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块钱的电影票,养不起“摆烂”的国庆档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1 10:32 1

摘要:国庆假期想找部电影放松,打开购票软件翻了半天,最终还是关掉了页面。不是心疼36块钱,是怕花了钱还得遭两小时罪——今年国庆档票房同比跌了13%,可比起数字,那种捂不住的“颓气”才更让人难受。观众不是不想看电影,是实在不敢为“不确定”买单了。

36块钱的电影票,养不起“摆烂”的国庆档

国庆假期想找部电影放松,打开购票软件翻了半天,最终还是关掉了页面。不是心疼36块钱,是怕花了钱还得遭两小时罪——今年国庆档票房同比跌了13%,可比起数字,那种捂不住的“颓气”才更让人难受。观众不是不想看电影,是实在不敢为“不确定”买单了。

看法一:观众的试错成本,早高过电影票本身

现在的36块钱,看着是近五年最低票价,实则藏着隐形成本。网友算过一笔账:来回打车20块,买杯可乐爆米花30块,加上两小时时间,一套下来小一百。可片子质量呢?《刺杀小说家2》特效堆得花哨,剧情却连导演自己都没捋顺;《浪浪人生》打着喜剧旗号,笑点生硬得让人尴尬。经济下行时,大家的钱都花在刀刃上,与其赌一部可能是烂片的电影,不如加钱吃顿好的,至少能落个实在。这种“怕亏”的心态,比票价本身更劝退人。

看法二:行业的“颓气”,是套路用尽的懒癌发作

今年国庆档的片子翻来覆去就那几套:主旋律还是靠口号堆情绪,喜剧离不开“穷小子逆袭”的老模板,奇幻片只剩特效没有逻辑。《志愿军:浴血和平》凑了全明星阵容,结果拍成了个人成长日记;《三国的星空》请来易中天站台,却把历史改成了鸡汤剧。不是观众变挑了,是行业太懒了——宁愿花大价钱请影帝,也不肯打磨剧本,总想着用情怀和流量收割。这种“敷衍式创作”,慢慢耗光了观众的信任。

看法三:票房惨败不可怕,怕的是“逆向循环”的死局

现在的电影市场陷入了怪圈:因为怕亏,不敢投新题材;没有新题材,观众更不愿进场;票房上不去,就更不敢创新。国庆档票房前几名加起来都没一部老片能打,可与此同时,话剧进影院、游戏IP联动影院的尝试却有了起色,万达影城靠游戏活动吸引了百万玩家。这说明不是影院没人去,是内容没吸引力。要是行业还抱着老套路不放,只会让更多观众流向演出、短视频这些更懂讨好用户的领域,最后把自己逼进死胡同。

看法四:“口红效应”失灵,是因为没给到真安慰

都说经济不好时,低价娱乐会更火,可今年电影没接住这个机会。大家看短视频、追短剧,是因为花几分钟就能得到快乐,而电影花了钱还可能受气。《酱园弄·悬案》聚集了半个娱乐圈的明星,结果票房连成本都收不回;反观那些口碑好的老片重映,反而有人愿意二刷三刷。观众要的从不是便宜,是“值回票价”的情绪价值。行业要是搞不懂这点,再降价也留不住人。

36块钱的电影票不贵,但人心很贵。观众愿意为好故事买单,就像当年为《哪吒2》疯狂一样,可没人愿意为敷衍的套路买单。国庆档的“颓气”,说到底是行业忘了初心——电影本该是造梦的,不是圈钱的。啥时候能把故事讲明白、把情绪做真诚,观众自然会回到影院。

来源:树下倾听的蝉鸣

相关推荐