10月7日华盛顿邮报报道了这份研究,来自一个叫“网络安全民主”的机构,他们专盯社交媒体怎么影响公众看法。

想想看,两年前巴以冲突刚爆发时,类似比例就出来了,现在两年过去,还是这个调调儿,说明这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深层趋势。年轻人刷TikTok的多,他们对以色列在加沙的行动越来越不买账,这报告正好把这股子情绪量化了。

这份报告的核心数据来自2025年9月的TikTok帖子采样,他们分析了美国用户自发加的话题标签,结果一目了然:每一条支持以色列的视频,对应17条支持巴勒斯坦的。

不是说亲以色列的内容就没人看,浏览量上两者差不多,中位数亲巴的472次,亲以的565次,差距不大。但平均下来,亲巴的传播范围广得多,因为少数几条爆款视频拉高了整体数字。这些热门帖往往是新闻剪辑或 eyewitness 分享,瞬间就火了。

机构主任劳拉·埃德尔森直言,这反映了用户群体的真实倾向,而不是平台算法在捣鬼。两年前他们做过类似调查,那时候10月7日哈马斯袭击刚发生没多久,比例也差不多17:1。

现在重跑一遍数据,还是老样子,说明这不是短期波动。研究方法也靠谱,他们用爬虫工具抓取公开数据,排除广告和官方账号,只看普通用户发的。标签分类靠机器学习加人工审核,避免误判。

举个例子,支持巴勒斯坦的帖多半贴近事件本身,像加沙空袭后的现场画面,或者美国本土的反战游行;支持以色列的则常聊反犹主义,或者用轻松调侃方式回击批评。热度基础相似,但亲巴帖的病毒式扩散更猛,因为年轻人爱转发那些直击人心的内容。

报告还对比了其他平台,像Instagram或YouTube,比例没这么悬殊,TikTok的年轻用户基数是关键。总的来说,这数据不是孤立的,它像一面镜子,照出美国网民对巴以问题的分化,尤其是Z世代那拨人。

埃德尔森强调,平台没必要背锅,用户自己发帖的偏好决定了内容生态。要是算法真在操控,早被国会锤爆了。华盛顿邮报的报道一出,社交圈炸锅。

有人说这证明TikTok亲中亲巴,有人觉得就是年轻人的自然反应。数据摆这儿,争论再多也绕不开这个17倍的硬指标。它不光是数字游戏,还牵扯到怎么理解数字时代的信息流动。

民调显示,美国人对以色列的支持率在下滑,尤其是年轻人。2024年皮尤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指出,18到29岁群体中,只有36%支持以色列的加沙行动,相比之下,65岁以上的人高达60%。

为什么?加沙的死亡数字太扎眼了,卫生部门统计,冲突以来巴勒斯坦人丧生超过6.7万,多是妇女儿童。TikTok上那些视频,展示饥荒中的孩子伸手要食,或者废墟里搜寻亲人的场景,直戳人心。

两年前冲突爆发,哈马斯袭击以色列造成1200人死、250名人质被抓,那时候亲以内容一度占上风。但以色列的反击一展开,地面入侵加沙后,画面就变了:空袭炸平学校医院,流离失所的家庭成群。

TikTok算法虽说推你爱看的,但用户基数决定了内容供给。年轻美国人受教育影响大,大学校园里亲巴游行频发,他们刷到这些,容易共鸣。

整体看,这个偏向不是阴谋,而是代际差异。美国老一辈还记得二战后建以色列的叙事,年轻人则从人道主义角度切入。民调还显示,民主党年轻人中,亲巴比例更高,共和党则相反。但TikTok上,跨党派都刷,内容生态就这样倾斜了。

TikTok这个17倍比例,不止是数据,还暴露了社交媒体怎么重塑国际冲突的公众认知。过去,新闻靠CNN或BBC把关,现在短视频一键分享,门槛低到谁都能发声。

华盛顿邮报分析,亲巴内容虽多,但亲以的单个帖互动率不低,说明分化严重。布鲁金斯学会的达雷尔·韦斯特说,这些冲击性画面,直接影响了人们对战争的看法。加沙饥荒视频流传广,网民一看就动容,转发率高。

报告数据还显示,传播侧重不同:亲巴多新闻导向,亲以偏议题或娱乐回应。这让平台成了战场,算法虽中性,但用户反馈循环放大了偏见。两年来,美国国会多次听证TikTok,焦点从隐私转到内容偏向。

2024年禁令讨论中,有人直指亲巴内容是推手,可报告证明,这在其他平台也类似,只是TikTok更明显,因为用户年轻化。NGO数据显示,2025年对巴勒斯坦援助捐款涨了30%,部分归功于这些视频。17倍比例,是集体选择的产物。

巴以冲突进入第三年,TikTok的这个报告像个里程碑,提醒大家数字舆论不是静态的。10月7日袭击两周年,华盛顿邮报选这天发文,时机巧妙。数据虽定在9月,但预示趋势:随着加沙人道危机持续,亲巴内容还会占优。除非冲突有转机,否则平台生态难变。

17倍不是问题,是症状,根子在教育和媒体素养。年轻人为什么偏巴?因为他们看到的不只是官方叙事,还有草根声音。这份报告一锤定音,TikTok的巴以内容失衡,根植于用户选择和代际变迁。它不光是数字游戏,还折射出美国社会对中东的重新审视。

来源:源先生看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